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设计1/8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单元第4课时)基本信息教师姓名侯晓琴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年级高二选题说明选题背景高中是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热情好奇,虽然关注社会,关注时事,但由于年龄与心理所限,不能清楚的确立自己的关注点,容易流于世俗娱乐,难于注目时政得失,更疏于思考对时政的变革与创新,不能切实理解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所以通过历史课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判,学生能初步体会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表现。戊戌变法是十九世纪末中国的一场政治运动。十九世纪末期当近代化潮流席卷世界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却面临着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困境,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的进步势力提出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同时能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变法者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戊戌政变》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在这一节中有跌宕起伏的历史情节,学生可以感受改革的艰难;也有对历史事件成败的深究与反思,学生可以理性思考,客观选择;更有对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的张扬与肯定,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引导。同时,在前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提出的最想知道的关于戊戌变法的问题有“慈禧为什么要反对变法”、“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解决学生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选择本课作为支点。本节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维新派与守旧势力在政治立场和主张上的差异,知道戊戌政变的事实2、通过史料研读,探讨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分析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它的历史局限性,辩证的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3、感受维新派等进步势力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所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浓烈的家国情怀4、解决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维新派与守旧派的博弈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影响前期准备1.教学ppt、视频2.学生此节课的学案3.学生关注点的问卷调查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设计2/8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导入:播放视频《戊戌政变》的片段,观看视频渲染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本课课题。3分钟第一幕:太后终反对,瀛台见尧囚提供史料,并提出思考问题1和2:材材料一:1899年康有为在回忆戊戌变法时说:“五月初五日,奉明旨废八股矣。上即令为臣拟旨……刚毅请下部议。上曰:若下礼部,彼等必驳我矣。刚毅曰:此事重大,行之数百年,不可废,请上细思。上厉声曰:汝欲阻挠我耶?刚乃不敢言。及将散,刚毅又曰:此事重大,愿皇上请懿旨。上乃不作声。“百事皆如此,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变法之难于此。”——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材料二:更多的史学界研究提出不同看法:据费行简《慈禧传言录》称:“适徳人假细故,扰我胶、澳,举朝无一策,帝复泣告后,谓不欲为亡国之主。后曰:‘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在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写道:“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慈禧)并无仇新法之意-----.”,在《慈禧传言录》记载,西太后曾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自强也。”所有的这些史料可以证明,西太后一开始是不反对维新变法的。——崔光良曹振强《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思考1:关于慈禧对待变法的态度,材料一和二的看法有何不同?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思考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各派势力(光绪、康有为、刚毅、慈禧)对待变法态度及原因。阅读材料,感受历史,思考问题,阐述观点预期答案:思考1:材料一认为慈禧反对变法,材料二认为慈禧一开始并没有反对变法。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大量史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有更高的史料价值。思考2:光绪皇帝:支持维新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以及清朝的统治危机维新派:积极倡导变法。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上由封建1、学生能辨析材料类型及价值,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2、通过分析变法过程中维新派与守旧派对变法态度的不同原因,彰显光绪帝和维新派在民族危亡时刻,坚持变法图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3、体现历史教学中史论结合的特点.4、特别关注慈禧在变法开始时的态度,分析原因,为其之后态度变化做铺垫10分钟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设计3/8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革新教育,倡导西学;以达到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目的。刚毅为代表的顽固派坚决反对变法。他们仇视外洋事物所以反对学习西方;又害怕变法会危及自身利益,因此想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慈禧:初期并不反对变法。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和清朝的统治危机提供史料,并提出思考问题3和4材料三: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天,慈禧迫使光绪连下三道“上谕”:第一道,下令免去有维新思想的帝师翁同龢的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务,驱逐回原籍;第二道,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第三道,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领北洋三军;从6月16日到24日,慈禧又迫令光绪任命崇礼为步军统领,怀塔布掌管圆明园八旗、刚毅掌管健锐营。由此可以看出,变法一开始慈禧就牢牢的掌握军政大权,要求变法在不触动她权利的范围内进行。