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四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1.能源消耗大2.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1)农药(2)化肥(3)专业化生产造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使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3.农用地的扩大,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甘肃会宁县旱灾已持续3年(法制晚报,2006年7月22日)太湖流域蓝藻爆发危及市民饮水安全(新闻前线,2006年11月24日)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alternativeagriculturesustainableagriculture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的思想是产生于人类对“石油农业”、“绿色革命”沉重代价的反思与“替代农业”的实践之上的。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人们开始将农业功能的思考从单纯的经济方面扩大到生态和社会,各国纷纷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此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发展不断有高潮兴起。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成为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新思想的重要里程碑。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此奠定了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984年,哥尔丹K·道格拉斯提出并分析了“农业的持续性”。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农业教育法”中,率先提出“持续农业”的新构想,并很快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的响应。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粮食: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粮农组织在荷兰丹波召开的国际农业与问题大会,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是“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阐明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及行动计划。1991年9月联合国总部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农业协会(WSAA),这些工作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形成、发展和行动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1996年11月,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技术和要点。1997年6月,在德国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是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和发展。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强调指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中国的农业和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6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就如何迎接中国农业可持续性的挑战,提出了建议。目前在中国,农村持续发展正处于战略构思与形成、发展阶段。(1)可持续农业的定义与内涵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Agriculture)的概念,随着发展过程人们认识到SustainableAgriculture与RuralDevelopment的密切关系。之后又提出了受到更普遍接受、更完整的SustainableAgricultureandRuralDevelopment(简称SARD)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给出的可持续农业的定义是:“……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持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①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将此同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②为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必须进行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要选用适应农业生产生态规律的农业技术,使系统的产业增长建立在资源与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制度的创新要有利于促进适宜技术的应用与生产者以可持续方式利用农业资源;③将农业的发展同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首先要努力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满足人类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其次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要在多样化综合经营中提高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益。要在促进农村综合发展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强调永续利用。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的关系: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可持续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展示了方兴未艾的生命力。但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与可持续发展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使得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无法形成整体推进的局面。需要从市场和政府的结合来寻找解决之道。•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干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达国家:—寻找一条能够控制生产过剩,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新途径,以实现供需平衡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其重点是生产的规模化与管理的集中化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扩大粮食的供给,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重点是先考虑生存生活问题,再考虑生态问题。1.低投入可持续农业:通过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围绕农业自然再生产特性来组织生产,改善环境,降低成本,增加收入。2.高效率可持续农业:主要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强调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实施现代经营方式,实现生产的集约化。3.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农业:主要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强调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1.中国在实施常规农业现代化战略过程中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农业从60年代末以来,已经悄然进入在农业上消耗大量化石能源的“石油农业”时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靠拼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的。四、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一)背景第一个代价是过度垦荒,滥砍滥伐,加重了水土流失第二个代价是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形成地下水“漏斗”。第三个是大量施用化肥和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加上乡镇企业和村办工业造成的污染。2.对中国继续推行常规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客观制约因素中国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模式1)农业大量使用商品能源的不可获得性2)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构成投入的“瓶颈”之一3)高投入和集约化经营引起的污染问题4)外源污染的加剧如何在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中国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土地的掠夺式经营:一直坚持农产品供给以国内生产自给为主的方针。资源禀赋先天不足:1)资源的数量减少、相对紧缺;2)资源的质量不高,且在不断下降。经济技术落后:农业的现代技术水平和物质装备程度低。制度安排不合理:1)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制度,农民大量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2)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制度,过于分散的经营和细小的经营规模;3)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土地保护与管理监控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不完善。协调不力:1)人与自然之间;2)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3)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我国长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科学发展观。199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国21世纪议程》三大目标:(1)确保食物安全(2)发展农村经济(3)合理利用保护资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1)建立在可更新资源基础上,与当地农业环境组合相适应。2)以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全面发展。3)利用共生相养,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4)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5)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实用技术相结合。6)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重视自我调节作用。7)全面规划,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战略措施资源战略科技战略环境战略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的粗放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资源道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效率良性循环道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并推广生态农业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关系资源和能源安全,全方位影响“三农”问题和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特殊产业。其合理生产与科学消费,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施肥是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马骥,2006)农村、农业和农民你可以提出哪些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化肥施用政策?
本文标题:第四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2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