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6
第六章企业劳动工资统计第一节企业从业人员统计•一、企业从业人员统计的范围及原则•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包括企业在岗职工和企业其他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全部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农户;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一)从业人员统计包括的范围•1.企业在岗职工。学习、伤、产假•2.企业其他从业人员。不包括在企业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二)从业人员统计不包括的范围•1.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2.生产经营性原因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3.企业内部退养职工。•(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根据统计分析的不同需要,企业从业人员统计可以有两个口径:•一是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企业劳动者•二是反映规模的企业全部劳动者。•为了进行企业经济核算和避免企业间统计上的重复,企业从业人员的统计原则上是:“谁发工资谁统计”。•1.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企业在报告期最后一天的从业人员实有人数(月末、季末、年末人数)。•统计指标: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在岗职工期末人数、其他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等。二、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与构成统计•2.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每天拥有的全部从业人员人数。•表明报告期内占有劳动力的一般水平,使计算拉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以及其他有关指标的基础。•平均人数=•人员增减变动不大的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报告期每天实有从业人员人数之和报告期日历日数•(2)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计算平均人数如下•注意:报告期内节、假日的人数一律按节、假日前一天的人数计算。•(3)开工不满全月的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母也是报告月的日历日数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至报告期各月月初、月末全部从业人员之和报告期月份•(二)企业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1.按用工期限分组•2.按工作岗位分组•3.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4.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5.按文化程度分组日期16—1718—202123—2425—272829—30人数590600休息600603休息604•(一)从业人员绝对量变动统计•期末人数=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1.本期增加从业人员人数•增加人数是指在报告期内,本企业招收、录用和调入的全部从业人员数。三、企业从业人员变动统计•增加方面:•从农村招收:户口在农村的劳动力•从城镇招收:城镇社会青年、失业人员•录用的退役军人:复员军人和专业军人•录用的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调入人员:由市内、外单位调入的人员•其他增加人数•减少方面•减少人数是指在报告期内,离开本单位且不再由本单位支付报酬的人员。•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开除、除名、辞退。•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终止、解除合同•调出人员•其他减少人员•(二)从业人员相对量变动统计•从业人员总数变动程度指标从业人员人数变动程度指标-=?100%期末人数期末人数期初人数=×100%第二节企业劳动时间统计•一、劳动时间的核算•(一)劳动时间的计算单位•一般是以工日或公时为计算单位•在八小时工作制度下,一个工日就相当于一个工人做工八小时;•一个工人劳动一个小时就叫一个工时•在某些特定的要求下,例如,在制定劳动消耗定额和核算单位产品劳动消耗量时,也用“分”作为计算劳动时间的单位。•(二)劳动时间的构成(图)•(三)劳动时间的核算•1.报告期日历工时(日)•报告期日历工日×按制度规定每天工作小时数•报告期日历工日:每天(包括公休日)的工人实际工作与实际未工作的天数之和•企业日历工日数:按工日计算的工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企业日历工日数=∑每日工人人数=期内工人平均人数×日历日数•2.制度公休工时(日)•制度公休工时=制度公休工日×按制度规定每天工作小时数•制度公休工日,休息日及法定休假日中工人应休息的天数之和•3.制度工作工时•工人应该工作的天数•制度工作工时=日历工时数-制度公休工时•报告期工日应该工作的工日总数=规定工作天数×工日平均人数•4.出勤与加班工时(日)•一个工人在轮班内出勤,不论是否工作了一个轮班,均算一个出勤工日•工人因公出差,虽未上班,也视为出勤。•出勤工日数=∑出勤工人•5.缺勤、停工、非生产公时(日)•缺勤工时(日):病假、产假等•停工工时(日):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从事生产工作的工时•非生产工时: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未从事本企业生产的工时•停工、非生产工时:不算缺勤工时,但也不能算实际工作工时。•6.实际工作工时(日)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日)•一个工人实际工作一小时:包括加班工时和加点工时,不包括非全日的缺勤、停工、非生产等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实际从事生产的工时总数。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日数:实际参加生产的工日总数。•实际工作工日数=∑每日实际参加生产的工人人数•(一)工人出勤率•工人出勤率==•出勤率+缺勤率=100%•(二)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出勤工时利用率=•受非生产工时和停产工时的影响×100%制度内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100%制度工作工时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100%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工时数•(三)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100%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工作工时数-=?100%实际工作工时数加班工时数或制度工作工时数制度时间实际利用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工人出勤率•(四)劳动日利用率•劳动日利用率=÷×100%÷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制度工日数制度工时数制度工日数•(一)劳动时间平衡表的构成•劳动时间平衡表有劳动资源与劳动消耗两个部分组成,左边部分是劳动资源,它是以制度工时总数为基础,作为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右边部分是劳动消耗,除列出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外,对未使用的时间要加以分类,并按其发生的具体原因逐项列出。三、劳动时间平衡表•1.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2.