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和合学发展、内涵、以及学术界对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的反应
2.和合学内涵2.1和合思想的起源与转化学界考证普遍认为,“和合”起源于中国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中华始祖伏羲时代的“河图八卦”和大禹时代的“洛书五行”两个神话传说。而大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这一思想被简约地概括为“和”,“合”字则在商周时期出现于甲骨文上。春秋时,分开的“和”、“合”二字开始“和合”联用。管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历经“阴阳”到“和”再到“和合”的发展过程,“和合”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在春秋时期基本形成。[8]而传递了“和为贵”思想的“和合”文化在当今形成的学说体系和合学,则是由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立文先生所开创的哲学理论形态。它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和创新,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张立文介绍,他的和合学开始构思于1987年,在1988年写作的《新人学导论》中,初次提出人的“自我和合”问题,1989年,他撰写了《从宋明理学到和合学》一文,随后他连续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明确提出了构建和合学的问题。其中,1993年10月,张立文在《理学的演变与理学的超越》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和合学的定义。1995年,张立文的《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竣稿,并于次年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和合学思想体系。此后,《和合与东亚意识》(2001年)、《中国和合文化导论》(2001年)、《和合哲学论》(2004年)等书相继出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先生的和合学体系。[9]张立文认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0]也就是“和生万物”。他认为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面临着五大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上述危机需要和合学的理论和实践去解决。2.2和合学的理论体系在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中,“和合学”的理论架构包括时空两个方面,“和合空间结构”以及“和合时间结构”。[10]2.2.1空间结构“和合空间结构”即“三界六层”,如图下层地的世界(和合生存世界),中层人的世界(和合意义世界),上层天的世界(和合可能世界),其中以人的世界为核心。具体而言,“和合学”三大世界表现为六大层面:和合生存世界的“境”———生存活动环境;和合生存世界的“理”———生存行为原理;和合意义世界的“生”———价值活动本性;和合意义世界的“命”———价值行为使命、命运;和合可能世界的“道”———逻辑活动之思维道路、道理;和合可能世界的“和”———逻辑活动之义理和谐。[11]2.2.1时间结构“和合时间结构”即“八维四偶”:形上和合维与形下和合维、道德和合维与艺术和合维、人和合维与社会和合维、工具和合维与目标和合维。如图2.2.3核心理论在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中,为应对五大危机,先生提出了和合学的五大原理。2.2.3.1“和生原理”:张立文认为,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精神的体现。和生原理是建立在“地球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承认全世界各个不同的集团之间是存在利益的冲突和斗争的,但是他们应该在这种融突中实现和生。斗争、冲突不是以共同灭亡为价值导向的,而是以和谐,融合即融突而和为价值导向。融突而和意蕴着新的生命的呈现,即“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应该把共生意识提升为和生意识。在相互的融合中以和共生,解决共同面临的冲突和危机。[10](585-586页)2.2.3.2二是“和处原理”:这是“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人类与自然、社会、他人、文明、心灵都处于各种各样形式的共处中,这种共处的形态由于价值观、文化风俗等存在差异,同样存在竞争和冲突,人们在相处过程中,必须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相互自荐和平共处,相互包含容纳对方异于自己的地方,实现和而不同。这种共处意识已经超越了不自觉的他为层次,而成为人类自觉的责任,便是“和处意识“。在这种意识下,人类必然可以顺利解决各种人类目前面对的矛盾冲突。[10](586-587页)2.2.3.3三是“和立原理”:这是“己欲立而立人”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就是以开放、宽容的胸怀,接纳自然、社会、人生、心灵、文明,按其适合自己发展的生存方式而立于世界之林,按其适合于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建立自己的道路。不能以他人以及其他事物的不能立而换取自己的成功和生存。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我们应该承认世界的多元化,努力包含冲突,实现多种多样的和生、和处、和立,共同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587-588页)[10]2.2.3.4四是“和达原理”:这是“己欲达而达人”精神的体现,和达意识是在当前多元文化、多元发展、多元模式各种错综复杂融交情境中协调、平衡、和谐,以达到共同发达,这便是孔子所说的“已欲达而达人”,这种达人意识便是和达原理。“和达原理”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他文明、心灵都应该共同发达。同类事物之间差异是存在的,但每一种事物都拥有发展的权利,要允许差异,允许各种事物寻求自己的发达之路。在自己的发达过程中,不应该阻碍其他事物的发展、发达。这种多个事物的共同发展、发达是解决当前五大危机的必经之路。[10](588-589页)2.2.3.5五是“和爱原理”:这是“泛爱众”精神的体现。和生、和处、和立、和达的基础和核心是共爱,即兼爱意识。人如果能像爱自己那样去爱自然社会、他人、他文明、心灵,则几个世纪的努力必然能够实现大和的理想社会。这样,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五大危机,则必然会化解。尽管现实之中,人类的爱存在差异,亲疏,但是和爱的理念是值得倡导、弘扬的。和爱的被人接受,则和生、和处、和立、和达都具有了实现的基础。[10](589-590页)2.2.4学科分支“三界六层”空间整体贯通、“八维四偶”时间大化流行,五大核心理论作为中心支撑,构成了和合学的动态结构,由此而产生八大新的学科分类。