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
1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张国庆(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110034;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246300)(通信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58号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办公室,邮编:110034)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文明观、和谐发展研究进程、和谐发展的内涵,论述了和谐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作用,提出了全球和谐发展的途径:生产和谐化,社会和谐化,个人和谐化。关键词: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和谐思想;生态思想;生态精神中图分类号:C0X1X2X3文献标示码:AHarmoniousDevelopment:TheRoadofEcocivilizationBuildZHANGGuoqing(GeneralStationofForestPestManagement,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Shenyang110034,China;ForestryBureauofQianshanCounty,Anhui,246300,China)Abstract:Thistextintroducestheecocivilizationoutlook,studyharmoniousdevelopmentprocesses,harmoniousdevelopmentconnotation.Andthenanalyzingthattheharmoniousdevelopmentisthebasicsofecocivilizationbuild.Andputforwardthewayofworldharmoniousdevelopmentbuild:manufactureharmonlize,societyharmonlize,individualharmonlize.KeyWord:harmoniousdevelopment;ecologythought;harmoniousthought;ecologicalize;ecologyspiritCLCNumbers:C0X1X2X3DocumentCode:A1.生态文明1.1生态文明观工业文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给陷入困境中的人类带来了曙光。在众多的生态文明定义中,可以归纳为三种生态文明观:纯自然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和广义生态文明观。(1)纯自然生态文明观这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其内涵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2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这种生态文明定位于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以实现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是以保护与恢复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完整为奋斗目标的一切进步过程和积极成果。(2)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这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协调统一的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将生态文明概括为人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的协调统一为目标的一切进步过程与积极成果。即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和改造与变革自然的协调统一,是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与实现人类自身经济目标的协调统一,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不难发现,这种生态文明直接揭示了当代自然生态危机的主要成因,即是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之间,或者说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失调与对立;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解决危机的必然途径,即必须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统一,这种生态文明概念自身涵盖了纯自然生态文明观。(3)广义生态文明观这是一种基于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与人的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其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而构成的广义生态系统的和谐。广义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并不属于并列关系,生态文明的概括性与层次性更高、外延更宽。[1]显然,第一种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纯生态危机,第二种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第三种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广义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系统危机和社会系统危机)。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应该采用广义的内涵,即: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以和谐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因子矛盾和社会因子矛盾,实现“人·地”共荣。1.2生态文明内涵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即是指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系统诸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因此,在整个世界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而是二者平等和谐共存。所以,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2]1.3生态化与生态观生态化,是把广义的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活的不可分割有机生命体,把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和谐的纽带。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在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广义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因子与关系),将生态学规律融入到人类所有活动中去。这种生态化了的世界观,就是生态观。3生态观念现在已经基本深入人心,但是,在不同的人中,其生态观是不同的。生态观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不同的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生态观。笔者仔细分析了一些科技文章,包括一些知名学者的一些涉及到“生态”问题文章,他们对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种:广义生态系统观、基础观、相交观。如图3所示。[3](1)广义生态系统观整个地球,乃至宇宙,都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持这种观点的人,多是一些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环境伦理学专家学者。持广义生态系统观的生态观可以分为激进生态观和系统生态观两种。激进生态观认为,世间万物像人一样,都有天赋的“人”权不可侵犯,持这种激进生态观的多是一些宗教人士和一些激进生态保护人士。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为保护生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系统生态观认为,人只是广义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原子,这个原子与生态系统其它原子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唯一的区别就是“人”具有意识能认识自己所在的广义生态系统,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干扰这个系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过去,由于知识上的缺陷,人类的负面干扰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安全。现在,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生存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尽快修复我们过去负面干扰对系统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对人类自己负面干扰严加约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约束在广义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之内。(2)基础观生态系统是基础,人类社会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存在,这是目前的主流生态观。基础观生态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生态发展规律,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基础生态观与系统生态观不同之处是:系统生态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广义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既要遵从人类社会发展本身所特有的规律,也要遵从生态规律,不能超越生态学规律;基础生态观认为,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不同,不属于生态系统,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人是主动的,可以按照生态学规律,对生态系统施加非负面干扰。(3)相交观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其公共部分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茶园等。持这种生态观的人多是一些非生态界人士,尤其是一些社会科学界知名人士,尤其是一些人类中心主义者。相交生态观认为,人具有干扰生态系统能动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自然规律对生态系统实施干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笔者认为,正确的生态观,应该是系统生态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要遵从广义的生态系4统运行规律,用生态学、系统学的观点(就目前人类认识水平而言)去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行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在物质世界建设方面,对于天然生态系统,立足于保护,保持天然生态系统的持久健康;对于人工生态系统,在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关系,建立稳定健康安全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在精神世界里,将生态学的观点和平等、公正观念精神化,从而形成崇高的生态精神,指导人类的社会行为,实现和谐发展。1.4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生态思想,就是用和谐的生态观去观察世界,用生态化的方法去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使自己的行为恪守生态伦理道德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即生态意识)。和谐思想就是用生态思想去探讨客观世界的内在发展规律,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协调相处,使人与自然共同繁荣、人类共享幸福。[4]1.5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就是强化公民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制度建设、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在经济建设层面上,着重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基础的生态安全,也即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行为,实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在社会层面,宣传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树立生态观,加强生态道德培养,创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2.和谐发展理论研究进展2.1从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角度研究1999年,张国庆在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了和谐发展理论。他认为,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5,6]随后,他又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因子,将和谐发展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将和谐发展的最低目标确定为广义的生态健康,最高目标确定为自然界和人类共同繁荣,而不仅仅是健康。[7-21]显然,这种和谐发展理论试图从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去解决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和谐发展理论初具模型,但还很不完善。2.2从哲学角度研究2002年,刘长明在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缺陷后认为,和谐发展是指作为物种领袖的人类在物种平等思想指导下,自觉吸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使组成生态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从而使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因而能够为未来进一步发展积蓄能量,至少不削弱未来发展能力的发展。和谐能够使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两大实体性构件有机结合在一起,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最佳途径。和谐发展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指归就是和谐与发展。天地万物生生变易,但是,万物只要自觉恪守和谐的理念,就能生生不息。[22-24]2005年,他又就和谐发展理论提出了十个问题:一、万有存在何以必须并可能和谐发展?二、万有存在的和谐发展路径各是什么?三、和谐发展与其他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何在?四、和谐发展的生产力基础是工具生产力,还是和谐生产力?五、人本主义伦理观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伦理基础吗?六、和谐发展的力量之源在哪里?七、是发展乌托邦,还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指归?八、和谐发展与何种文明型式兼容?九、和谐发展需要5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十、是终极结果,还是无限过程?[25]并认为“大道从简,至道不繁,环流似圆”是和谐发展观蕴涵的基本原则;平实无华、寓繁于简是和谐发展之道;“圆理”全真、至善、达美的简单路径是“和谐若环、圆道至简、周流不息,和谐至善、善道不繁、天道酬善,和谐达美、大美从简”。[26]“贵和”、“中庸”、“仁厚”、“
本文标题: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