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专栏
1·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专栏·不同时空条件的地质工作与经济发展需求方克定(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03)11~12-0845-05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因时空条件而异:在时间上演进是动态的,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1与时俱进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长时期中,对地质工作的总体需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与之相适应的地质工作在惯性作用下逐渐从需求驱动演变为供给驱动。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转换时期,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地质工作也要随着以新的主导需求取代原来的供给驱动,才能跟上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中国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驱动力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1.1中国地质工作的不同定位和需求1952年初,中央政府制定了国家“一五”计划草案,工业建设以原材料、燃料和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为主导,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要求准时交出工、矿业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当年8月成立地质部,年末提出地质工作大转变、大发展的方针。地质部门被赋予“工业尖兵”、“地下情况的侦察部”等光荣称号。1960—1962年,北方地区3年大旱,中央要求地质工作支援晋冀鲁豫抗旱斗争,一度把抗旱备荒作为地质工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以后转为“保粮、保钢、保尖端”的基本要求。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已20多年了,全国水文地质情况还不清楚。……现在要补这一课。当年筹组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作为“经济建设先行”的地质工作,总的侧重于工业建设领域,1979年形成“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方针,大体上延续到20世纪末期。在新旧世纪之交,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中国的基本战略。地质工作重新定位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工作或重要基石。为增强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并谋求地质工作自身的可持续性,今后在继续服从于、服务于工业化的根本要求的同时,还要拓宽地质工作功能,开创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服务;从强调经济建设的前期性到既坚持前期性又统筹兼顾建设全过程;从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基础到覆盖多门类的自然资源基础;从加固可持续发展的3个支柱到渗入第一、二、三产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产业调整、重组过程中,中国地质工作的行业属性已从独立的地质勘查业门类转变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门类,兼跨有关产业门类。这反映出进一步提高地质工作科技含量的内在要求,与科教兴国战略相吻合。1.2与“两次现代化”相对应的地质工作需求在18—20世纪上半叶基于工业经济(社会)的第一次现代化和20世纪下半叶基于后工业经济(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处于不同位态的地质工作目标、任务都有所不同(表1)。(1)基本实现工业化对地质工作的需求2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对地质工作来说,应当特别注意2点:一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下,重工业再度大发展。这一方面将加快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对能源和原材料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能源、交通作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重现,提醒人们对此不能掉以轻心。但是,中国矿业生产要素市场不发育、不配套的状况,累及商业性矿产地质工作发展滞后,反过来又影响到矿业的可持续性和重工业的基础稳固性,这个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涉及农业、能源、材料、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十大产业,对地质科技含量都有特定的要求。除重点科技项目外,对重点矿种和重点地区都要加强部署,找大矿、找富矿,发挥综合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支持建立节约资源的新型发展模式,走跨越式的中国资源消费之路。逐步创造条件,谋求新型能源结构和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并为防治环境污染提供地学信息。属地化地勘队伍在深化改革、转制过程中注意调整经济结构和人员结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2)建设现代农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地方政府协议进行的农业生态地质调查(或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杭州、广州、武汉和成都的农业区初见成效,正迅速扩大到10多个省(区、市)。在调动2个积极性的格局中,按照先试点、后扫面,先调查、后评价,先专业、后综合,先基础、后应用的路子,进展比较顺利,来自各地的需求纷至沓来。为保护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持续性,目前宜稳定局势,依托率先启动的重点项目,会同地方各有关部门,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特别要围绕建立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推进跨学科研究,争取分阶段取得共识,以利再战。(3)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中国将加快城镇化发展,并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正处在重大转折时期的地质工作,要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行“4个战略转变”。城市地质工作具有综合性、服务性和开放性,有专家把它看做地质工作前3个战略转变的切入点。上海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今年7月的施工事故充分表明“城市地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搞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带的基础稳定性评价,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共创造了占全国61%的GDP、58%的工业增加值和86.5%的外贸出口额,三大城市带和第三次城市革命初见端倪,构筑三维、精细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对建设部部署的小城镇试点项目也要适当关注。(4)生态建设和恢复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生态环境演化有其地质背景,但中国以往做的工作少,因而长期未引起注意。这对地质工作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是不利的。有关单位近年开始启动北方荒漠化、西南岩溶石漠化以及矿山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环境地质研究,很有意义。