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城市商业发展与商业业态(1)
城市商业发展与商业业态一个城市商业的繁荣繁华程度直接与这个城市的商业业态的发展程度相关。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与这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直接相关,而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这样的格局,即农村城镇化、中小城市扩大化、大型城市远郊化,因此中国的城市商业也呈高速发展从而为各种商业业态的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一、中国城市商业发展与商业业态发展的两个特点1、现代商业业态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担当主角。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市场化的房地产商开发的模式,追求房地产项目的规模化和较高的规格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需求。传统的商业业态不能满足从规模上和档次上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需求。而以便利店、超级市场、大卖场、大型专业性超市和购物中心等现代零售业态不但在规模和利益上能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的规模和利益的需求,还能提升提高一个城市和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地位和档次为其带来巨大的城市标志性利益和商业利益。2、现代商业业态在中国大型城市中导入发展快但生命周期缩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型特大型城市为例,从超级市场到大卖场、从大卖场、大型专业性超市到便利店折扣店,从现代百货店到购物中心,这些现代商业业态从无到有只花了10年时间。为什么只用了10年时间呢?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快,因为中国已成为世界零售业竞争的主战场,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收入水平在提高,且差距的扩大为各种现代商业业态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世纪性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什么各种现代商业业态的生命周期缩短了呢?如标准型超市(食品超市)在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的生命周期只有10到15年,原因还是速度和竞争。由于发展速度太快使得某一商业业态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就进入饱和状态。又由于在一段时间内竞争者太多使得某一商业业态迅速地进入了恶性竞争。饱和与恶性竞争是中国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现代商业业态生命周期缩短的主因。二、中国城市现代商业业态发展演变的因素分析(一)超级市场(Supermarket)中国人称之为超级市场的店铺业态业内人士则称之为“标超”。最近与一位日本的流通专家讨论中国的超级市场发展现状,但是日本流通专家说:“在上海她没有看到过超级市场(Supermarket),看到的是大量的不经营生鲜食品的小型超市(日本人称之为Ministore)”,我告诉她说,中国把它称作是“标超”。如果说,标超的营业面积大部分在300-500米左右,甚至在300米以下,那么在中国1000米以上的可称得上是超级市场的店生鲜食品的经营比重也是非常低的。为此这位日本的流通专家很为中国超级市场的发展担忧,因为超级市场的发展与其是否经营生鲜食品紧密相关,而这又是与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现代的流通革命是从发展“标超”这类小型超市开始的,其标志是1994年上海市政实事工程将当年发展100家超市的营业面积确定在最低不能低于300平米。政府的角度是推进国际化城市的现代商业业态发展,而从标超入手则是从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容易取得成功,同时政府也希望通过新的商业业态的发展来推进连锁经营方式在城市商业中的导入,由此来实行现代流通体制的改革。1995年国务院在全国推行连锁经营的发展首选超级市场为业态,从此超级市场在中国空前地发展了起来,在高峰期间全国出现了几万家“标超”,光上海就达到过3000多家,但随着外资的大型综合超市进入中国,“标超”的发展就开始缓慢下来。在“标超”发展的初期,由于当时日用工业品的生产还没有转移到以超市为主要的销售通路,超市经营的商品缺乏所以不敢开大型综合超市,又由于食用农产品的流通已改变为几亿家农民承包户与批发市场和集市型农贸市场的对接,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适应连锁超市大规模经营食用农产品(生鲜食品)的生产流通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超市经营生鲜食品成本高、损耗大、品项少、鲜度差,价格也没有竞争力。几乎全中国的超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都畏难于经营生鲜食品。中国的超市本来是有时间来逐步完成从经营食杂和日杂商品向经营生鲜食品转型的,这种转型一是要扩大超市的规模,二是要改变商品的经营结构。但由于中国的零售业开放早且开放的力度大,外资的连锁超市从1995年开始大规模地在中国开设大型综合超市(Hypermarket俗称大卖场),延缓了中国的小型食杂型超市向生鲜超市的转型。在中国中小型连锁超市经过10年与大型综合超市的竞争已经认识到,食杂型超市必须向生鲜食品超市转型,从现在起中国本土的连锁超市的发展将出现拐点向上突破实行生鲜化转型,转型的理由如下:第一,发展生鲜食品超市经营好超市的生鲜食品是我们能与国际零售企业进行竞争的战略。中国连锁超市企业相比较国际零售企业的优势在哪?一可能是占地利之先,二就是对消费者习惯的了解,而这种了解最为直接的是对当地消费者食品结构和食品消费习惯的了解。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在食品消费习惯和食品生产方面存在的巨大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丰富的食文化,这种差异化和地域化的食文化非常适合以地区领先为发展战略的中国连锁超市以此为核心业务来与国际零售企业进行差异化的竞争。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经营好生鲜食品提高到能与国际零售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因为目前国际零售业在中国主要发展标准化的大卖场业态,而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由于它的地域化、便利性、差异化和个性化是能与大卖场进行竞争的。第二,国内连锁超市企业要有能经营好生鲜食品超市的信心,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福建的永辉超市(永辉的做法是生鲜食品采购渠道上移,在全国建立采购基地)、山东的家家悦超市(家家悦的做法是总部建立生鲜食品生产基地、配送中心、门店发展后台加工车间)。第三,中国的连锁超市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到了做强核心业务——生鲜食品,发展生鲜食品超市的时候了。一是标超的生命周期已走入衰退期,必须转型;二是国家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和管理,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为超市经营生鲜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三是国家大力整顿食品市场秩序,消费者对城市中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态度正发生有利于超市发展生鲜食品的一面。