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DOC 29页)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1黄宪熊福平2论文提交时间:2004/12/0武汉大学商学院发表于《金融研究》2005年2期摘要:本文根据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理论,对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动机和经营策略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着重考察了中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行为的变化和调整,意在探讨隐藏在这些变化后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整体策略。关键词:外资银行经营策略引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和竞争,以及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一直是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但这些研究基本是以外资银行在母国的经营策略和方式来推断它们在中国的经营方式和竞争策略。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业,无论从动机到经营手段和竞争策略都应该是一个理性的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它基本上应该与跨国银行投资理论和理念吻合。根据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和程度,研究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动机、实际采取的运作方式和不断调整的竞争策略,首先应该做到“知1该论文是武汉大学“211”国家第二期项目子项目“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2黄宪(1954——),金融学博士,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熊福平(1974——),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彼”,这才是我国银行业进行对策研究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对中国银行业分析外资银行这个竞争对手和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一、关于银行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关于外资银行进入他国市场的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尤为重要,一是外资银行进入的原因,也就是说具体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他国市场的因素;二是外资银行进入的策略,包括进入方式的选择和进入后的市场竞争策略。目前的研究文献也大多集中对两个问题的讨论上,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市场对其国内银行、银行监管、货币政策、企业信贷行为等的影响分析等等。(一)对外资银行进入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基础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内部化理论”,强调银行跨国经营的内在原因是降低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交易成本,将在国际市场各种交易活动纳入一个实体的内部范围;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种理论考虑了跨国经营的产品优势和地域优势等因素,它强调外资银行在东道国提供差异性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外资银行掌握的独特银行技术和管理经验、先进的组织结构与东道国当地的具体市场情况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这种理论已经成为分析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理论之一。作为企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必要的利润回报,实现银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外资银行进入他国市场的必然要求。尽管目的相同,但诱发外资银行进入的直接因素却不尽相同,主要有如下因素:东道国和银行经营所在国经济关联程度的提高东道国和银行经营所在国经济一体程度的提高,分别体现在两国间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上。一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贸易融资条件的支撑以及足够的金融资本的扶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如果母国企业和银行间存在着比较固定的良好合作关系,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对外竞争力。因而,国际性企业向境外的扩张,经常伴随着其伙伴银行的业务同时向境外扩张。国际学术界对银行伴随跨国企业经营的研究较多。早期的研究主要有Grubel和Gray(1977)、Gray(1981)以及Kindleberger(1983)等。他们认为,国际银行往往跟随本国非金融企业的投资,而进入他国市场,并以这些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经济学家们使用了不同的经济变量来反映两国间的经济关联程度,主要考虑的变量包括两国间的地理位置、两国双边贸易量和双边直接投资量。对两国间经济关联程度和银行业与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都较多的表明,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例如,Goldberg和Saunders(1980和1981),Goldberg和Johnson(1990),Brealey和Kaplanis(1996),Yamori(1998)等使用双边贸易量、非金融部门直接投资量等作为经济关联程度的衡量标准,而Ball和Tschoegl(1982),Grosse和Goldberg(1991)则将两国地理位置纳入了考虑经济关联的因素分析变量。这些研究的结论都证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与国家间贸易、资本往来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Esperanca和Gulamhussen(2001)的实证结果还表明,国际性银行进行跨国投资活动不仅追随公司客户,而且追随着诸如永久移民或非公民永久居住者这样的非公司客户。尽管“跟随客户动机论”获得学术界了广泛的认可,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两国间经济关联程度与银行业进入正相关并不一定说明银行是伴随着跨国企业活动的,也理解为是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反过来为其客户的扩张创造了积极条件,还有可能是其他的经济因素的变化同时促进了跨国企业和银行的发展。Seth,Nolle,和Mohanty(1998)针对在美国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做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银行的大部分贷款客户都是非母国的企业。