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神经系统的区分端脑间脑脑小脑中脑中枢神经系统脑桥脑干(CNS)延髓脊髓脑神经:12对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PNS)内脏感觉神经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胞体神经元的构造树突轴突神经神经元的分类双极神经元形态分类假单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功能分类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枢→运动神经元→效应器神经系统常用术语(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1.灰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灰暗2.皮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3.白质: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色泽白亮4.髓质: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5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的团块6.纤维束: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7.网状结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核(二)在周围神经系统内:1.神经节: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处2.神经: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传导,反射(一)位置: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平L3(二)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形2个膨大颈膨大(C4~T1)腰骶膨大(L2~S3)前正中裂6条纵沟后正中沟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走出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三)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与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节(颈8、胸12、腰5、骶5、尾1)脊髓节段平对椎骨的序数举例C1~C4同序数椎骨C3平对第3颈椎C5~T4同序数椎骨-1T3平对第2胸椎T5~T8同序数椎骨-2T7平对第5胸椎T9~T12同序数椎骨-3T10平对第7胸椎L1~L5第10~12胸椎S1~S5,Co1第1腰椎二、内部结构:(一)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二)灰质:呈“H”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后脚边缘核: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后角胶状质: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后角固有核: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其轴突至对侧白质组成脊髓丘脑束,此外还接受大脑皮质下行纤维胸核(C8~L3):发出纤维经同侧白质上行,止于小脑中间带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内脏感觉传入纤维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骶副交感核(S2~4):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前角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三)白质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三个索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后索::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白质前连合:由横行的越边纤维组成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区1.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起止:损伤后表现:纤维束名称位置传导信息薄束后索内侧部同侧下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楔束后索外侧部同侧上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脊髓丘脑束外侧索和前索肢体对侧伴痛、温觉和粗触觉及压觉下行纤维束:来源:损伤后表现:纤维束名称位置传导信息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同侧骨骼肌随意运动皮质脊髓前束前索双侧躯干肌随意运动(一)上行纤维束1、内侧丘系×丘系交叉薄、楔束○○薄楔束核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精细触觉和本体感觉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3、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功能: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二)下行纤维束——锥体束锥体束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束功能:与运动控制相关。皮质脊髓侧束主要支配四肢肌(远端),皮质脊髓前束主要支配四肢肌(近端)及躯干脑干的外形:(一)脑干的腹侧面锥体:锥体束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延髓橄榄:下橄榄核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基底沟:基底动脉脑桥基底部三叉神经脑桥小脑中脚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大脑脚底:下行纤维束中脑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后穿质(二)脑干背侧面上部:菱形窝的下半延髓薄束结节:薄束核下部楔束结节:楔束核小脑下脚构成菱形窝的上半脑桥小脑上脚上髓帆: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上丘臂中脑下丘(听觉反射中枢)→下丘臂(三)第四脑室1.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2.第四脑室底——菱形窝3.第四脑室顶前部:上髓帆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三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2)3.连通关系中脑水管→第三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第三脑室1.位置: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顶: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2.境界前界:终板后界,松果体和后连合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两侧:经室间孔→侧脑室3.连通后方: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脑神经核1.一般躯体运动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动眼神经核中脑上丘Ⅲ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滑车神经核中脑下丘Ⅳ上斜肌展神经核脑桥Ⅵ外直肌舌下神经核延髓Ⅶ舌肌2.特殊内脏运动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Ⅴ咀嚼肌面神经核脑桥Ⅶ面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镫骨肌疑核延髓Ⅸ,Ⅹ,Ⅺ软腭、咽、喉及食管上部骨骼肌副神经核延髓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3.一般内脏运动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动眼神经副核中脑Ⅲ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上泌涎核脑桥Ⅶ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下泌涎核延髓Ⅸ腮腺迷走神经背核延髓Ⅹ颈部、胸、腹腔大部分脏器4.内脏感觉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孤束核延髓Ⅶ,Ⅸ,Ⅹ味觉和内脏一般感觉4.一般躯体感觉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三叉神经中脑核中脑Ⅴ咀嚼肌的本体觉三叉神经脑桥核脑桥Ⅴ头面部触觉三叉神经脊束核延髓Ⅴ头面部痛、温觉5.特殊躯体感觉核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前庭神经核脑桥、延髓Ⅷ平衡觉蜗神经核脑桥、延髓Ⅷ听觉(一)小脑位置和外形和分叶:1.位置: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背侧,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小脑蚓: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2.形态小脑半球:两侧的膨大部小脑脚:上、中、下三对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二)小脑的内部结构1.小脑皮质:内---外三层——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2.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齿状核3.小脑核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顶核(三)小脑的分叶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与维持人体平衡有关小脑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与肌张力的调节密切相关小脑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参与精细运动调节,运动的起始、计划、协调。(四)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原小脑综合症:平衡失调,眼球震颤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意向性震颤等背侧丘脑1.外形;卵圆形灰质团块;前端为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两侧丘脑借丘脑间粘合相连2.分部:以“Y”字形内髓板分为前、内、外侧核群前核群背侧丘脑内侧核群联络性核团,与大脑皮质有往返的纤维联系背侧部外侧核群腹前核←小脑上脚、纹状体、黑质腹侧部腹中间核→躯体运动中枢(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及味觉纤维腹后核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及脊丘系后丘脑:1.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2.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下丘脑位置和外形:上丘: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一、大脑半球的分叶(填图)端脑由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大脑横裂:大脑与小脑之间外侧沟:自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半球上外侧面的深沟三条恒定的沟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上额叶: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顶叶: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五叶颞叶:外侧沟以下枕叶: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距枕极4cm)连线后部岛叶: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叶掩盖(二)各叶主要沟回1.上外侧面的沟回: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额叶额上回:额上沟以上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中央后沟、顶内沟中央后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顶叶顶上小叶:顶内沟与大脑上缘之间,顶下小叶:顶内沟以下的区域,主要脑回有缘上回和角回颞上沟、颞下沟颞叶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2.大脑内侧面的沟回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延续部分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内侧面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叶后端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三)大脑皮质机能定位1.第1躯体运动区(1)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2)特点左右交叉管理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2.第1躯体感觉区(1)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2)特点左右交叉管理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3.视区: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4.听区:颞横回,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每侧听区接受自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听觉冲动。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5、语言中枢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即缘上回,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基底核: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尾状核新纹状体(1)纹状体壳豆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2)屏状核: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3)杏仁体:位于海马旁回的深面,与尾状核尾部相连侧脑室(1)位置: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液中央部:位于顶叶内(2)分部前角:伸入额叶的部分后角:伸入枕叶的部分下角:伸入颞叶的部分(3)连通: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分★内囊1.位置: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1)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2)内囊膝: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3)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对侧偏身瘫痪(锥体束损伤)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脊神经(填图)前根(运动性)脊神经的组成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后根(感觉性)脊神经节:为后根在椎间孔附近的椭圆形膨大,由假单级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脊神经纤维成分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C1~7经同序数椎骨上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C8脊神经的区分腰神经:5对经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全部胸、腰、骶神经:5对骶、尾神经都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尾神经:1对前支:粗大,为混合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除胸神经外,先交织成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由丛再分支分布脊神经的分支后支:较细,为混合性,分布于项、背、腰骶部脊膜支: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等处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一、颈丛(一)组成和位置1.组成: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2.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二)主要分支枕小神经:分布于枕及耳后部皮肤1.皮支: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耳大神经:分布于耳廓及附近皮肤颈横神经:分布于颈部皮肤锁骨上神经:分布于颈侧区、胸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本文标题:神经系统内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4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