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发展关系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发展关系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姓名:谢红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自然地理学(含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教师:杨庆媛20090501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发展关系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作者:谢红梅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熊康宁.白利妮.彭贤伟.李阳兵.XIONGKang-ning.BAILi-ni.PENGXian-wei.LIYang-bing不同尺度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国岩溶2005,24(1)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贞丰县、北盘江镇、花江示范区作为研究样区,讨论了不同尺度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研究样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用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增减变化,而且1997-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比2001-2003年的快.在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上,北盘江镇园地所占比例增长、未利用地所占比例减少和贞丰县林地面积所占比例变化最大,花江示范区同北盘江镇的结构变化相似.在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上,三个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都有所提高,整体趋于平衡.县级尺度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大于镇级尺度,村级尺度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最小.三个研究区的景观偏离度呈有规律的缓慢增长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逐渐加强.2.期刊论文张亮.胡宝清.ZHANGLiang.HUBao-qing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喀斯特地区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中国岩溶2008,27(4)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1988年、1999年TM影像数据以及2005年SPOT2/4影像数据为基础,应用谢高地等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17年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约0.91亿元,说明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了该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建议都安县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大生态建设比重.3.学位论文路云阁黔中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小流域对比研究2005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落后的经济和逐渐膨胀的人口对土地构成了巨大的压力,由此导致人地关系愈发紧张,使这一地区进入“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土地利用-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正反馈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掠夺式土地利用是起着加速和放大作用的关键因子,因此对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重建来说,迫切需要认识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认识退化土地的受损过程和受损机理。本文以黔中喀斯特地区鹅项小流域和克酬小流域作为案例区,采用基于过程的纵向研究、基于比较的横向研究、因果关系研究(压力-状态)三种研究范式,对2个流域3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及其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1973年MSS(57m)和1989年、1995年、2000年TM(30m)遥感影像数据作为基本数据源,并辅助DEM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得到两个流域1973-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鹅项流域和克酬流域农田比例都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前者农田增长率不及后者的一半,且逐渐变缓,后者农田增长率加速。两个流域林地与灌草、灌草与农田之间的双向转移较为明显,鹅项流域灌草大幅减少的同时,林地有较大增长,到2000年农田、林地、灌草三者之间的比例相对接近(26.2%:33.5%:38.7%);克酬流域林地和灌草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少,至2000年形成了以灌草和农田两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主导的结构特征(38.7%:48.9%,林地只占流域总面积的6.7%)。根据研究期内农田、林地、灌草平均分布高程和平均分布坡度变化情况,总体来看鹅项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克酬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增加明显。(2)LUCC影响下的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鹅项流域和克酬流域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即分别基于空间离散数据(FRAGSTATS方法)和空间连续数据(LMI方法)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均表明总体上鹅项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要大于克酬流域,两个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在1973-1989年间增加,1989年以后又有一定程度的减少。LMI方法表明鹅项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西侧和中下游地势平坦地区,林地恢复和农田的集中分布是主要原因;克酬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下游地势平坦地区,其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提高使农田趋向子集中连片分布,另外,两个流域中、下游地势平坦地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的发展变化过程要比流域上游显著得多。两个流域不同的景观格局变化过程表明地形只是决定景观格局特征的“先天条件”,而人类的土地利用行为是导致景观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3)LUCC影响下的小流域土壤侵蚀和沉积变化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得到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辅以地形、降雨和土壤数据,基于RUSLE模型模拟两个流域土壤侵蚀的发展变化过程,利用137Cs的沉积物计年实验方法得到流域沉积速率的变化过程,每一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过程和沉积变化过程的一致性表明RUSLE模型总体上的有效性。两个流域灌草和中坡、陡坡均是发生土壤侵蚀最为显著的覆被类型和区域。鹅项流域土壤侵蚀和沉积的变化过程(逐渐减小)、降雨侵蚀力变化过程(逐渐增加)与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基本不变)之间的关系表明合理的土地利用能够“屏蔽”掉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对土壤侵蚀的不利影响。克酬流域研究期内的土壤侵蚀程度增加是由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增加)和降雨因素(降雨侵蚀力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1975年前后两时段土壤侵蚀程度显著差异主要来自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对于1997年前后时段的土壤侵蚀变化,RUSLE模型模拟结果与水库沉积速率的实验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表明喀斯特地区存在特殊的土壤侵蚀规律,即石漠化的出现和扩展将使对应位置处的土壤侵蚀模数不升反降,进而使整个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变小或增幅变小。