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第九讲港台文学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蔺春华第九讲港台文学(一)香港文学概况:1、1920、30年代的香港文学:从发生到勃兴。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前所未有的繁荣。3、战后香港文学:凋零时期。4、50、60年代的香港文学:浓厚的政治意识——现代主义的兴起——通俗文学的勃兴。5、7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进入新的繁荣时期。(二)台湾文学概述1、1925年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2、1931年到1937年,是台湾文学的繁荣期。3、1937年到1945年,日本占领台湾,是台湾文学的凋零期。4、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迁台,是台湾文学的光复期。5、50——70年代,“反共文学”泛滥一时,怀乡文学顽强生存,现代派诗歌开始探索。70年代台湾文学具有强烈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80——90年代台湾文学呈现出多流派、多风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出现了政治小说、都市文学、新女性主义文学、探亲文学等新品种。二、白先勇的短篇创作与长篇《孽子》白先勇(1937-)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一九八三年发表长篇小说《孽子》。为大陆读者熟悉的短篇小说有:《游园惊梦》、《谪仙记》、《永远的尹雪艳》、《玉卿嫂》等。《孽子》是白先勇的一部力作,也是当代文坛上少见的新颖之作,是近150年以来,中国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作品,从1977年开始在《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连载。细读这部长篇,我们不得不敬重白先勇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并对他用温文尔雅的语言展示被扭曲、被摧残人性的笔力深表叹服。小说中的孽子们是一群漂泊无依的孩子,他们被遗弃在街头,被逐出家门,或屡次从家中逃跑。父母视他们为“畜生”,世俗世界更不可能接纳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在夜间出没。他们虽然各有各的不幸,却选择了同一个可以逃避不幸的王国,因为“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就是在那个王国里,他们过着为人唾弃、靠出卖肉体为生的肮脏生活。然而,他们毕竟还生活在人间的边缘,食着人间的烟火,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毫无意外地看到胜似人间的温情在荡漾。白先勇以全方位的情感视角,辩证地描写孽子们的生活,既不隐讳他们的堕落和放荡不羁,也不因为他们受到世俗的排斥就一叶障目,而是把他们“不孽”的一面真切感人地表现出来,从而呈献给读者一群鲜活、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白先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采取以形写神的手法,在人物心理活动上采取意识流的手法等;在结构上纵横交织,既有传统的纵剖,又有西方的横端截取;语言上典雅精美、洗练明快。三、余光中的诗文余光中(1928-):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余光中曾说:“在许多诗歌中,母亲的形象是和故乡内地的形象重叠在一起的。就我个人来说,出生在南京,抗战的时候在四川,后来又到了福建,我的心里有中国文化的胎记。这是抹杀不掉的。在台湾几年后,我又到美国读书,在美国待了好几年,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这种文化上的对照感令我觉得:一个人必须离开母亲才能有家的感觉,一个没有出过国的人不会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乡愁四韵》的妙处在于它是从一个中心意象出发,展开层层联想,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诗人的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而这些联想毫不牵强,给人以瓜熟蒂落之感。余光中在这里继承了民歌的表现手法,采用跟音乐的回旋曲式相近的模式。《春天,遂想起》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那场战争是够美的)逃了西施失踪了范蠡失踪在酒旗招展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乾隆皇帝的江南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诗歌在节奏上明显显露出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即通过诗句的移行来造成一种视觉效果和情绪效果。复沓的手法与重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性,读来韵致绵长,而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韵的摇曳多姿。梁实秋:“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人的朋友蔡思果:“全身每一钱肉都是脑子”。教授古远清:“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还有‘可疑’的第三只手在写文学评论。”评论家伍立杨:“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余光中。”重要评价观点四、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1924-)江泽民会见金庸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一望族——查氏家族。1932年查良镛8岁,读到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此后对武侠小说日渐着迷。1939年查良镛十五岁,读初中三年级。与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出版后,不单畅销浙南,还远销到江西、福建等省。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首次出版,也是查良镛出版的第一本书。1946年查良镛被《大公报》录用。1948年3月1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他被调派香港。时年24岁。1955年开始写武侠小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1956年《碧血剑》开始连载。1957年查良镛写作《雪山飞狐》。之后写《射雕英雄传》,引起轰动。1961年7月6日,《倚天屠龙记》开始在《明报》连载。同时,又连载《白马啸西风》。1969年创作《鹿鼎记》。1972年《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封笔。据不完全统计,金庸的小说正版出版已愈亿册。由此获得了“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金庸的小说”的美誉。他的主要作品:《书剑恩愁录》、《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等,都是我们熟悉的。《笑傲江湖》《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在金庸笔下,江湖被导入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是非曲直模糊不清,黑白正邪混淆难分,各人活在权力纠结中;唯独无愧于心者游走其中,逍遥自在。全书并无确切的时代背景,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永恒人性和哲理;一连串武侠世界的意象,也是现代人江湖社会的写照。倪匡谈《笑傲江湖》《笑傲江湖》一开始,就是魔教长老曲洋和刘正风的友谊,两人琴萧合奏了一阕《笑傲江湖》,正、邪之间的分野究竟如何,是根据世俗的人云亦云来分野,还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来分野,还是照自己的判断来分野。正是什么?邪是什么?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全书中又各有了答案,这是《笑傲江湖》最不同凡响之处。《笑傲江湖》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纯叙江湖上事。金庸特意舍弃了他最擅长的历史和虚构相揉合的创作方法,表现了他创作上多方面的才能。在一连串的曲折、奸谋之中,逐渐暴露伪君子的面目,解决了正、邪的真正意义,这是一部写尽人性的小说。1、博大精深、丰富宏阔的文化内涵。2、现代意识。3、通俗的形式下蕴涵的严肃而深刻的主题。4、丰富的人物画廊。5、优美而自然语言,介乎文白之间而又能雅俗共赏,富于表现力、节奏感和音乐感。6、巧夺天工情节和构思。集正史与民间传说于一书,曲折复杂而又井井有条,天衣无缝。金庸小说的特点王朔批评金庸作品:“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发的幌子下诲淫诲盗”,侠和匪无异,只是谋得了假道德和伪正义的虎皮而已。人物狭隘粗野,好像机器人作业。不合理的事情跟着情节硬干。情节重复,行文罗嗦,永远一见面就打架,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故事情节以此为推动。“写小说能犯的臭全犯了”。戴望舒《萧红墓前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结语
本文标题:第九讲港台文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4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