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论孔子的为政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有很多思想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他的思想中也有不合时宜的东西。对于孔子的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关于为政的思想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就为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其所包涵的“德治”、“爱民惠民”、“诚信”、“举贤才”四个方面谈下为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孔子为政现实意义一、孔子为政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春秋末年,社会剧烈变动。经济上表现在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出现和使用,如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等,这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之带出的状况是,个体经营的方式出现,井田制开始逐步瓦解,各国纷纷进行税制的改革,这种财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阶级的变动,以至春秋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各诸侯国异军突起,争霸战争连年不断,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名存实亡,“礼崩乐坏”,在这样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积极关注社会的变化发展,他提出了以“德治”为核心的为政思想。二、孔子为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论语》中,孔子关于为政的思想主要阐述了治国安邦的道理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治国的根本——伦理纲常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的“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只有“名正”才能做到“言顺”,而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论语?颜渊》中,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到要治理好国家,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一思想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他提倡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秩序,而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2.治国的核心——“为政以德”孔子主张用“德治”来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你转。这里强调了“德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把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表明了“德治”的思想主张。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包涵着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讲信用和举贤才三个方面。关于民本思想,孔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和“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的主张,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强调君主要关心老百姓疾苦,爱民惠民。“信”在孔子的“德治”思想中也占有很足的份量。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可见取信于民的重要作用。孔子还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举贤才,这也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往,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在《论语·子路》中,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赫小过,举贤才。”而在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上,孔子认为要“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在当时“任人唯亲”的情况下,孔子这种“任人唯贤”的用人思想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在今天都有其珍贵的借鉴价值。3.对当政者自身的要求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孔子的“德治”、“礼治”的主张还体现在对当政者自身的要求上。在《论语·为政》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强调当政者应当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孝顺慈祥,这样百姓就会对当政者尊敬,努力干活了。在《论语·八佾》中,子曰“居上不宽,为人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看得下去呢?”这里表明了“德治”、“礼治”对为政者自身的要求,强调了为政者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如果为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最终会失信于民,就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些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又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他告诉弟子们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当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祸端,这是做官的重要原则,并提出应该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悔。“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而孔子也对一心想当官的人进行了批判,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三、孔子为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思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论语》中关于为政的许多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继承和弘扬“德治”的治国思想孔子在治国方面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提倡用德治来治理国家,并在《论语·为政》中说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来说,孔子在治国方面所提出的德治思想是值得我们汲取和发扬的,因为一个没有基本道德规范的社会是不可以想象的。但在治国方略上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法律是外在的,惩恶扬善,用于治标;道德是内在的,劝善抑恶,用于治本。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启发社会成员自省的觉悟,从思想深处来构筑防范恶行意识的屏障。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2.继承和弘扬“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孔子所提倡的“德治”的治国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他在《论语·尧曰》中讲了“五美四恶”,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反对暴政,主张爱民惠民。他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以人为本是现代民主的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有利于激发个体活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借鉴孔子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定能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3.继承和弘扬“诚信”思想首先,孔子强调“人无信不立”,提倡“言而有信”,这种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与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信誉至上的伦理要求是一致的,对诚信为本道德准则的弘扬,可以使企业信用更加稳定和持久,更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完善。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这既有制度原因,也有非制度原因。尽管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蕴含着社会信用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需要社会法制系统和社会信用伦理规范的强力支持,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和公民诚信道德的道义精神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对政府而言,要完备政务公开制度,加强行政主体的道德建设:而对个人而言,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4.继承和弘扬“举贤才”思想在今天,我们采用的是通过考试或者竞争上岗来选拔人才的方式,这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模式,是对孔子“举贤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现在这种机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人才标准上是重“学历”、“证书”的,而忽视了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在人才考录中,存在有主观因素的影响等等问题,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改变人才标准,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然后在人才选拔机制上,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将考试制度或竞争上岗的制度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从而健全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现实意义所在。(文章来源于:石家庄办证)
本文标题:浅论孔子的为政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9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