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县域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1县域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县域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县域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县域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郭书田“郡县治则天下安”,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经验。讨论县域现代化十分重要。因为县域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又是国家现代化的缩影,没有县域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现代化。县域现代化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要寓于县域现代化之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要融入县域现代化之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五大建设要体现在县域现代化之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落实在县域现代化之中。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又是多民族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甚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使县域现代化必然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不会是一种模式。因此,研究县域现代化,既要着眼于县域现代化的共性,也就是普遍性,又要考虑县域现代化的个性,也就是特殊性,而要将共性即普遍性寓于个性即特殊性之中。把保护县域历史文化资源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具有县域特色的新文化。这应是研究县域现代化的方法论。总结历史经验,县域现代化的发展是与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四个阶段。中国由传统文明转向现代文明,起步不晚,虽有不少为推进现代文明先驱者,但进展迟缓。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抑制了现代文明的发展,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差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使经济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接着开展了有计划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了综合国力,为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出现“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严重失误,使现代化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重新走上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县域现代化同步前进。县域现代化面对九亿农民,大体包括城镇现代化与农村社区现代化两大部分,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仍住在农村社区。城镇现代化包括县域——乡镇——村镇三个层次。农村社区现代化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生活条件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县域现代化的中心,而农村经济现代化又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工2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种田能手集中,推进农村现代化。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二、三产业有了巨大发展,占农村经济总量的2/3以上。农村经济现代化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各个部门。农业的比重虽然不断下降,而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县域现代化的重点。推进县域现代化,从全国来说大体可按东、中、西部分做三种类型,采取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措施,创造有本地特色的县域现代化发展模式。一一一一、、、、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从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指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个不动摇”和“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央在发展经济战略上的重大变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在许多县域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已占主导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民营经济具有较强的活力。民营经济是与国营经济相对而言,是非国有经济。在非国有经济中,既包括个体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还包括集体经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二是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这两大部分资产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有效的实现形式,即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的股份合作。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五业并举(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四轮驱动(乡办、村办、个体、私营)和两类模式(苏南、温州)。苏南模式以乡镇集体为主,温州模式以个体与私营为主,两种模式都走上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具有“殊途同归”之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浙江的经验值得高度重视。浙江是个小省,而GDP一直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连续24年位于全国各省之首,而总量在省级经济中已上升为第四位(位于广东、江苏、山东三个大省之后),其中80%是县域的民营经济,农民人均收入也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城乡差别较小。2007年城市化率为57.2%,小康实现程度为81.2%,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救助为一体均居全国各省之首。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51.9%,家庭经营收入占37.9%(内非农业收入占56.1%),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占10.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要以所有制作为“姓社”与“姓资”的依据,大胆地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奇迹。村社是县域的“细胞”,发展县域现代经济要重视村级现代经济,2008年全国亿元以上的村有8000多个(2009年超过1万个),10亿以上的有163个,30亿以上的有52个,1003亿以上的有15个,最高的是华西村达500亿。这些村功能齐全,是社会祥和的“人间乐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象征,也是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现代化的排头兵。二二二二、、、、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中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中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中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中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县域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县域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县域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县域现代化的基现代化的基现代化的基现代化的基础与重点础与重点础与重点础与重点。。。。近些年来,工业化与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化率每年约增加一个百分点。大量农民突破坚固的城乡二元结构,进城就业,务工经商,成为拥有1.3亿的农民工群体,这在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有1.2亿农民转为工人,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一支产业大军。乡镇企业来自农业,又反馈农业。许多县域依靠乡镇企业的实力,在农村内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推广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延长农业的生产链,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但是,目前不少县域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出现了“农业副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使农业处于萎缩状态。实践证明,发展县域经济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转移农业人口与劳动力,在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方面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要在农村内部,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副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改变农村“发达的工业和萎缩的农业”新的小二元结构。不能由于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忽视甚至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浙江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农作制度,创造了“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良性循环经营模式,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应落实到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和推进现代化之中。三三三三、、、、加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加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加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加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大力发展合作经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县域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县域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县域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县域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土地具有生产与生活保障二重功能。新中国建立以来,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第一次解放了生产力,形成土4地的“私有私营”。接着在互助合作中,以土地入股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形成土地的“私有公营”。随后将土地转为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形成土地的“公有公营”。改革开发以后,农民自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形成土地的“公有私营”,第二次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全面高速增长。这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成为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但是这种“超小型”和“超稳定”的土地经营制度,难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也难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农业副业化”与“劳动力老龄化”就难以避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方向转变,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并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以及“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深化和完善土地制度的重大举措,也可以说是第三次解放生产力。目前各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流转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2007年流转面积只占5.4%,2008年上升为8.7%,有13个省超过10%。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三不得”(不得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承包经营权,不得损害农民利益)的原则下,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把承包权变股权,建立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农民在不失去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既能得到转让的权益,又能分享土地增殖的收益,有助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北京市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使“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有较大的进展,2009年改制单位占集体经济组织的19.4%,将在全市推广。山东省委、政府决定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见附录)。目前全国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59%,工资性收入占40%,转移性收入占7.7%,财产性收入占3.3%。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大幅度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使无产者变为有产者,将集体所有与农民享有紧密结合起来,就会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并能使农民获得知情话语权、决策参与权、资产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管理人员选择权等五项权利,真正当家做主,对于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农民的又一个创举。这个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同时,通过合作社延长农业的生产链,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并使农民分享增值效益。四四四四、、、、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发展现代化经济的首位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发展现代化经济的首位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发展现代化经济的首位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发展现代化经济的首位。。。。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阶段,在工业文明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也就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损害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走了高能耗与高污染的“二高”之路,是不可持续的。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举行各国首脑会议,首次提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5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我国在会上作了承诺,率先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受到好评。在农业方面,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根据达尔文与孟德尔理论培育出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根据李比希矿物营养学说大量施用化学肥料,根据动力机械理论发展农业机械等,这三项技
本文标题:县域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