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二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1第二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内容2、认识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和问题3、了解语文单独设科到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4、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和问题的理解2.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可请学生回答)你是否知道语文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是否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学校课程单独设科是什么吗?“语文”这个词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样理解“语文”这个词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二、新课传授(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2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识字教学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a)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b)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c)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94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d)联系日常生活。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三、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e)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作针、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a)熟读精思博览。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3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b)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三)写作教学a)注重基本功训练。“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b)多读多写多改。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现了这一原则。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颇有可取之处,概其要点如下:其一,先生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c)作文从模仿入手。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创新。d)先放后收。“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谢枋得也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3、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法,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2)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3)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二)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这一阶段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引起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巨大变革,最突出的是语文单独设科,“国文”名称出现,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1、语文单独设科。语文单独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也就是说,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制度的产物。鸦片战争前后,有志有识之士的变法革新主张打4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变革。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于1899年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在戊戌变法中废止八股,改试策论,并兴办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京师大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垂帘听政,又恢复了科举制度。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时值八国联军入侵(1901),日俄战争爆发(1903),形势危急。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实施教育改革。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张百熙所拟的《钦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是为“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1903年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就是“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学制。其中的内容包括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等,语文也随之开始单独设科。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其他各科都大量引进新的内容和方法,语文科很少引进,还是学习古文,还是以评点串讲为主。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名称。中国文学是相对于外国文学而言的,内容以文言文为主。实际上包括文章、文学在内,并非纯文学内容,也不同于后来语文课的内容。但从内容上看,已明显同其它各科分开,是以后国文科的先声。2、“国文”名称出现。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
本文标题:第二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9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