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1一.理论·范式·命题1.理论【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问题的学说。此类学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多表现为与政策、战略细细相关的理论流派;而描述性理论则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现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提炼出概念,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发现规律,同时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对规律进行严格验证和分析,如三大体系理论便是科学性很高的描述性理论。此外,应当注意国关理论中的某些理论的研究,基于现象的提炼得出概念,但并没有严格的坚持实证主义验证方法,而是坚持的逻辑思辨的证明方法。如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论等。【作用】:1.提供认识世界框架。2.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因果解释。3.帮助预测未来。4.为政策制定提供帮助。【理论演变】——五次大辩论1.国际关系学科产生与理想主义。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对战争的反思及战争原因的探索是导致国际关系学科产生的直接原因。主流思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威尔逊主义”。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民族自决和民主制度;二是主张建立国联维护集体安全。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2.第一次大辩论: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标准:本体论——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物质主义OR理念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代表作《二十年危机》;主要观点:1.批判“理想主义”把“应然”当做“实然”;2.对权力重新重视;3.道德以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坚持道德相对主义;4.认为国家利益矛盾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坚持利益冲突论。评价:为现实主义奠定思想基础;但同时表现为一定的矛盾性,如一方面认为国际制度没有实际效用,但同时又强调应该充分发挥过国联维护国际秩序的作用。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代表作《国际间政治》;主要观点:现实主义六原则——1.国际政治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发展支配;2.权力界定利益;3.权力界定利益具有普遍适应性;4.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国家行为符合国家道德;5.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6.国际政治是独立的科学。评价:为政治现实主义构建宏伟理论框架;但对某些重要概念如“权力”解释和界定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理性主义:(略)3.第二次大辩论:行为主义挑战传统主义(标准:方法论——研究方法;认识论——行为体属性的界定)传统主义:通过历史学、哲学思辨或者法理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国际关系现象,此种分析方法2更多地以来于道德理想、价值判断或者历史直觉。代表人物:赫德利·布尔。行为主义:倡导精确、科学的定量研究,主张建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的国际关系研究,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国际关系分析中,尝试借助心理学、经济学等来帮助更为准确理解国际关系现象。4.第三次大辩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范式间辩论: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沃尔兹;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主要观点“国际体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评价:科学性最强、最简约、成就最高;同时也遭到多方批判(详见后面“新现实主义”中的介绍)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代表作《霸权之后》;主要观点“国际制度促进国家间的合作”;评价:自由主义兴起的标志,科学性强,与新现实主义分庭抗礼;但也遭到其他流派批判。(详见后面“新自由主义”中的介绍)5.第四次大辩论: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认识论,即对行为体属性的认识)理性主义:主要借鉴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假定行为体为理性,给定行为体利益和偏好,分析行为体如何互动导致特定结果的出现。理性主义强调偏好、信息、战略和共有知识重要性。新现实主义及新自由主义均属于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从人文和社会学中吸收营养,关注“事实”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出来的,重视行为体身份建构,赋予行为体“社会人”的属性,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建构主义强调认同、规范、知识和利益等。2.范式(了解)【概念】:指一组关于世界政治性质的假设,同一范式一般具有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批判主义、英国学派等都是特定范式。其差别在于对世界政治性质的不同认识。范式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理论或者解释,而是指一个理论群。【功能】:1.框定理论辩论方向。2.帮助考虑不同的竞争性解释。3.界定具体论点的范围。4.指导经验性研究。5.帮助理解不同理论的共性和差异。3.命题(了解)【概念】:命题指一个关于“概念”和“概念关系”的基本陈述。一般包括“假定”和“结论”两部分。假定是对先验条件、概念的界定;结论指具体关系的陈述,如因果关系或者建构关系等。国际关系理论中,三大体系理论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命题。理解命题的有效途径是尽量界定命题中出现的“概念”,同时理清“概念间关系”。二.现实主义范式思想渊源及其重要命题3【范式特征】:现实主义范式共同假定——指一组关于世界政治性质的假设。第一,国际体系的性质是无政府状态的。(体系)无政府状态:指在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对无政府状态的逻辑有不同的认识。温特认为,无政府状态具有三种逻辑或曰三种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康德文化”。现实主义范式所认为的无政府状态属于“霍布斯逻辑”,行为体相互争战混乱的状态,又被称为“丛林法则”。“霍布斯逻辑”下的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表现为各行为体之间相互争斗,混战局面。第二,构成体系的单元是同质、理性的。(单元)理性:国际关系理论中,一般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性,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指注重行为体道德、责任意识及伦理纲常,突出行为体的社会属性,强调其人性区别于兽性的一面。