从已开题的几个项目看,调查和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为使这些项目能不间断地进行下去,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越位;二要体现专业特色,忌泛化;三要与相关专业协同联动,谋求共赢。有了明晰的专业显示度,客观存在的需求就会不断涌现出来。(5)防(避)灾减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中国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有的频发而且突发性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全国有1000多个县(市)成灾、受灾率高,依靠当地政府,有重点地组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避让和灾后治理,是地质工作义不容辞和日益加重的责任。1.3地质工作现代化目标探讨表2从现代化的数量、质量、形态特征对中国地质工作在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的15项指标试作初步比较。这是迄今研究得不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2因地有别的需求中国幅员广大,跨许多经、纬度和气候带,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区域差异性大,对地质工3作的需求也有不同。2.1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不同需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自然资源)系统的三维框架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同。P.J.库克(英)提出不同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3类未来议程(1994)已经10年(图1、图2)。将图1和图2倒叠置在一起,图1的三端元与图2的三象限相吻合,表明面向不同目标的未来地质工作与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一致,而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其地质工作的定位不同。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地质工作取向有所区别,因而在库克“三分法”中的定位也各不相同。图3粗线条地示意西部地区(内框)-中部地区(中框)-东部地区(外框)的套合关系,供业内人士参研。另从黑龙江省瑷辉(今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向西南延伸到瑞丽),斜穿中国大陆中、西部地区,与400mm降水等深线亦即半干旱气候区和半湿润气候区的分界线走向趋同的“胡焕庸人口线”(1935)东南侧,以占全国陆地总面积43%的国土承载着占全国94%以上(预计这个比值今后还将上升)的人口,与南亚6国(不含阿富汗)国土总面积和总人口大体上相当,而印度和孟加拉国都是面向“人口增长”的地质调查工作议程的典型代表。按“以人为本”的地质工作取向看,应从这个对比中加深研究。2.2不同区间的专门需求(1)东中部某些危机矿山的资源接替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经过半个世纪大规模、强度或超强度的矿业开发,中国已有相当比例的大中型矿山已不同程度地处于矿产储量枯竭或资源危机状态。为其中一部分有资源潜力的老矿山寻找接替资源,是地质工作中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和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应列为第一位的需求,给以高度重视和优先安排。(2)东部沿海三大城市带规划、建设和长期监测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成熟度居全国前列,正分头建设3小时都市圈,以实现“同城效应”。如果以广东和江苏、上海为“两极”,福建、浙江为纽带,把两大三角洲连接起来,4省1市的制造业产值已近全国的一半。尚在先期探讨中的中国东南沿海这条中(偏低)纬度城市带与拟议中的美国西海岸3州沿5号高速公路的中(偏高)纬度城市带,纵(横)向长度相近,新月形弧向相反,有可能形成隔洋斜对的两大城市群、企业群、港口群和人口高度密集地带。应当走在建设前期的城市地质工作要不要未雨绸缪、预为之计?统筹区域城乡关系的组团式城市和串珠式城市带规划布局也需要地质资料依据。(3)西部矿产资源远景区调查评价和重点勘查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中国西部地区有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找矿前景广阔。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10个首选重点调查评价项目中,一半以上也在西部地区,战略调查任务艰巨。就一个省(区)来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省已跻身于矿产地质工作的“主战场”,西部其他有条件的省(区)也有可能进入这样的“主战场”。(4)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全国7个生态脆弱区(总面积194×104km2)的80%在西部(大西部)地区。其中,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内蒙古、晋、陕、甘、宁5省(区),土壤侵蚀(水蚀)是第一生态环境问题;西南碳酸盐岩类石山集中的黔、滇、桂3省(区),石漠化是第一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土壤侵蚀(水蚀)需要地质科学的支撑;防治岩溶石漠化,地质工作应起主导作用。(5)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点-轴系统”布局、建设和后评估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包括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临海的核电站等堪称国计民生的“生命线工程”。它们在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都离不开高水准的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监测,要长期坚持下去。42.3海洋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中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程度低,不适应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在海洋支柱产业中,海洋油气业居于重要地位。它有赖于前期的海域综合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油气远景区、新的含油气层位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显示。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新型矿产勘查也以地质工作为主导。2.4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中国加入WTO头两年势态平稳,矿业“引进来、走出去”坚定不移。外国矿业公司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的第一次高峰退落后,又开始了新一轮进入周期。中国油气和非油气矿业企业“走出去”,尽管有得有失,也必将坚持不懈。从长远看,进入国外市场,矿产品现货贸易不如期货贸易,买矿产品不如买矿业权;利用境外资源,买矿不如找矿。按这样规划好了,地质工作“走出去”就有用武之地。3以需求为导向,搞好全国地质工作规划(1)面向国家、市场、社会和公众需求,从总体上深化、提高《全国地质工作规划纲要》(第二稿)。这个统筹兼顾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的规划编制项目应从需求调查起步。1982年下半年,原地质矿产部朱训副部长曾登门拜会国务院10来个部门,了解他们实施“六五”计划、准备“七五”计划中与地质工作相关动态和对地矿部的要求,访谈内容汇编成《地质工作战略目标参考资料》集。现在时隔20多年,地质工作及其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周密组织新一轮走访:一是倾听有关方面对今后地质工作的需求和意见,二是向他们介绍地质工作的最新进展和有关成果,在互通信息的基础上谋求合作。走这一步,与开这次研讨会互动、互补,但更务实,相信会有收获。(2)着眼于近中期需求——即时启动对“十一五”涉及地质工作领域,包括第一轮油气资源国家评价和战略调查评价、全国第三轮固体矿产
本文标题: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专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