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1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分析样题八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卷纸上一(25分)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4分)温柔敦厚兴观群怨2.用诗文原句填空,(5)题要写出诗作者。(11分)(1)关关雎鸠,▲。(《诗经》)(2)▲,白露未晞。(《诗经》)(3)▲,悠悠我心。(《诗经》)(4)微君之故,▲。(《诗经》)(5)坐观垂钓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7)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贺敬之《回延安》)(9)美好的世界有着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们生活安宁幸福,老人小孩各得其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话说,就是“▲,▲。”3.下列各组词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欺侮.wǔ眼眶.kuāng幅.fú射戛.giā然而止B.锵.qiāng然退.tuì色两栖.xī消.xiāo声匿迹C.追溯.sù缄.jiān默狩.shòu猎天衣无缝.fèngD.诉讼.sòng次弟.dì劫.jié难人情事.shì故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阅读徐迟的《黄山记》,让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美的教育。B.我们输了这场球赛主要是因为没能坚持在放学后加强练习的原因。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D.从咿呀学语,到走入学校,再到进入社会,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5.某同学改编了《傅雷家书》中的一封信,请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6分)独幕剧【人物:傅雷、傅聪】【两人接通了越洋电话】2傅雷(面带喜色):孩子,新年里就接到你的消息,而且是这样一个可喜的消息,这真是一件礼物啊!傅聪:是的,爸爸,有了好消息,就想第一时间与您分享。傅雷:要是我和你妈妈在会场上,也一定会禁不住热泪盈眶的。你为祖国增了光,你带给多少人欢笑,我们为你自豪!傅聪:谢谢爸爸的肯定,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手让不朽大师的不朽作品传布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鼓舞更多的人,抚慰更多的创痛。傅雷(殷切深情):我更高兴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辞和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傅聪:▲傅雷:你能理解到坚强的这一层含义,我感到欣慰啊!成就大小,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1)关于《傅雷家书》一书,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与儿子傅聪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B.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C.数百封家书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D.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2)傅聪带来的可喜消息指什么?(2分)▲(3)请根据情境,将傅聪对父亲傅雷说的话补充完整。(2分)▲二(45分)(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6—9题。(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②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③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选自唐·元结④《右溪记》)【注】①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②俾(bǐ):使。③裨(bì):补助,增添。④元结,字次山,3唐代文学家。曾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职。在道州任间,深受道州人民的爱戴。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悄怆幽邃.:▲(3)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4)悉.皆怪石:▲7.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道州城西.百余步B.以.其境过清以.裨形胜C.乃记之.而去此溪若在山野之.上D.全石以为.底为.溪在州右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2分)▲9.甲乙两文同是借山水抒情,请说说两文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0—13题。(16分)【材料一】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历法,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农时”。我们祖先早已知道,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因此,该节气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有民谚云:“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时至今日,清明依旧是农忙的象征。