(4)LUCC影响下的小流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利用流域的土壤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其他学者相关工作得到的植被方面的数据,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两种情景(是否存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程度变化来体现)下的林地、灌草和农田NPP和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质)变化。每一流域林地、灌草的NPP和土壤有机碳对于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的响应过程大体相似,NPP首先迅速下降,随后开始恢复,但是林地恢复期显著短于灌草;土壤有机碳先是短暂增加,随后经历长时间的下降过程,最终能否在某一水平稳定则要视林地和灌草缓冲外部压力的能力和各自土壤侵蚀程度如何,在这点上,林地要强于灌草,鹅项流域要好于克酬流域,这也说明林地较灌草具有更好的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两个流域农田地上NPP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过程均表明土壤侵蚀的存在部分抵消了施肥的正向积极效应。CENTURY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在有无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情况下,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显著不同,这说明在流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动态变化的决定因素。两个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引起流域生态系统在景观格局、土壤侵蚀和沉积、生态系统生产力三个方面不同的响应过程。总体来看,鹅项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逐步恢复,因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得到增强;克酬流域自然生态系统承受来自人类土地利用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逐渐下降。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一些有意义的进展:①综合过程研究、比较研究和因果关系研究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提出了完整而开放的研究框架,为开展后续工作奠定基础;②通过在小流域尺度上将侵蚀和沉积结合起来,辅助降雨和沉积物粒度信息,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思路;③利用空间明确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LMI方法)找到景观格局变化的热点地区和破碎化空间分布的变化情况,进而将其与土地利用变化联系起来,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成为基于空间离散数据景观格局研究方法(FRAGSTATS)很好的补充;④将多种不同方面的模型应用到论文研究中并注重模型检验工作,如景观格局变化研究采用FRAGSTATS方法和LMI方法进行对照,由实验方法得到的沉积变化证明了RUSLE模型模拟土壤侵蚀变化总体上的有效性,利用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结论和土壤样品分析结果验证了CENTURY模型模拟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的正确性,从而保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以及逻辑思维的严密性。4.期刊论文张惠远.赵昕奕.蔡运龙.殷静.ZHANGHui-yuan.ZHAOXin-yi.CAIYun-long.YINJing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驱动机制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地理研究1999,18(2)根据土地利用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分析,提出了表征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二者的联系以探讨人类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指出了人类驱动因素在解释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贡献,为协调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积累方法和经验.5.学位论文许联芳喀斯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2007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就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人类通过对与土地相关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地球陆地表面的覆被状况,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地,而且对区域水循环、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产生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喀斯特地区是同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环境,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面积喀斯特景观,集中了全国近1/2的贫困人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也是我国长江、珠江的重要源区,维系着大江大河下游地区以及大型水利水电设施的生态安全,与黄土高原同为中国贫困与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区域,近年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移民的迁入,人类活动强度加大,LUCC及其生态效应最为引人注目。以环江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RS、GIS一体化技术,结合微观实验方法,以地学和生态学知识为支撑,应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DEM、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实验数据等多源信息,在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分析的基础上,从景观效应、石漠化、生态资产三个方面对土地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微观实验方法,研究典型峰丛洼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基于由遥感数据处理得到的环江县三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环江县占据优势的地类始终是林地、灌木。变化最大的是旱地和草地,这表明这两类土地类型的分布区生态具有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年均变化速度有增加趋势,说明人类的土地利用强度在增大。但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差异,13年间正向变化最大的是果园;负向最大的是灌木和草地。环江县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区域差异,草地变化最大的是大安和明伦,果园变化最大的是川山和洛阳,这四个乡镇都是主要的移民安置区。总之,环江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比较破碎,这与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山地、丘陵、沟谷等地貌类型有关,土地利用格局主要在旱地、草地、果园、灌木和裸露地等类型间相互转换,土地利用类型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最剧烈的变化主要发生农作区,移民开发是土地利用变化最直接的驱动力之一。(2)通过对环江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定量分析得出:13年间喀斯特地区的景观格局在斑块水平、景观水平和区域水平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景观尺度上,景观破碎化程度趋于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空间连接性减弱,斑块和景观类型分布趋于分散,说明了景观多样性水平相对提高,异质化程度增高,土地利用最后向着旱地、果园和裸露地增加和各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减少方向发展。在景
本文标题: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发展关系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