——摘编自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四:“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颁发,然而,中央二品以上的大臣,讲新政的只有李端棻[fēn]一人,地方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zhēn]推行新政比较得力,除此之外,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公开反对,拒不奉诏。”这让光绪非常愤怒.——范士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材料五:9月4日,赞成变法的礼部主事王照上书言事------礼部尚书怀塔布认为奏折太出格,便将奏折扣下。光绪知道这件事后,认为礼部尚书无端阻挠言路,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与另外四个侍郎(都是二品以上大臣)一同革职(未经阅读材料,感受历史,思考问题,阐述观点预期答案:思考3:虽然变法之初并不反对变法,但却将人事任免权,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意识到自己权利的被撼动,转而大力反对变法。1、学生感受变法过程中所受的阻力以及维新势力为变法成功所做的努力,体会改革的艰难2、依据材料分析慈禧对待变法态度的变化:一方面解决问卷调查中学生关注的“慈禧为什么反对变法”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另一方面,将慈禧与光绪作一对比,学生能够意识到7分钟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设计4/8慈禧批准)。任命四位新军机章京(四品),他们是:杨锐、刘光第、林旭和谭嗣同。明确规定:所有奏章,由4人圈阅;所有上谕,均由4人拟定。原来的王公大臣和军机处之军机大臣,被搁置一边。对慈禧来说这是对她权力的挑战.——摘编自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六:(光绪革职六大臣任命四军机章京在朝野上下激起轩然大波,慈禧大怒,当面质问并训斥光绪帝)光绪帝痛哭道:“祖宗而在今日,其法必不若是;儿宁忍坏祖宗之法,不忍弃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为天下后世笑也。,,—摘编自《戊戌履霜录》材料七:9月14日:光绪向慈禧提出不限功名身份,选拔中外贤才组成懋[mào]勤殿(议政机构),凡事有懋勤殿处置,遭慈禧拒绝与训斥,在慈禧看来,光绪已经在挑战她权力的底线.9月15日:光绪帝向杨锐下达密诏“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太后)意。尔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安速筹商”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荣禄袁世凯(荣禄部下,负责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式陆军),擢升袁世凯为侍郎候补,并对他说“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9月18日:守旧大臣杨崇伊恳请太后再次训政的奏折,被送到了慈禧手里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提出”围园杀后”或”锢后杀禄”计划9月20日:上午袁世凯再次觐见光绪帝向其谢恩,中午袁世凯回天津.下午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希望伊藤博文能做中国改革的顾问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训政,结束变法——摘编自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思考3:依据材料四到七分析慈禧对待变法的态度有何转变?导致态度转变的原因是有哪些?慈禧为了一己之利,不惜牺牲国家前途,而光绪却有忧国忧民之觉悟。3、借助材料,叙述历史,体现论从史出思考4: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选择慷慨赴死,以死殉义,而梁启超选择了仓皇出逃,远走日本,继续探索改造中国的途径,你对他们不同的选择有何看法?阅读材料,感受历史,思考问题,阐述观点预期答案:1、叙述历史,学生感受戊戌政变的残酷,体3分钟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设计5/8思考4:虽然选择不同,但志向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都是为继续改造中国奠基。会改革的艰难。2、评判两位维新人士在变法失败后的不同选择,认识到虽然选择不同,但志向相同,彰显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第二幕:众说难评定,失败谁之责提供史料,并提出思考问题5:材料八:“皇上上制于西后,下壅于大臣,不能有其权,不能行其志”。——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九:人民大多不识字,又时值民众与教会斗争的高涨,仇洋排外情绪相当强烈;对于以洋人为师的变法自然很不理解。当六君子槛车过菜市口时,围观看热闹的百姓竟有唾骂、殴击和扔脏物者,人们对自身不幸的缘由的重新认识至少要到义和团失败以后----——郭长庚《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清代变革的环境压力与时机问题》材料十: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十一:资本主义后进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获得成功的,往往是经济改革先行,步伐较大;政治改革相对滞后-----而康有为等中国维新派却在政府内部对经济改革的认知已趋于一致的情况下,一上来就把“变官制”作为变法的前提条件,从而给自己树立了大批敌人。对于改革出现的阻力,康有为锋芒毕露地主张“杀二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更人为地增添了政坛的紧张气氛——王也扬《戊戌变法: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材料十二:维新派和光绪皇帝也没有正确处理与阅读材料,感受历史,思考问题,阐述观点预期答案:学生发表见解,(1)支持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同学从双方权力的大小、军权的控制、官员责任、民众的麻木等方面论证: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支持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维新派主观因素造成的同学依据材料及所学进行了论述:(1)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2)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急于求成。(3)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4)变法策略不当,1、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全面认识历史事件,为以后历史的发展提供历史教训。2、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体现历史教学中史论结合的特点4、解决问卷调查中学生关注的“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12分钟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设计6/8洋务派官僚之间的关系。虽然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变革的具体主张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挽救民族危亡、富国图强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洋务派是极有可能争取到的变革力量。而维新派在戊戌变法初期,就把洋务派这一重要的政治力量排除掉。维新派没有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绝大多数利益力量都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7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