【材料二】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除了禁火冷食,还有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在这一天,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材料三】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跋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污秽之气。这一节日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沐浴、踏青的生动写照。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上巳与清明界限逐渐模糊。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将清明和上巳并举,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一诗可以为证:4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注释: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材料来源于网络,有改动)10.依据材料内容,仿照示例,为材料拟小标题。(4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踏青跋禊的上巳节11.材料三中有陆机的诗和欧阳修的词,请分析其作用。(4分)▲12.今天的人们还继承了清明节中某些传统习俗,请你联系现实生活,并结合材料,举一例说说这个习俗的由来及意义。▲13.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下面诗歌后两句的情感。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中唐皇帝宠幸宦官。寒食节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三)阅读《一坛酱,四十年》,完成14—17题。(14分)一坛酱,四十年陈晓卿关于食物的记忆总是绵长的。我生在皖北,父母是教师,谈不上厨艺精通,只是把饭菜煮熟,一家人将就吃个温饱。所以,我的童年几乎没有什么食物特别难忘,除了一样东西,那就是酱。每年暑假,院子里家家户户都要做酱,老家称“捂酱”。酱分两种:在坛子里装着带着汁水的,我们叫“酱豆”,刚出锅的馒头,掰开,中间抹上勺酱豆,热腾腾的奇香。把酱豆捞出来,晒干直接保存,叫“盐豆”,淋上香油,适合拌稀饭。一般来说,酱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发明,成汤作醢①到今天应该有几千年历史,国人对酱的依赖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关于酱,东方和西方永远谈不拢。西方的酱,果酱也好,蛋黄酱也好,辣椒酱也好,都缺少深度发酵的环节。而中国的酱,如果不生出复杂同时复合的菌群,是得不到一种叫“鲜”的味道的,那是各种氨基酸给味蕾带来的幻觉。母亲每年都做酱,黄豆煮熟,拌上很多炒面,平铺在大大的竹匾上,一寸来厚,再折来马鞭一样长相的香蒿,那是一种有刺激气味的植物,洗干净后均匀码放在黄豆上。天很热,三四天,黄豆和蒿子之间便布满了白色的霉菌,像蜘蛛侠弹出来的丝,那是微生物在活动。这时候的黄豆表面已经开始发黏,像日本的纳豆,有些臭,并且有很浓烈的蒿子气息。想来,香蒿的作用是遮蔽臭味吧。5准备好盐,生姜切丁,用中药的铁碾子,把辣椒、花椒、八角、香叶碾成粉末,便可以“下酱”了。捂好的豆子被放进一个小水缸,撒一层豆子放一层作料和盐,最后盖上沾了水的纱布阻隔蚊蝇。很快,酱缸里便渗出水。遇到阳光好的日子,再把酱缸里的豆子们集合到竹匾上暴晒,这是为了杀菌。豆子们再回到缸里时,母亲会切一些萝卜片进去,这样,成酱出来时,萝卜甚至比酱还受欢迎。今天我们烹饪也常用酱,比如麻婆豆腐必须有郫县豆瓣,东北的蘸酱菜要用大酱。但现在的酱更多是菜肴的调味料,而我童年时代的酱豆,就是菜的本尊。主妇要想尽办法给全家人“下饭”,酱是很好的选择。我童年的餐桌上,常年都有酱豆的“合理存在”——菜少的时候,它是主食伴侣;菜稍微多几样,父母仍然会把筷箸首先指向它……久了,酱豆变成了熟视无睹的东西,直到一天,有人带着自己做的酱到我家串门。张素云是父母的同事,也是我的英语老师,她是砀山人,那是皖北比较富庶的一个县,因此,她做酱的方法也必须和我们当地不同——酱坯不用黄豆,而是用新收下的蚕豆。田里蚕豆花的甜香刚过去没多久,就能远远看到张老师坐在门口,慢慢地剥一些豆荚。张老师在课堂上非常严厉,我这个淘气的学生,平时都躲着她。但她那一次做的豆瓣酱真好吃啊!蚕豆肉厚,含到嘴里却很快就能融掉,更重要的,和我母亲掺萝卜片不同,张家的豆瓣酱放的是西瓜,当时我觉得,真奢侈啊,居然舍得用西瓜,每一口都有丝丝的回甜。如果运气好,还能吃到小块的西瓜,纤维组织还在,却浸满了酱的鲜香,充盈在口腔和鼻腔。因为搬家,我之后再没有吃过张老师的西瓜酱,这种用水果入酱的工艺,对我来说也成了永远的谜。这些年,我吃过也见识过很多种酱,并且眼看着这种含盐量过高的食物,出于健康的原因渐渐退出中国人的餐桌……尽管回老家时,我仍然会尝试着寻找一小碟酱豆,却总也找不到张家西瓜酱当年带给我的那种味觉冲击。去年,导演邓洁结束在淮海地区的田野调查回京,放映调研小片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一位菏泽老太太,正在自己家里做“酱豆”,而且,就是西瓜酱!这段影像填补了我多年的知识空白,原来西瓜酱是这么做的。看到那位姥姥用泥巴糊上坛子口,期盼着自己的儿女们回家,我的听觉瞬间关闭了,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那个夏天,记忆在我胸腔里发酵,感情的菌丝也攀援在我的脑际:飘满奇异味道的校园,清贫寂寞的暑假,父母的操劳,少年对食物的渴望……关于食物的记忆总是绵长的。很多朋友在《舌尖2》里看到了西瓜酱这个段落,那坛酱,姥姥大约用了不到两个星期就能做好。而对我来说,酝酿和发酵这一切,用了将近40年。古代用肉、鱼等制成的酱。14.围绕“酱”,作者详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15.赏析语言,按要求答题。(6分)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那个夏天,记忆在我胸腔里发酵,感情的菌丝也攀援在我的脑际。(1)“发酵”原指借助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的过程。在这里...,“发酵”的意思是▲。(2分)(2)请从修辞
本文标题: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5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