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二、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三、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单行本,p.12-13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就要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理解。二、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单行本,p.13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会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发展观又是发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每一种发展观的提出都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从实践探索中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科学发展观,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对其执政治国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长期探索的结果。1.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相联系2.二战后,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线索: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论、综合发展论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3.吸取了苏东剧变和“拉美化陷阱”的历史教训(一)科学发展观吸取了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体现了时代精神发展是人类具备了生存的物质保障之后提出来的新的需求,亦即“当基本需要有了改善,经济进步使得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中的个人有了较强的自尊意识,物质进步扩大了个人的选择范围,这时才是有了发展。”什么是发展?1.将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相联系人口数量的增长-劳动力丰富-生产的物质财富和上交国家的税收增多-国富兵强工业革命后,人口作为消费者的作用凸现-理论界关注:物质资料的增长能否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需求-马尔萨斯主义-把饥饿、失业等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归因于人口的增长二战后,新马尔萨斯主义-“人口压力”说和“人口爆炸”说-将视野延伸到了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发达国家同样面临资源和环境问题-争论的焦点-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本身。(1)“发展=经济”的经济发展观(2)“发展=经济+自然”的增长极限论(3)“发展=经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4)“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5)“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2.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线索(1)“发展=经济”的经济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由于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因此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基本观点: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实效:在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1)“发展=经济”的经济发展观(2)“发展=经济+自然”的增长极限论1969年至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他们批判以经济为中心,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经济增长再过100年也到极限了。局限: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力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功绩:吸引世界舆论注意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生态;把自然纳入到社会发展的系统,看到人和自然的共生关系;有助于人们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种种误区中走出来。(2)“发展=经济+自然”的增长极限论(3)“发展=经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推出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主要内容:1)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2)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3)提出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4)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适度”发展,即人口的适度增长、生产的适度进步以及生活上的适度消费。通过适度发展,以保护资源环境,使资源环境得以永续利用,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3)“发展=经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1983年联合国推出的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理论。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内在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综合发展观实现了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这一发展观念上的转变,扩大了“发展”概念的外延,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综合的、协调的发展过程。局限: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但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4)“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5)“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20C80A初,人们开始把视角从“物”转向了“人”,转向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人类带着潜在的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们的能力,不仅为这一代,而且能为下一代提供发展机会。”联合国确立了一种新的度量发展的标准——人类发展指数HDI,它包括三个基本指标: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发展首脑会议通过了《宣言》和《行动纲领》: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真正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发展观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发展目标或发展中心的转移。“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确立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主体、价值主体地位,同时也就使人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责任主体。(5)“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所谓“拉美化”主要是指拉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失调:经济发展过程不公——拉美的收入分配不公是举世闻名的。城市农村发展失衡——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使拉美付出沉重代价。人类与自然不和谐——地大物博的拉美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社会治安状况恶化教育事业发展不快——拉美的入学率虽然较高,但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低于世界水平。教育事业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未掌握开放与保护——拉美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大幅度削减关税,使外国产品轻而易举进入本国市场。3.吸取了苏东剧变和“拉美化陷阱”的历史教训(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结合现代化建设新发展的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问题上有四大理论界碑,从毛泽东的“矛盾发展”观、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有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哲学理论(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和挑战:关于“八大阶段性特征”P.13-14在“十一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二)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三)以人为本与协调发展(四)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政府创新(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1.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在人类走向政治文明的进程中,经历了“神本”、“君本”、“官本”、“物本”和“人本”等多种本位观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西方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康德的思想2.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马克思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胡锦涛对“以人为本”涵义的新阐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对“以人为本”的诠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3.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涵义的几个问题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是何关系?“以人为本”在目前意味着要特别重视社会弱势群体,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单行本,P.15(二)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1.全面发展的涵义与全面发展的原动力全面发展就是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性及其人的需要是全面发展的最初原动力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具有阶梯层次性。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多位一体2.人的物质需要与经济建设人的物质需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原动力,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前关键是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人的政治需要与政治建设人的政治需要是政治制度创新的原动力,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保障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与法治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目前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强调程序正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4.人的精神需要与文化建设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趋力,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灵魂人性善恶的辩论:“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目前要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八荣八耻”教育,也
本文标题: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