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分析
1浅析气象灾害防御对策摘要:阐述了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中必须重视完善气象灾害问题,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有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及预测、气象灾害的减灾服务。具体的防御对策主要有加强协调指挥体系建设、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据有关部门统计,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种类最多,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又最难防范的灾害。为了做好气候变化对我区各行业的影响和我区极端气候事件的气候预测与评估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向社会公众和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准确、权威的天气预报、警报、天气实况等气象信息和生产、生活建议,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必须重视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中的气象灾害问题。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一、工程性措施(一)、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二)、兴建防护林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在我国,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工程完成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设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非工程的措施(一)、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2建立一系列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有效的减轻灾害的程度。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以及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加强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建设,重点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有效提高大中城市、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干线、江河湖泊和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对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和防御雷电灾害的指挥和作业能力,完善州(市)、县(市、区)、乡(镇)人工影响天气和防御雷电灾害作业系统,建立应对扑灭森林火灾、人工增雨抗旱、雷电监测预警的作业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统筹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业和城市减灾以及重点地区的防灾避灾专项规划编制与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综合防范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二)、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及预测准确的气象灾害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气候预测,特别是汛期预测,对减少损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全面落实布点到乡(镇)的气象观测站建设,并根据防御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的需要增加自动气象观测网点。加强雷电、酸雨专业观测网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逐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加快各级可视化天气会商系统建设步伐,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努力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预警能力。目前,已初步建成适合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期集合预报模式、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台风、沙尘暴、核污染扩散、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三)、气象灾害的减灾服务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正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向广大民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和灾害预警信息服务。改善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指导农民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三、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一)、加强协调指挥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体系。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的措施和方法主要有:1、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加强气象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提高气象应急管理意识,需要认准气象部门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的定位,这样才能使气象部门的社会作用和工作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在自然灾害事件中,气象部门的职责主要是监测、预报、发布预警、开展灾害预评估,因此需要扮演好“消息树”的角色,发挥好“发令枪”的作用。在其他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承担应急响应责任,把做好公共应急处置事件过程中的气象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增强应急管理意识也要求气象部门内部加强管理,健全应急管理制度。2、科学制定应急预案,通过演练不断优化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是规范灾害应急管理,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的关键措施。各级政府应加快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尽快形成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预案体系,并将各级政府的灾害研究预案提升到法制化的高度,真正把灾害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根据灾害的特点,划分不同灾害级别,建立以灾害预警信号等级为启动应急的标准,制定相应配套的预案和专项预案,使之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体系。应急预案要求人们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应急水平、完善应急机制,而这必须通过演练得以实现。不经过一定的演练和实战,就难以发现问题并全面总结应急处理经验。3、加强相关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完善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实际可用的应急管理体系是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根本出路。气象部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预报能力,考验的是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预测结论和该天气实际出现的时间差,预报结论和实况接近程度越高越好,预报发出时间和实况出现的时间差越大越好。其次,是对灾害进行预评估的能力,判断这一天气过程是否能形成灾害,如果成灾,灾害的严重程度如何,未来演变趋势怎样?要适时作出预评估。再次,是对各种预报信息、预警信号、预评估结论的发布传输能力,有可靠、适宜的手段传输给决策机关、相关联动部门和需要获知灾害信息的人群。增强上述三种能力,加强相关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就能保障气象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环节做好服务工作。44、加强突发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气象灾害危机管理要想进入常态化的轨道,就需要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法律和法规,就是把政府行为和公民的权利义务,用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制约,依法建立起一套在紧急状态下一切主体责权高度分明的责任体系,确保政府应急机构依据宪法、法律授予的职权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启动适用于危机状态的治理规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推进政府应急机制法制化进程,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依法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组织的权利和责任;依法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依法明确各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法制原则,使危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实施灾害应急管理法规的能力。要加快完善综合配套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重视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把应急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环节,从源头上防范和处置好各类突发灾害事件。当务之急是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和制度,健全国家、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5、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应急管理培训是国家应急管理机能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决定了一旦出现了气象灾害,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启动应急响应,否则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应急管理自然就失去了意义。为了切实发挥应急管理体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加强气象应急管理培训就变得非常必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要定期通过讲座和实战演练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此外,还要加强对乡村气象信息员的培训,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提升他们在整个应急过程中的作用。6、建立灾害应急管理的专家咨询机制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关键是要发挥专家的作用,并且要建立专家咨询的常态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公共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依据。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提高应急能力,应急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5二、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三、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各种防御警报预警的应急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一体化的气象灾害监测和信息网络系统;加强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指挥系统;建设气象灾害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系统;建立气侯变化与极端气象事件预测分析系统;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体系,完善雷电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加强防台风防汛等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工程体系建设。四、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做好气候资源普查工作,对重点地区进行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建设太阳能、降水资源和山地立体农业气候资源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同时,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的应用技术。促进气象信息采集、获取、传输、分析处理技术的综合利用,努力提升气象服务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参考文献:[1]贾天清.《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中的安全社区(村)发展》.广东气象.2010.12.[2]吴云荣.《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和谐社会能力》.中国气象报.2007.8.第002版.[3]李先宏.《共同推进湖北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4]焦冶.《构建法治下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以气候变化为视角》.[5]唐伯成俞诗雯何文华等.《浅析气象灾害的防御》.[6]孔垂柱.《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报.2007.9.第028版.[7]范永刚李俊有.《敖汉旗主要气象灾害防御措施》.[8]刘友凡.《大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报.2007.4.第003版.
本文标题: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67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