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丰裕社会与国际主义风格(六)丰裕社会与国际主义风格(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西方各国经济都带来了极大的摧残,战后初年,欧洲各国都处在非常困难的重建阶段。美国的经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到非常大的刺激,科学技术也因为战争需要得到迅速发展,战后的美国由于天时地利,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大国,美国经济在战后很快达到发展的新高峰,西方各国之中,只有美国是当时最大的经济强国。战后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之一,就是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共产主义国家集团。东西方因社会制度而形成两个巨大的对抗集团,世界进人了漫长的“冷战”对峙时期。为了扶植一个强大的西欧,以及联合其他西方盟国组成的反共集团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美国对西欧各国以及日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和复兴计划。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人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描述的丰裕社会阶段。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注意到设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拟定了自己的设计政策,特别是德国、日本、英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由国家的立法机构,比如国会、议会通过立法程序,把设计作为国家政策确立下来,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基本从来没有出现过政府积极支持设计的情况,设计在美国完全是一个私人化企业行为和单纯的市场经济行为。美国现代设计的最辉煌时期应该说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常称为两次大战中间阶段。美国促进工业设计和其他设计活动发展的唯一动力是经济的活力,一旦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增加,设计也就发展;反过来,一旦经济衰退,市场萎缩,设计也就呈现退步的情况美国设计对于西方国家的第二方面影响则是美国大众文化对于设计风格的影响。美国街道上比比皆是的是美国汽车大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面貌:美国汽车。好莱坞的电影在全世界放映,吸引了亿万观众,美国的流行歌曲也通过唱片和无线电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的消费用品广告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见。这些美国制作的产品把美国的通俗、大众文化以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方式带到全世界,它们展示了一种新的面貌―美国生活方式,也就是消费文化的方式,把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社会以华丽的光彩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影响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各国的设计。战后婴儿潮消费结构的变化,是50、60年代设计新面貌的一个主要产生原因。妇女经过战后的经济发展阶段,开始逐渐取得经济独立,成为另外一支潜力极为强大的消费力量。由于这些新因素的影响,战后设计师们必须面对复杂的市场情况来进行设计。60年代,消费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上描述到的各个方面内容都在60年代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战后婴儿开始成年了,职业妇女的力量更加强大,市场细分日益精细,用毕即弃的消费主义成为西方消费的主要方式与行为。60年代开始的太空技术发展迅速,太空探索到1968年美国人成功登月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造成世界各国对于宇宙技术的狂热喜爱和追逐。人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技术、高消费的天堂之中。“波普”设计运动(2)英国“波普”文化和“波普”设计的发展如果要用一个名词来形容60年代的设计风格,大约最恰当的应该是“波普”(Pop)了,这个词来自英语的大众化(popular),但是,当它与60年代的文化、艺术、思想、设计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后,它就不仅仅是指大众享有的文化,而更加具有反叛正统的意义,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在西方国家中,最集中反映“波普”设计风格的是英国。这里必须搞清楚的是“波普”和“大众化”两个词的含义区别。大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波普”文化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不过借用了大众文化的某些形式而已。英国的“波普”设计在这场运动中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虽然英国在现代设计运动中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它在“波普”设计运动中显示出来的前卫性特点,却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与重视,并且,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设计发展。60年代英国在设计上的一个最显著的转变就在于不再苦苦追求重新开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而自己通过当时的国家与国际的特殊情况、根据市场的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当时的文化界出现的新气氛,来开辟一个新的设计路径。如果从本质来讲,“波普”设计运动是一个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其目的是反对自从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这场运动思想的根源,其实还是从美国的大众文化中来的。英国的“波普”运动是受到艺术创作上的“波普”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波普”艺术运动最早出现在一些独立的组织中,这些组织的成员包括艺术家、评论家、建筑家和设计师。最早具有“波普”色彩的英国组织大约形成于50年代中期,成员包括里察·汉密尔顿、爱德华多·包罗兹、雷奈·班汉(ReynerRanham,1917-)、约翰·麦卡尔、劳伦斯·阿劳威(LawrenceAlloway)、阿利逊·史密森(AlisonSmithson)和彼得·史密森(PeterSmithson)等人。到60年代之后,英国的“波普”艺术蔚然成风,出现了新的一批“波普”艺术家,包括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阿兰·琼斯、德里克·波舍尔和朗·基塔依(RonKitaJ)等人。他们组成了第二个独立组织英国的“波普”艺术很快就在设计上出现反应。英国可以说是“波普”设计的发源地,从英国开始发展,然后影响到其他国家。英国“波普”设计的主要设计家大部分是刚刚从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对于传统,包括现代主义的传统没有多少依赖和感情,更加重视自己这一代人的习惯与喜爱。从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和平面设计三个主要方面开始突破,从而创造了这三个基本领域内的“波普”设计风格英国“波普”设计主要强调图案装饰。时装设计“波普”设计的家具特伦斯·科兰(Terenceconran)其他的这类设计家还包括马科斯·克林登宁(MaxClendenning)和他设计的拼接家具(jig-sawfurniture)、罗杰·丁(RogerDean),这些设计都具有游戏特色,色彩鲜明,造型特殊,并且常常有一种玩世不恭的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众文化和用毕即弃的新物质文明中,功能主义不再是设计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了。