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中语文早读材料(1-3)
1语文早读材料(一)【近义词辨析歌诀】进攻反扑用猖狂;报复诬陷用疯狂。作伪改动用篡改;据实改动用窜改。生产下来用出生;家庭背景用出身。时间推移用度过;水道难关用渡过。重大事件用遏止,心情情绪用遏制。不够踏实用浮躁;没有耐心用急躁。认识不深用肤浅;作风飘浮用浮浅。横加阻挠用干涉;过问他事用干预。言辞欺诈用诡辩;强词夺理用狡辩。宽容冒犯用涵养;道德情操用修养。【诗歌鉴赏】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注释:赠刘景文: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苏轼的好朋友。擎雨盖:挡住雨水的盖子。擎,托住。鉴赏指引: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文言读吧】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没有片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读书的声音很清晰的传到远处近处,其刻苦学习到了这个地步。)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构思)尔。《“三上”文章》欧阳修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皇后回宫内穿上上朝时的服装站在朝廷上。)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我很荣幸地成为后宫中的一个),安敢不贺?”(《隋唐嘉话》)【大家文坊】深秋书简北京城最值得留连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状,在瓦蓝瓦蓝的天空飘荡。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看够就要走了呢?”时序已进11月,难免2会生发出这种眷恋的伤感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之所以发生,倒不是由于经历了太久的夏季单调绿色的浸泡,也不仅仅是由于秋阳下大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丽色彩和对于温暖秋季的眷恋,而是因为眼前的和谐的美实在令人销魂,在于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的灿烂色彩是如此丰满、充足,它们在特定的时间和角度里因阳光的照射而扩散出来的乡土情调和文学韵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浓烈。因此说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说秋天是色彩错杂光影幻动的世界就都远远不够了。为什么呢?因为生命,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没有生命的世界总是僵死的。我们说某人画得好,那是因为他的画有灵气,而所谓灵气也就是生命。秋天并非平静如水,秋天也非只闻虫吟。秋天是炽热的、喧闹的、跳动的。生命在这个季节唱出了它的全部美丽,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越是接近秋与冬的交界处,生命愈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挤进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颜色、—种声音或一份韵味。就像一位老画师在他的晚年要把毕生功力都画到画布上去一样。请看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吧。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始脱落,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桠毕露,依然昂首向天。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干枯了残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翘出坚硬的不规则形状,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软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喊。山脚下迎着飞驰的汽车跑来的是一簇黄栌树丛。这黄栌虽然低矮,挤在一起不成模样,但在深秋的阳光照射下却耀眼地红,红得像一团火,而且那火红火红的火苗直往人们的眸子里钻。汽车再往前走,进了一个山坳,一群“绿林好汉”沿山坡一字排开,把大团大团的绿色挤得像快要滴落的液汁。这群矮脚油松大概是新客,看它们绿沉沉的架势是决心留下来过冬的了。在金色的秋天的阳光下,坐在车里的人们心头颤动了,即将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们沉默无语,都沉人对于生命的伟大力量的赞叹。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驰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色彩是如此调和,画面是如此丰满,汽车的发动机醉意朦胧地哼着,人们都不说话,好像也醉了,好像这一切,山、石、林、树、人,以及钢铁制成的车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现,都在使自己成为这些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组成部分。于是车子里的人们开始坐不住了,都在心里问自己,怎么住在北京城这么多年却从未见过真正的秋天,怎么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局限于楼顶碧空下盘翔的鸽群和夜晚天上被两棵枣树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苍白的月亮了呢?原来在北京的一角,在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没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带,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提起的山区,竟然蕴藏着北京的秋天,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伴读引思:本文描绘的是京郊山野的秋色,更是作者对秋色、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先总写山野秋色的丰富和浓艳:“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在作者笔下,秋天的京郊简直成了印象派画家作品的大汇展。然而作者更从中发现了秋色之美的深层原因,你认为这原因是什么呢?伴读引思:本文描绘的是京郊山野的秋色,更是作者对秋色、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先总写山野秋色的丰富和浓艳:“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在作者笔下,秋天的京郊简直成了印象派画家作品的大汇展。然而作者更从中发现了秋色之美的深层原因,你认为这原因是什么呢?3【默写】《劝学》《逍遥游》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________________。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而闻者____。(3)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____千里。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____步,无以____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6)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饮黄泉,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____,非蛇___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2、(1)鹏之背,____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__。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2)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_____________。适百里者,_________,适千里者,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春秋,此小年也。(7)有鸟焉,其名为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8)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10)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___________________!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文早读材料(二)【近义词辨析歌诀】从无到有用开辟;从小到大用开拓。毫无限制用滥用;毫无道理用乱用。利益损害用利害;剧烈凶猛用厉害。相对比较用年轻;绝对年段用年青。不是经常用偶尔;意外发生用偶然。品尝欣赏用品味;含量档次用品位。数量足数用实足;十分充足用十足;实地验证用实验;试探观察用试验。掌握熟练用熟习;了解深透用熟悉;一如既往用一向;始终如一用一贯。【诗歌鉴赏】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释]①苏台:即姑苏台,吴王夫差与西施行乐之处。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姑苏山。②西江:指上游方向的长江,以方位称之。吴王:指夫差。【译文】昔日繁华的吴苑、苏台早已残破、荒凉,只有那杨柳年年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船娘们竞唱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清脆的歌声。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曾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吴王宫殿里的人。[赏析]这首诗是玄宗天宝七载(748)春作者游苏州时作。相传吴王夫差与西施在姑苏台春宵宫中为长夜之饮,终因荒淫误国,此诗即讽其事。首联写吴苑、苏台的荒废:昔日繁华的吴苑、苏台早已残破、荒凉,只有那杨柳年年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二句写当前景色:船娘们竞唱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末两句从今月说到古宫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像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这首诗四句,以前三句写今,而以末一句写古,吊古而并不伤今,与《越中览古》正好相反。关于这两首诗,沈祖菜先生评曰:“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衬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文言读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5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早读材料(1-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7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