和合自然科学……形上和合和合伦理学……道德和合和合人类学……人文和合和合技术科学……工具和合和合经济学……形下和合和合美学……艺术和合和合管理学……社会和合合决策学……目标和合[12]2.3和合学实践应用张立文的和合学把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归结为五大冲突和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同时寻找到了用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化解此五大冲突和危机的和合之路。在《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中,张立文就解决五大危机的方法做了详细解释。2.3.1人与自然地冲突,引发生态危机。它的解决需要人与自然融合,按照五大价值和五大要旨,依据行上和合的和合原理、人文标准、道德期望,使人与自然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交流中,诞生新的和合体,使从事各种环保活动和使人与自然达到融突而和合的世界各种环保机构、组织、团体等的活动效益化,即冲突——融合——和合体。[10](1145页)2.3.2人与社会的冲突,由种族、民族、宗教的各种冲突组成而引发社会危机。它的解决需要实现人与社会的融合,即按照和合学五大中心价值和五大要旨,以及和合管理学原理,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的对话、谈判等各种形式的融合,诞生和合体。和合体以承认“和人不同”、有差分、有冲突、有个性、有独立为前提。如各种国际机构,政治联合体就是和合体。[10](1146页)2.3.3人与人的冲突,引发道德危机。它的解决需要实现人与人的融合,即按照和合学五大中心价值和五大要旨,以及道德和合的各项原理、原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行为的协调、和谐,以达到人的素质、道德水准的提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诞生和合体,如各种教育机构、组织、协会等。[10](1146页)2.3.4人与心灵的冲突,产生使人心灵苦闷、烦躁等的心理危机。人与心灵的融合,即按照和合学五大中心价值和五大要旨,以及心灵伦理学的各项原则、原理,使人的心理、精神、情感获得平等的、自由的交流,从而达到协调、平衡、和谐,诞生和合体,如各种心理、精神咨询和治疗机构等。[10](1146-1147页)2.3.5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造成文明之间的冲突危机。文明之间的融合,即按照和合学五大中心价值和五大要旨以及人文和合的各项原理、原则,促使各文明之间的互相对话、交流、互相尊重,合作,并以这种融合的方式消除以致消灭各个民族文明之间的非和合的做法,诞生和合体,即各文明之间的对话、合作组织和机构。[10](1147页)2.4来自学术界的声音和合学创建以来,学术界对于和合学的反应不一,对它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的批评。2.4.1正面评价张立文的弟子王达三表示,和合学是张立文先生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囿于一家之言,而进行的作为整体的、统一的中国哲学的精髓和神韵探究,最终跳出中国传统的学派争论的窠臼,探索到了中国哲学的一贯之道——和合。和合学是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哲学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13]学者王扬表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经过现代转换,对当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和合精神”也将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而被不同民族、人种、肤色、文化、信仰、语言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8]对当前开展的和合文化研究,张岱年先生也作了充分肯定。他说:“近来许多同志宣扬‘和合’观念,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两个字表示,称为‘和合’;用一个字表示,则称为‘和’。……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14]此外,程思远[15]、邢贲思[16]、楚庄[17]、陈德述[18]等多位学者也对和合文化做了积极评价,并主张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和合文化。2.4.2负面评价根据杜运辉在《我国哲学界关于“和合学”的讨论》一文中的综述[19],学术界对和合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张立文在对中国文化发展规律(认为存在中华文化发展周期规律)、张岱年哲学性质(将其化为“新气学”)以及对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状况的评价[20],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如李存山认为,将张岱年的哲学划为“新气学”是对张先生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一种主观随意的曲解。[21]和合学过度贬损包括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内的前人学说,而又过甚标榜其“和合学”。后又指出,“‘和合学’的‘五大文化原理’说不上是‘创造性解释’或‘创造性转化’,更看不出是‘综合创新’。”[22]2.2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核心是“中和”而非“和合”,因而“和合学”是“既无根又无解”的。如米继军在《“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究其实,则恐怕它也同当下其他不少‘新而短命’的学说理论一样,从根本上说,是既无根而又无解的。”并且“和合”远不如“中和”贴切。[23]2.3有的学者将“和”与“合”两个字进行语义分析,认为“和合”或“合和”涵义模糊,不是一个精确严谨的哲学概念,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亦是不牢靠的。方克立在《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一文中认为:中华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哲学根据是“和而不同”,是“兼和”,而不是“和合”。和合二字连在一起,意义模糊,辩证性变弱。和合不适合成为一种学说和指导一切的思想体系。[24]2.4学风方面的批评,李存山认为区分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未免繁琐、重复、支离”[22]参考文献8中华和合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王扬,湖南社院学报,71页,2009年9张立文学术成就简介,李乐刚,中国学者,2008年,144页10《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张立文,1996年11评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
本文标题:和合学发展、内涵、以及学术界对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的反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