设计家应该更多考虑市场细分要求,尽量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创造耐用的、功能良好的经典功能主义家具。“波普”运动追求新颖、追求古怪、追求新奇的宗旨,却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所以虽然来势汹汹,却消失的非常迅速。60年代中期以来,“波普”设计从新奇中找寻设计动机的努力已经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单纯追逐新奇,最后难于找到更加古怪的风格来维系这场运动的发展。因此,出现了从历史风格中找寻借鉴的情况。有两个时期的风格:一是长期被设计界以庸俗、矫饰批评的维多利亚风格,另外一个就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风格。单纯从形式上进行发展探索是多么的单薄和不可靠。马丁·夏柏(MartinSharp)英国的“波普”设计具有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折衷特点,但是,它也具有一个统一的基点:那就是对干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反动,在这观点和立场上,所有属于这场运动的设计家基本上是一致的。“波普”设计运动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潮,它的产生背景与战后日益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青少年消费市场、反叛的立场,特别是对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反感有密切关系。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Papanek)。他在60年代末出版了他的最著名的著作《为真实世界的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通过这本著作提出自己对于设计目的性的新看法。这个理论家在这本当时颇具争议的著作中明确提出了三个主要的问题:l)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在这里,他特别强调设计应该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2)设计不但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3)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巴巴纳克的最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设计伦理观念,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眼前的功能、形式目的服务的,设计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因此,设计的考虑,也必须包括对于社会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内容。现代主义提出设计为大众,而从当代设计伦理观念来看,设计还必须考虑为第三世界、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以及为生态平衡、为包含自然资源的目的。这种考虑,极大地深化了设计思考的层面,推动了设计观念的发展。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3)国际主义设计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自从被法西斯独裁政权在欧洲大陆封禁以来,迁移到美国继续发展。德国包豪斯发起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到美国之后转变为国际主义风格。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质的改变。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发起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风格,而是为了把以往为上层权贵的设计服务方向改变为为社会大多数服务的一种手段。设计的目的性、功能性依然是第一位的。这种以形式为结果而不是以动机为中心的立场,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初衷,也是最为可贵的地方。自从这些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从欧洲来到美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美国的阶级结构在战后发生了变化,收人殷实的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核心和占最大比例的构成。战后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国土广阔,资金充沛,国力强大,建筑在战后进人兴盛的高潮。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得到非常协调的混合,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到了这个阶段,形式变成第一性的,因为这种少则多的风格代表企业、大政府、权力、现代化,形式本身已经具有了象征性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个形式,功能也可以屈就。这样一来,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企业美国的风格。国际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国际主义设计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lessismore)主张的深刻影响,在50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化特征,逐步从强调功能第一发展到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特征为宗旨,为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要求,因而开始背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与战前的欧洲现代主义从形式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从意识形态和思想动机来说,则完全不相同。国际主义设计在战前的欧洲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工程努力,动机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他们能够买得起的设计,彻底改变设计以往为权贵的立场,使人民大众能够享有良好的设计。移到美国,这种原本具有民主的设计就变成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成为企业美国的代表,其意识形态的初衷基本被改变了。原来是一种因为民主主义动机、社会主义动机而不得己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化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少则多原来只是为达到低造价目的的一种手段,战后则成为形式追求的中心。战前欧洲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具有强烈社会主义色彩的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变成具有强烈美国资本主义特征的国际主义设计,本来为无产大众服务而发展出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现在变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符号和象征的国际主义设计。又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影响西方各国,终于变成国际主义设计运动。1958年,米斯·凡德洛与飞利浦·约翰逊合作,在纽约设计了西格莱姆大厦,与此同时,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这两栋建筑成为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里程碑,奠定了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形式基础。艺术上的现代主义运动与设
本文标题:丰裕社会与国际主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6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