超级市场的发展与竞争是不可能逾越经营好生鲜食品这个关。从2005年开始上海的各大超市公司(联华、农工商、家得利)正在进行将5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改造成能够全品类供应生鲜食品的专门型生鲜食品超市,至2005年6月30日已有12家改造完成,效果显著,营业额提高在35-85%之间,普遍受到周围居民的欢迎。但在我们对这些生鲜转型超市的进一步调查发现,超市的生鲜转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与农贸市场齐平的转型,商品与价格定位是中低档化的,另一种转型是超高化的,商品与价格是中高档化的,非常明显的是后一种转型的效益要明显高于前一种。为什么呢?因为不足1000平方米的超市改成生鲜超市,在商品品种和价格上还是无法与农贸市场竞争的,而采取超过和高于农贸市场的生鲜转型方式,由于在商品上拉开了与农贸市场的档次,更注重商品的新鲜、安全卫生、适量包装和生鲜食品的前端整理,突出了便利替消费者完成了相当一部分的家务劳动使之社会化,虽然价格要比农贸市场高一点,但性价比高消费者很是欢迎的。我认为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城市超市的生鲜转型应该坚持生鲜食品的加工化和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我说这是一个方向但也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2006年上海各大超市公司将大规模改造现有的小型超市使之生鲜化,并将积极发展营业面积在1000-2000平方米的更大规模的生鲜食品超市。连锁超市的生鲜化转型有可能列入200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今年在上海发生的标超的生鲜化转型,明年可能会是中国的中小型超市发展进程中的革命性的拐点,把握得好会使中国的超级市场发展呈现一个质的飞跃。今天老百姓对超市目前的生鲜食品经营还是不甚满意的,“卖菜难”之声还在响,所以才有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还在规划“十一五”期间的城市菜场。中国的超市业者们要下决心经营好生鲜食品,我们不但是在发展现代的流通方式和业态,而且是在创造一种新消费方式,大家必须要能理解超市经营好生鲜食品使大家有了可以与国际大型综合超市竞争的利器,也可避免超市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但更核心的是连锁化的生鲜超市将是一个国家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网络中的销售终端网络的基础性的重要一环。对全国而言超市的生鲜化转型不可能在各地同时展开,还必须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标超在大城市进入了衰退期,但在一些消费水平不高的大城市和中小型城市还有发展空间,我们必须能把握超市生鲜化转型的时机。对一些实施标超转型的超市企业还应考虑标超转型时的资源再利用,上海一些超市公司在改造和发展生鲜超市的同时将小型超市向江浙两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实行业态的梯度转移,实施“千镇万乡”的超市发展新计划,这种新计划会给我们带来转型时期的新思路。(二)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Hypermarket)中国目前主要的大中型城市中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Hypermarket)是现代超商业态中最主力的业态,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也逐步占据主力地位。以全国大型综合超市发展最快和最多上海市为例,2004年起销售规模已达到230亿,占整个超商行业的45%的份额。可以说大型综合超市是中国现代零售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业态,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大型综合超市是食品超市和折扣百货的综合,那么它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在百货类商品上用价格打压中国零售业过去的老大——传统的百货商店,二不但在价格还可以在食品和其他商品的综合度上打压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的小型超市;第二,大型综合超市进入中国城市市场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城市居民特别是大城市居民消费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时代,城市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这一时代的消费特征——一站式购齐和购物的廉价需求,恰恰是大型综合超市最主要的经营特征。同时这一业态当时在竞争上还没有出现竞争对手,不管是同一业态不同的品牌公司,还是不同的业态;第三,大型综合超市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城市的大型化的进程,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向郊区和远郊发展,城市居民也大量地向郊区和远郊搬迁,对大城市的郊区和远郊来说,百货商店在那里没有立脚之地,小型超市又不能满足大量消费观念新潮的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唯有大型综合超市能够适应城市大型化发展的商业需求;第四,大型综合超市的快速发展还在于它体现了城市商业物流的特有的规模性和经济性。由于大型综合超市每一个商品部门其销售规模都相当于一个同类型专业商店,实行天天平价的价格政策,使得商品周转加快,每一批订单对供货商的送货都是有规模和经济的,这样厂商直送门店的物流模式由此产生。目前中国大型综合超市在一类城市和二类城市中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中国连锁业中目前最主力的发展业态大型综合超市上,外资已占了绝对的主力和主导地位,而且这一地位和占比将继续扩大。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9月30日共开设了连锁性的大型综合超市114家,其中外资60家占52%,中外合资20家占18%,国内企业国外融资16家占14%,内资18家占16%。第二,大型综合超市之间的恶性竞争真的已经出现,在上海浦东已出现了两家国际性的连锁公司的大型综合超市的开设只相差700米。大型综合超市的恶性竞争除了价格战之外,突出地表现在争夺客源的竞争战中,目前上海市的各大型综合超市公司共投放了700多辆免费班车,开设了715条线路,发车班次6715班,停靠站点40290个,对正常的商业竞争秩序和交通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006年在中国各大中心城市中大型综合超市的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恶性化,这种恶性竞争主要来自两个动因,一是国际性连锁公司的扩大市场份额的竞争(在有些城市将成为商业竞争的主导力量和主流趋势);二是国内连锁公司之间以及国内连锁公司与外资连锁公司之间的竞争(国内的连锁公司如果在大型综合超市的发展上没有作为也就没有中国零售业的地位了)。与我们过去的预计不同,2006年外资的大型综合超市将迅速向中心城市周边的二、三类城市发展,这就会把恶性竞争区域扩大化了。因为对二、三类城市而言外资的进入不会由于市场过小这家进了那家就不进了,在中心城市和大城市中出现的大卖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同样会翻版在二、三类城市,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只要我们没有好的城市商业规划、没有好的商业
本文标题:城市商业发展与商业业态(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