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摘要:为了改变这种面貌,新加坡建立了开发区,选择了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其工业园区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且时至今日依然保持发展活力。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二战后,新加坡是一个缺乏资源、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的弹丸之地。为了改变这种面貌,新加坡建立了开发区,选择了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其工业园区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且时至今日依然保持发展活力。其开发模式一直是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和模仿的对象。一、从荒芜之地到工业中心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1961年政府计划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196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各工业区。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岛内已建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共占地8025公顷,已开发5069公顷,包含了7000多家跨国公司和本地的高技术制造业公司,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25%,雇佣了全国1/3以上的劳动力。其中裕廊镇管理局公司(JTCCorporation)是这些工业园区的主要开发者。二、循序渐进的三大阶段裕廊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前后分为三个阶段:1、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1961-1979年):此阶段的入区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加坡就业问题,改变其工业落后的面貌。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到70年代末,新加坡失业率从1965年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2、技术与资本主导阶段(1980-1989年):为了吸引高附加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JTC启动了10年的总体规划(1980-1990年),此项规划体现了这个阶段的服务特点,即为高增长型的企业设计和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包括将南部的岛屿开发区开发成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配售中心,将罗央开发成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以及建设新加坡科技园区以容纳科技开发型企业。3、知识经济主导阶段(1990年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激烈的竞争将工业园区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商业园、技术园、后勤园等新概念的园区。为了提高集约化利用园区的土地,JTC将成本效益分析和知识经济融合到工业园区的设计和发展之中。三、公共管理性质的开发运营模式1、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主要是由政府垄断开发。不论是在最初的管理机构--经济发展局,还是后来在从经济发展局独立而出的裕廊管理局的管理之下,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公共物品特性很强。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裕廊工业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规划,专业化分工建设、管理和服务协调相配合的发展模式。园区的初期开发建设资金来自政府。后期资金的来源虽呈多样化趋向,但项目建设的初期投入资金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政府用法律制度来安排土地的开发利用,由JTC统一控制全国工业用地和各类园区的供给,园区由经济发展局遍布世界的专业招商队伍统一负责招商。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是:保证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园区的竞争对象在国外而不在国内,园区之间没有恶性竞争。2、全球范围内的集中招商模式裕廊工业园区采取公司总部统一招商策略,由经济发展局统一招商,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这种策略的主要特点是:拥有高度的营销自主权;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如新加坡首创的“一站式”服务;有效选择客户群。经济发展局主要招商的客户群体有三类,分别是: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财务、市场等重要部门至园区内;技术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及技术研发的部门至园区内;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部门到园区内。通过这三类公司的引进,裕廊工业园区不再仅仅是一个低成本的生产中心,而是公司进行战略运作的长期基地。裕廊工业区的成功经验1.合理的制度安排。裕廊工业区的制度安排有两个重要的特色。首先,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一的单一层次体制。园区是一项地方性工作。速度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交易的成本。一站式服务与其说是一种实际的服务方式,不如说是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支持商业的一种表示。裕廊工业区的真正优势在于,与政府相关的交易成本很低,其中包括投资许可、营业执照、城市规划与建设设计许可、劳动力、税收、进出口报关服务和其他监管活动。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工业领域的政府投资、集群政策、人力资本政策、资本合作和劳动力合作等,机构之间的协作变得简易。信息流动被极大地简化了,交易速度快于包括香港在内的几乎世界上所有地区。纵观国际上的主要城市,公共管制结构都要比新加坡更为复杂。东南亚联盟国家的全国、省级和市级政府的结构模式就不能享受这种优势。因此为工业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2.工业区管理机构自主权限较大。裕廊工业区的管理机构是1968年6月1日成立的裕廊管理局,该局成立后,接管了新加坡所有工业地区的规划、建设、租赁和管理工作,当然也包括裕廊工业区在内。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有很高的自主权,只要符合新加坡政府的工业政策,就有权吸引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尽管裕廊镇管理局从本质上看只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但是园区管理委员会有批准项目,批准城市规划以及园区规划的权力,同时能发放居民暂住证,管理贸易和市场,征税,发放商业许可证等。它不仅是园区的开发者,同时也是工业区招商引资的推广者。委员会同时还提供警察、税收、海关、社会保障、教育、计划生育、全民体育运动,以及社区发展、劳工等多项公共服务。同时,裕廊镇管理局还控制着工业用地、科技园区和商业园区设施的供给。裕廊工业区的制度安排保证了较好的规模经济,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发展空间,带来了租金的下降,缩减了一些公用设施的成本,提供了免费的公共服务、有效率的推广战略和品牌、持续性和诸如创新的便利设施,更好的基础设施等良好的供给前景。3.综合发展、合理规划。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定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合理妥善地规划。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则规划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为充分发挥裕廊工业区的综合功能,新加坡政府于1969年9月在裕廊码头内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工业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在整体发展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同时兼顾到,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10%的用地用作建设公园和风景区。现已建成10多个公园,其中有世界著名的飞禽公园、中国式公园、森林公园等,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4.完善基础设施,同步发展生产生活。国际上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厂,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扩展情况逐步解决交通、供水等问题。此种模式的优点是针对实际需要建设,切合性强,投入成本和风险小;缺点是基础设施往往分散零乱,效率不高,阻碍生产的发展。另一种模式是从整个工业区发展全面出发,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一完整的基础设施,为工业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较好,效率高,并可迅速改善投资环境,但投入成本和风险也较大。裕廊工业区是采取后一种模式,从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形成基础设施系统,对裕廊工业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也同步发展,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等,使裕廊工业区成为生产和生活综合体。生产和生活相得益彰,对工业区的人才储备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5.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新加坡原来长期依赖转口贸易,工业基础尚未建立,且国内市场狭小。针对这些不利条件,新加坡政府采取大力引进国外资本的策略,并明显以跨国公司的投资为重点。裕廊工业区的迅速发展,就是能够抓住机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引进跨国公司设厂,如壳牌、美孚等跨国石油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美国列明士顿公司等世界著名大造船厂商;迄今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煤油中心、东南亚最大修造船中心及世界第二大海上石油平台生产圈,由此可见引进策略的成功。
本文标题: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2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