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发展心理学尹敏敏yinminmin622@163.com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发展心理学概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简史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记忆、应用)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记忆、应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生理、动作活动、认知、社会性第一节概述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内涵种系:动物种系演进过程比较心理学或称动物心理学广义种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民族心理学狭义个体:人个体整个生命历程个体发展心理学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两个加速期)㊣普遍性和差异性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1、欧洲文艺复兴前2、文艺复兴后: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福禄贝尔“恩物”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普莱尔。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价值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形成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年代初;研究途径丰富,涌现出一批先驱人物演变和增新时期:20世纪中期;研究的深化、开拓、创新—各学派的分化和学科概念的革新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20世纪后半期,毕生发展的观点被接受标志: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横断研究定义: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着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横断研究的优点1、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3、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横断研究的缺点: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因素纵向研究定义: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优点:1、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2、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3、容易发现心理发展时间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1、容易样本流失2、出现新的变量3、重复效应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比较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交叉设计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例如:交叉设计如果研究3-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取3岁,6岁和9岁三个样本,同时追踪四年,此时样本达到6岁,9岁,12岁,6岁组和9岁组各重复一次,研究时间就由原来的10年,变为4年。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研究的目的。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遗传与环境作用是“非此即彼”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代表人物:英国高尔顿、霍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2、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二)二因素论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代表人:德国施太伦—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相加的结构美国吴伟士—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乘(三)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代表人:瑞士皮亚杰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①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②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③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④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构建观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①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结构)②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量变)③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质变)④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主动性)动作图式变化发展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狗顺应花狗、白狗、黑狗(量的变化)猫、牛、羊(不同类,质的变化)平衡同化和顺应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有同化必然有顺应,如果只有同化,这个个体处于永远与外界的适应状态,无须学习。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只有顺应,没有同化,这个个体就永远无法稳定下来当两个状态处于平衡时,认识就提高了一步。平衡即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后的一种稳定的状态。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①成熟是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②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学-逻辑经验两种③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④平衡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4、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动作经验手的抓取和嘴的允吸是主要手段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感知动作思维水平(2)前运算阶段(2-6、7岁)具有了符号功能表现为: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处于表象思维水平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阶段方法:对偶故事被试着:4-12岁两个孩子,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刚。小明帮妈妈洗碗打碎15只盘,小刚爱吃糖,自己偷拿糖罐,打碎了妈妈的一只糖罐子(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特点:1、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3、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4、二维性、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的互为决定因素。2、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主动性和有意性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五)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第二节婴儿期的心里发展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2、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注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得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像小肌肉动作发展。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意义:主动探知和人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是动作具有间接性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起来,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2、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到主动,从而扩大了儿童的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儿童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条件。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过程,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的解释。(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是揭示儿童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1、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映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2、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二)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3/4可以追踪移动的红环。颜色视觉:15天具有颜色辨别能力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小时能察觉光的闪烁。视敏度:视敏度发展的最快时期是7岁。(五)空间知觉的发展1、形状知觉:通过习惯化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2、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及已经具有深度知觉。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期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最迅速,干预和训练最宝贵时期。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的发展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1、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2、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计划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四、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2、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二)婴儿言语的发展1、语音的发展:婴儿语音的发展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语音感知是对语音的辨别,这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它的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3阶段,即简单发音阶
本文标题:发展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