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美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JohnFiske)•粉丝是民众中最具辨识力、最挑剔的群体,粉丝们生产的文化资本也是所有文化资本中最发达、最显眼的。粉丝文化江田祥粉丝帝袁斌目录•一、粉丝定义•二、粉丝文化研究•三、粉丝理论•四、粉丝文化实践一、粉丝定义•拥趸(Dun):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票友•发烧友•影迷•什么是“粉丝”?世界上有这样一群平凡人,他们爱偶像胜过爱亲人、爱自己,他们为了心中喜爱的明星而疯狂,花费金钱、精力甚至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这些人统称“粉丝”(英文fans音译名)。粉丝又是什么?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对偶像的“一往情深”和不计成本的付出。•粉丝:英文翻译fans的中文翻译,谐音又谐意。•“fan”的原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是某人的支持者•“fans”是其复数,代表众多的迷,但作为复数的粉丝意义重大•粉丝是指一群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他们专注且深度投入他们所倾慕或崇拜的特定的对象,比如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队等,甚至表现出痴迷乃至狂热的情绪。•复数的粉丝•第一、粉丝不是一个人,粉丝是一种商品,当今世界最紧俏的文化商品;•第二、粉丝是最大的消费者,是一种集团军式的意义的生产和消费力量;•第三、粉丝也是最大的文化产品生产商,它是偶像制造者;•第四、粉丝有自产自销的特点。明星偶像杰出人物偶像杰出人物偶像粉丝类型•按忠诚度•铁杆•散粉:喜欢偶像,较少互动•粽子:不愿意表现过度狂热•黑粉反粉丝二、粉丝文化研究•在粉时代,粉丝已不仅仅是一种现象,随着社会的广为传播和日益盛行,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有着独特鲜明特色的粉文化,而绝非只是简单的追星和崇拜,正是具有了这种文化基础和精神,粉丝现象才被社会大众接受并迅速蔓延。•时至今日,已经不能仅仅用荒唐、无知、疯狂这些扁平化形象来看待粉丝这个群体了。经过多年进化,粉丝已经从人们印象中的“追星族”成长为文娱圈的“全能选手”,他们不仅是影响票房、收视率、媒体舆论的关键角色,还是公益活动、文化消费的重要推手。•逐渐由负面走向正面,具有相当正能量•粉丝文化研究本质上是观众(消费者)研究的一种(粉丝就是消费者中的所谓“狂热分子”、“过度的消费者”)。•——中国文化研究学者陶东风•作为商品的偶像•作为文化经济的粉丝文化•偶像拜物教•陶东风、杨玲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张嫱《粉丝力量大》•杨玲《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席尔斯《迷文化》•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亨利詹金斯《文本剽窃者:电视粉丝与参与文化》•桑德沃斯《粉丝:消费之镜》张嫱•《粉丝力量大》作者,《宝岛眷村》主编,来自台湾的文化买办,拍摄记录片,也研究流行文化,专注于偶像崇拜与粉丝文化研究。棱聚传播创意总监,中国传媒大学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北京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电视新闻硕士,台湾政治大学本科,前美联社电视资深制作人。三、粉丝理论•文本偷猎者•粉丝文化经济•参与文化理论(一)文本偷猎者•1992年,亨利詹金斯出版了《文本偷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文化》,一直是粉丝文化的经典之作。•詹金斯用积极阅读理论颠覆消极阅读理论,用读者中心论来颠覆作者中心论,反抗生产中心论。•詹金斯强调粉丝是最积极、主动的阅读/消费者,因此粉丝也是“文本偷猎者”,粉丝的“偷猎”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积极参与,从而颠覆对粉丝类型化的负面影响。•文本偷猎,虽然粉丝们粉的电视剧、小说、偶像等“文本”并非粉丝所有,但粉丝在文本上自娱自乐,从而创造了一种积极的参与文化。•这种参与文化技巧性地操纵文本意义,从而使得原文意义发生彻底的改变。•粉丝文化的版权法是个灰色地带•如金庸武侠小说系列,•有人写成解读小说的书籍《哈利波特百科全书》出版的争议•作者罗琳状告哈利波特词典侵权•罗琳说:不管你如何喜欢别人的作品,总不能将它变成自己的去卖钱吧?•粉丝说:自己为什么不能享受自己的创作?