英国学派所谓的“理性”一般指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行为体为严格的“经济人”,强调“利益最大化,代价最小化”,其行为普遍遵循“成本-收益”计算。结构现实主义及新自由制度主义所谓的“理性”指工具理性。第三,单元追求生存和安全。(目标)第四,权力是行为体实现自身目标和利益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手段。(方式或手段)1.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渊源(人物·著作·观点)(1)修昔底德——复杂现实主义【人物】:修昔底德——现实主义之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观点】:第一,分析战争爆发原因为安全困境所致。即:在无政府状态下,一国实力的增长会引起别国的担心,权力的相对变动会导致战争不可避免。为了生存,国家必须要维持权力和增加权力,结果只会导致双方处于更加不安全的状态。安全困境: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权力或实力)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权力或实力)。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安全困境出现的条件:无政府状态;国家希望生存;行为体是自私、理性行为体。缓解安全困境的条件:国家在增强防御的时候,将进攻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清楚地区别开来,使对方得到明确的非进攻信号,安全困境就会得到缓解,国家之间就可以实现合作。(罗伯特·杰维斯观点)第二,强调争取和获得更多的权力。权力:权力主要指国家军事、经济等物资实力。权力是国家生存和利益保证。权力符合人性,符合自然存在规律。权力越大,带来的利益越多。第三,提出增强实力还可以“结盟与制衡”。结盟制衡:竞争体系中,国家为了生存与安全,除了增强自身实力还可以建立联盟制衡强者。结盟是国家实现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结盟的根基是结盟双方的共同利益与安全。第四,对权力与正义关系作出说明。正义总是从属于权力。利益是决定一国行为的最核心要素。正义不符合行为体对安全、生存的需求。同时,正义也是由强国决定的。4(2)马基雅维利——基础主义现实主义【人物】:马基雅维利【著作】:《君主论》【观点】:第一,君主依靠权力进行统治。马基雅维利强调,成功的政府是建立在不惜使用有效武力的基础之上的。政治运作关乎权力,如何更好地运用权力和巩固权力决定了君主能否获得荣誉、名声等。第二,人性悲观假设。人性悲观:人是自私的,本性恶劣,为追求私利不择手段。面对有限资源,自私的人性趋势个体不断争夺有限资源,从而造成社会“人人混战”的丛林局面。第三,权力与军事力量。军事力量是权力的重要内容。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证一国能够生存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一国要想获得更大的权力,需要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同时,马基雅维利也指出国家追求的利益和权力应该和国家的实力相适合。第四,政治是独立的领域。马基雅维利将政治与道德区别开来,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同时指出,道德观念不能用来指导政治实践,应当理解政治运行的本身规则,即“权力运行规则”。(3)霍布斯——结构现实主义【人物】:霍布斯【著作】:《利维坦》【观点】:第一,关于“人性”与“自然状态”的论断。人性:霍布斯坚持人性悲观的假定。认为人是自私的个体,为追求自己的利益会不择手段。自然状态:或不所谓的自然状态指人类结成社会之前的状态。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战争状态,当然战争状态并不意味着所有人一直处于战争之中,而是强调处于恐惧之中,人始终要准备战争。霍布斯利用自然状态的设想为其国家学说创造合理性,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状态。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状态。第二,对秩序与正义的阐释。霍布斯认为正义与秩序紧密联系。但正义和秩序都是建立在共同的权力基础之上的。无政府体系下,只有国家依靠坚实的权力基础,执行秩序和法律,从而乃能迫使个体遵守法则。第三,霍布斯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贡献。霍布斯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他试图用普遍的机械运动解释世界现象,重视数学方法的作用,并用来分析政治现象。(4)卢梭——宪政现实主义【人物】:卢梭【著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等【观点】:第一,对“人性”和“无政府状态”的判定。人性:卢梭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于霍布斯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是自由的、寻求生存的,这并不意味着相互之间就会出现冲突。无政府状态:卢梭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是霍布斯所说的“人人混战”状态,而是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状态。当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由于契约的丧失,行为体之间表现出争战混乱的局面。人类进入社会关系之后,国际无政府状态称为现实,国家间战争与冲突不断。因此,在卢梭看来无政府状态争战不在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结成社会缺乏契约所致。5第二,国家间竞争关系与合作的论断。卢梭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由于信任缺乏,国家间合作是困难的。国家组成了国际体系,但是行为体无法确定其他行为体的意图和动机,无法建立信任,因此合作是困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卢梭强调契约的重要性,契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卢梭被称为“宪政现实主义”。第三,提出“均势”对安全和生存的重要意义。卢梭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制衡确保生存与安全,而制衡则是均势的重要体现。卢梭认为,均势不会自动产生,需要特定的社会条件,如共同文明、广泛经济联系等。2.古典现实主义(1)古典现实主义主要代表及其思想归纳第一,卡尔及其现实主义命题【人物】:爱德华·卡尔【著作】:《二十年危机》【内容】:1.对权力重新重视;2.道德相对主义。即道德不能用来指导国家行为,国家道德符合国家利益,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原则;3.利益冲突论。由于国家追求各自利益,因此因为利益而产生的国家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评价】: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十年危机》一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第二,摩根索及其六原则【人物】:汉斯·摩根索【著作】:《国家间政治》【内容】:现实主义六原则现实主义六原则:1.政治现实主义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2
本文标题: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7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