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作者:张凯作者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局,济南,250012刊名:环境保护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PROTECTION年,卷(期):2003,(5)被引用次数:15次相似文献(7条)1.期刊论文张凯经济转型期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环境保护2004,(3)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角度对社会发展历程的分析,作者研究提出了经济转型期(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概念和循环经济的开放性特征.结合在山东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了在点、线、面三个层次,加快推进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建立的科学性.2.学位论文周媛循环经济:制度与技术——以农民焚烧秸杆为例200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普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技术进行分析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循环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从探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出发,采用理论、实证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现实生活中农民焚烧秸秆为例,找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制度建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循环经济观,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依靠科学技术,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社会。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对于这些问题的阐述,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在第一部分“引论”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在第二部分“循环经济概述”中讨论了循环经济的产生及其演化,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和基本特征,通过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对比,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面临的困难,讨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阐明了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第三部分“一个例子一以农民焚烧秸秆为例”中,通过对“秸秆为什么成为废弃物、农民为何焚烧秸秆、现有的秸秆利用技术为什么难以推广、治理农村焚烧秸秆污染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分析,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既要靠技术创新,又要靠制度创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背景下,制度比技术更为重要”的观点。在第四部分“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中,在分析循环经济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详细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在第五部分“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中,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重点,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问题,并从法律法规、政策、机制等方面讨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最后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其他措施。3.期刊论文王广峰.WANGGuang-feng线形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6)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战略性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选择.文章提出了经济转型期的概念(由线形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对线形经济与循环经济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提出了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探索了点、线、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4.学位论文朱娟基于循环经济的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萍乡市为例2008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建国以来50多年的大规模开发,我国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特别是近10年,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资源型城市如何度过经济转型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众多,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能否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决定了中部地区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崛起。本文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首先利用传统的标准结构对萍乡市进行产业结构评价,在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萍乡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萍乡市及中部地区主要煤炭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基本处于优化趋势,但是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占主体、比重偏高,资源耗竭,主导产业面临衰退,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等;在同类城市中,作为“江南煤都”的萍乡市产业结构优化值处于相对劣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在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现状,以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为基础,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进行改进,并利用灰色定权聚类模型理论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型。并以萍乡市为例,构建了其“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一般产业”三级产业结构,并指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萍乡市主导产业应由煤炭开采业向制造业偏移,并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5.期刊论文中等城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次优选择-生态经济2005,(10)我国的各中等城市在可支配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在新旧矛盾相交织的经济转型期,面对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如何本着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实施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原则,是一普遍难题.本文以成本-收益分析和供需平衡理论为依据,探讨次优方案,提出实施净菜篮子工程、政府买单回收有害垃圾、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市场化与卫生填埋、垃圾费随水费一并征收等政策建议,以期破解生活垃圾处理难题.6.期刊论文魏立华.WEILihua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应立足国情-城市规划学刊2005,(6)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市规划实践已到了归纳、总结、锤炼、提升的时候了,着力营建适合于中国国情、城市化特点与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理论成为时势所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转型期城市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对中国城市规划影响甚巨,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日益受到重视,城市不是放大了的建筑,建筑学的工具理性与地理学的地域思维相交融,并结合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生态学的人文关怀,城市规划才能为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发挥更切实的作用.7.学位论文何格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研究2007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形势和新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二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三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四是城市化加速城市增长失控。同时,中国还处于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内背景和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的国际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以及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对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开展城市增长与土地利用规划调控的研究,既是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需要,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针对城市增长土地利用规划调控面临的新形势以及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配置问题,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资源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社会学、城市学以及经济计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为主线,以更新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思路为目标,对社会经济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以及经济快速发展期的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问题予以研究。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城市增长调控应充分发挥土地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土地市场存在着失灵,土地市场失灵是城市增长土地利用规划调控的缘由。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土地市场失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如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自然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微观经济无效率;二是转型期由于制度供给失衡造成土地市场缺陷即土地市场的不完善进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表现为土地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城市“双轨”土地市场、城乡二元土地市场以及灰色土地市场的存在;三是市场的负面性,如市场机制缺乏价值判断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土地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规划调控城市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土地利用规划不仅仅是调控城市增长的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协调土地利用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公共政策。作为制定,实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重要公共政策的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过程,应以公共利益、价值理性和公平理性为价值取向,这既是土地利用规划调控城市增长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的,也是我国土地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决定的。而从机理上看,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是通过规模控制、用途管制和最优化配置效率来实现其调控职能的。规模控制的作用机理表现在限制城市用地规模提高了城市土地开发成本从而抑制了城市的外延增长;用途管制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增加了农地非农化的成本即增加了交易成本进而抑制城市的外延增长;而最优化配置效率主要是通过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来实现城市土地的最优配置。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会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其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制约城市增长土地利用规划调控职能有效发挥的限制条件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内部条件的约束,表现为调控主体即政府的失灵和调控手段即土地利用规划的失灵。前者表现为政府的缺陷、政府决策的非完全理性以及规划调控过程的寻租行为;后者表现为代言规划主体问题、规划决策的结构矛盾与失衡、规划的刚性与静态、规划体系的不完善等。二是外部土地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也制约着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职能的有效发挥,表现在不均衡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的土地征收制度、城乡分割的土地市场制度以及不协调的城乡用地空间制度。城市增长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问题,解决不同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的需要实现的目标也不相同。而现阶段城市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大量需求。因此,现阶段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应确立为实现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城市的紧凑增长。城市土地的节约利用表现为一种用地理念,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变现为一种用地方式,而城市的紧凑增长是针对城市的增长形态而言的,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现阶段我国城市增长土地利用规划调控的目标.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绩效可从三个角度予以评价,一是从城市用地效率时空分异的角度;一般地,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应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可以建立规划调控前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动模型进而对调控绩效予以评价,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衡量既可以利用集约度模型来体现,也可以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DEA有效性来反映。二是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动的角度;一般地,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应有利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稳定,因此可以建立规划调控前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动模型进而对调控绩效予以评价。三是从城市紧凑度的变动角度,通过规划调控前后城市紧凑度的变化来评价规划调控绩效。针对城市增长土地利用规划调控面临的转型国内环境和转型的国际背景,有效的城市增长的规划调控还应建立在新的思路的基础上,城市增长的规划调控应实现从目标调控到过程调控、从规模控制到制度建设、从‘公众参与”到第三部门参与、从静态刚性调控到动态弹性调控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了动态弹性规划模型,并以青岛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城市增长调控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年~2004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从动态变化度来看,农用地为2.00%,但主要是由于地类调整带来的其他农用地增加引起的,而耕地的动态变化度为-0.93%: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度为3.11%,而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度为-1.34%。从
本文标题: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