•“在偷来的蛋糕上抹上自己的奶油,这不仅仅是在创作,而是全新的创造”•胡戈《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引起的争议•据说《无极》导演陈凯歌对此很愤怒,声称诉诸法律,后又不了了之•胡戈一举成名。•有粉丝说:•陈导的中文和他的电影一样晦涩深奥,不知道这样的地步是一种怎样的地步?如果说指的是无耻到恶搞《无极》的程度,我觉得很好啊,很有趣啊,我很喜欢啊。至少,就娱乐性而言,《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要比《无极》好看多了。而且,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一部投资过2亿的片子里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馒头。•因此有学者称作者的权利该保护,但粉丝的参与与创造也不该被法律忽略。•所以詹金斯也公开承认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人人有份,给粉丝戴上“偷猎者”的帽子已经不合时宜。•其2006年新书《融合文化:新旧媒体的冲突地带》研究了粉丝的一个潜规则:为什么不能做剧透?(二)粉丝文化经济•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电视文化》提出文化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也是意义的生产者•费斯克《粉都的文化经济》提出粉丝创造了一种文化工业之外的“影子文化经济”。粉丝的文化经济由粉丝控制,是非盈利性的,传播渠道有限。•费斯克借用布迪厄的观点,将粉丝文化分为官方文化资本、非官方文化资本•粉丝趣味有大众标准与官方标准(老年粉丝或许代表社会主导)•粉丝有严格的区别,粉丝与非粉丝之间界限分明•显然,粉丝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已经超出影子文化经济的特征,由于网络、手机等普及,粉丝的创造力已经引起主流文化的重视。•粉丝文化是的文化力量的崛起,代表着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对市场与官方都不买账;•从观众到粉丝的蜕变,从被动消费到主动生产(三)参与文化理论•米歇尔·德·塞图《日常生活实践》:旨在说明个体如何在强者限定日常生活环境中用某种策略争取自己的空间,即“抵制理论”,弱者与强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斗智斗勇。•德·塞图,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被福柯称为“那一代最出色、最有才气的人”。•《历史书写》•《日常生活实践》•参与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也是一种抵制态度,压力越大,抵制越强。弱者的战术同粉丝有相似之处,也是一种参与文化。参与不仅改变了粉丝的被动,同时命名还是一种身份认定,一种权力认定。粉丝们拒绝被命名或自我命名都是弱者的武器。•“突迷”的命名•2007电视剧《士兵突击》,粉丝们为命名争论不休,有权威人士建议“兵团”,最后出人意料叫“突迷”。•关注粉丝立场与粉丝身份的复杂性四、粉丝文化实践•“粉丝是(中国)娱乐产业链条里的最终端消费者,同时他们又是大流行制造和偶像制造的直接参与者。”•粉丝生产力:•粉丝在追星活动中以其对所接受的对象的情感投入为资本所形成的生产(创造)能力,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粉丝围绕着接受文本所形成的符号创造力;•二是粉丝在其追星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消费能力。•2009年,李宇春首次出演电影作品《十月围城》,“玉米”至少为其贡献了1亿元票房,此事经媒体报道后轰动一时,有业内人士将之称为粉丝经济时代到来的象征。•粉丝网:•网络,让粉丝与经济的结合更为迅速。通过贴吧,粉丝可以进各种宣传,聚拢人气;通过电商等平台,粉丝可以购买演唱会门票、荧光灯手牌、海报横幅,也可以募集资金赠送偶像礼物或用于其他;明星或娱乐公司也可以通过电商售卖各式纪念品、服装等周边产品、自创品牌,如刘德华、林志颖、罗志祥等都在淘宝上开了旗舰店。林志颖Kimi手机。•2012年山东招远市粉丝文化博物馆动工•讨论《文化观察:另一个角度看粉丝》•1、如何看待粉丝的正能量与正面形象•2、粉丝经济与娱乐产业链的关系•其他•问题:•粉丝文化——究竟是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性,还是相反?
本文标题:粉丝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6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