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损失的劳动力=报告期末未被利用工时数报告期每一个工人制度工作工时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减少的劳动力=每一实际工作工时平均产量×未能利用工时数•3.分析加班加点情况=?100%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加班加点强度指标=×100%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4.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第三节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一、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一)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形式•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果劳动消耗量劳动消耗量劳动成果(正指标)(负指标)•(二)劳动生产率的分类•1.按不同从业人员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工人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企业劳动成果报告期工人平均人数报告期企业劳动成果报告期全部人员的平均人数工人劳动生产率工人在全部职工中所占比重ו2.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月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日平均长度•月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月平均长度=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日平均长度×实际工作月平均长度报告期劳动成果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时数报告期劳动成果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日数报告月劳动成果报告月平均人数•3.按不同劳动成果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1)企业实物量劳动生产率•(2)企业劳动量劳动生产率•(3)企业价值量劳动生产率=产品实物量指标劳动消耗量指标企业实物量劳动生产率企业劳动量劳动生产率企业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定额工时产量指标劳动消耗量指标=企业的产值指标劳动消耗量指标•(一)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分析•为了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变化,需要计算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受企业内各生产单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以及受(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各单位劳动力人数占总人数比重的结构变动影响。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企业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ו(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1.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2.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月劳动生产率指数实际平均工作月长度指数实际平均工作日长度指数时劳动生产率指数=×ו3.劳动力的技术装备程度及其利用情况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装备率固定资产利用率=×=?劳动成果固定资产数量劳动成果活劳动消耗量活劳动消耗量固定资产数量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劳动成果产品生产能力劳动成果固定资产数量固定资产数量产品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装备率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ו(三)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及劳动力影响的分析•1.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的影响分析•(1)以活劳动消耗为条件甲酸的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劳动成果的影响企业劳动成果劳动生产率企业劳动力平均人数=ו(2)以劳动时间消耗为条件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劳动成果的影响企业劳动成果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工时日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工时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平均工作日长度实际平均工作月长度平均人数=××××ו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劳动力数量影响分析•若以Q表示劳动成果,以T表示劳动力数量,则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节约(-)或浪费(+)的劳动力数量△T为:01110TTT=-QQQ()△•生产定额有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两种表示方法•1、产量定额•用每个班组或个人在单位时间内规定应完成的产品数量来表示•2、工时定额•用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规定应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三、企业生产定额统计及其分析•(二)企业生产定额统计•1.基本工时定额和补充工时定额•基本工时定额:在企业正常劳动条件下对单位产品规定应消耗的工时。•补充工时定额:由于企业实际生产条件不正常而规定增加的定额工时•2.合格品产量和非工人过失的废品量•3.实际耗用劳动时间统计•4.各种定额工时的计算。实际计件工时非全日停工、缺勤工时非全日调任从事非定额工作工时实际计件工作工日全日停工、缺勤工日全日调任从事非定额工作工日月实际计件工作工日•(三)企业生产定额分析•1.企业生产定额基本分析•时生产定额完成率+合格品基本定额工时劳动条件失常状态下的工时实际计件工时=合格品定额工时完成率劳动条件失常消耗工时占实际消耗工时的比重=×日生产定额完成率+合格品基本定额工时实际计件工时非全日停工、缺勤计时工时=月生产定额完成率•2.生产定额完成情况分析•(1)单一产品生产定额的计算=单位时间平均实际产量生产定额完成率单位时间产量定额=单位产品工时定额生产定额完成率单位产品平均实耗工时例:某企业的一个生产班组的产品产量定额为40件/小时,某班工人在8小时的工作中生产了352见,即单位时间内实际产量为44见,则:生产定额完成率=44/40×100%=110%•例:某工人在8小时的工作中生产了352件,单位产品实用工时为0.022727小时/件,该产品工时定额为0.025小时/见,则:•生产定额完成率=0.025/0.022727=110%•(2)多种产品生产定额完成率的计1n11Qt=Qt∑生产定额完成率∑n111t?T=T∑(/t)生产率定额完成率∑第四节企业工资统计与分析•一、企业工资和福利•(一)企业工资制度•1.技术等级工资制•2.岗位技能工资制•3.职务等级工资制•4.结构工资制•(二)企业工资形式•工资形式是指企业核算和支付从业人员报酬的形式,属于直接的劳动报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基本形式辅助形式•1.计时工资•根据从业人员工资等级相应的工资标准和工时间来计算和支付报酬的一种形式。•2、计件工资个人计件工资工人生产的合格品数量计件单价=×集体计件
本文标题: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6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