Miller和Parkhe(1998)所做的另外一项研究表明,主要的美国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所做的直接投资同两国间经济贸易往来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东道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多的市场获利机遇近期的许多研究表明,许多外国银行很大程度上是受东道国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富获利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吸引而进入东道国市场的。Claessens,Demirgüç-Kunt,和Huizinga(2001)收集了1988-1995年间80多个国家的数据分析表明,税率较低和人均拥有资本量较高的市场环境以及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预期对国外银行有较大的吸引力。Focarelli和Pozzolo(2001)采集了涉及28个国家143家银行的更详细的数据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另外一个对外资银行进入能否获取必要回报的重要因素是国内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事实上,上述实证研究还表明,在外资银行进入广泛的地方,其本地银行往往经营成本较高而利润率较低,处于相对的经营无效率状态。这种情况基本上印证了生产折衷理论的观点,因为外资银行正是利用自身经营上的制度优越性和技术先进性,在不断地重新整合低效率的当地金融机构,并在这个金融体系转变过程中和完成以后,可以获取比较优厚的利润回报。第三、东道国相对宽松的金融管制环境东道国的金融管制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十分直接:外资银行更偏好于管制宽松的金融市场。不同国家根据自身金融体系健全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往往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做出不同的规定。发达国家限制很少,发展中国家则出于保护国内脆弱的金融机构的目的,往往对实力强大的外来银行设置严格的准入限制和业务经营上的广泛管制。例如,在历史上,美国为了促进银行业的竞争,曾经长期实行单一银行制度,国内银行的业务经营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而与此同时进入美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并没有受到同样法令的管制,所以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外资银行相对于国内银行经营空间更大,更占优势的局面。Goldberg和Grosse(1994)研究了美国实行不同的金融管制条令的各州情况表明,在金融制度较为自由的州,外资银行的活动明显活跃。国际上也是如此。凡是外资银行构成金融体系重要部分的国家,如阿根廷、智利等都是市场准入自由的国家,而对外资银行进入设立较多限制的如埃及、韩国等,其金融市场仍然为国内金融机构所控制。(二)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形式和业务竞争策略的研究通常,外资银行进入别国市场的机构设置可以采取四种形式:代表处、分支行和控股银行子公司和合资银行。在设立何种金融机构形式的选择上,Wengel(1995)认为规模经济效应是国际银行在东道国进行选择的主要因素。从现实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外资银行以设立分支行和建立子公司两种情况为主,分行更多的是由来自于母国较大的银行所建立,参股控股子公司则更多的出现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且人均收入较高的东道国。Miller与Parkhe(1998)实证研究了影响美国银行进行国际扩张的组织形式,该研究发现,美国银行在东道国所提供的银行服务水平依赖于其组织形式的不同,以子公司形式出现的跨国银行的比重受进入壁垒、东道国是否允许混业经营、直接投资规模、银行体系的发展状况、差别税率以及东道国工业化和发展水平不同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Parkhe与Miller(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在22个不同东道国内的组织形式偏好,发现东道国银行体制的发展水平和银行监管水平与美国银行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国际扩张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偏好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际大行倾向于在银行体系发展完善的东道国执行子公司导向战略,而是否执行产品多样化的战略取决于东道国市场的监管情况。在业务竞争策略方面,Grubel(1977)的研究认为首先应将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细分为三个子市场,即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服务市场(中间业务市场)。Tschoegl(1982)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零售银行业务需要银行与顾客存在紧密的实际距离和很小的文化差异,所以一般国际性银行不会轻易介入零售银行业务,即使介入,也往往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的零售市场。Fung,Bain,Onto和Harper(2002)对专门从事于执行跨国收购战略,将跨国银行业务集中于零售银行业务的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竞争策略进行了研究,其分析结论也支持了上述观点。类似的研究还有Buch(2001)和Williams(2003)分别对在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外资银行的分析。Calomiris,Carey(1994)和Kraus(1995)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批发市场,外资银行也偏好于通过兼并已有的东道国金融机构来争取业务,而较少自行开发新的客户。在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研究近年来比较多,也逐步深入。2000年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之际,不少学者都认为外资银行的业务重点将集中在中间业务和面向企业的批发业务上,同时由于其经营网点的劣势,对于零售业务的竞争,主要将依靠其在业务创新和高科技服务手段上的优势,在网上银行业务和信用卡这两个零售市场上向中资银行发起有力的挑战。宗良(2000)和谢康(2001)、陈景超(2002)分别撰文分析了这两个市场上未来可能的激烈竞争。在批发业务上,国内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外资银行将加强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包括跨国集团在中国的分支企业、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国内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外向型企业、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集团及高新科技企业等。吴成颂(2004)认为,外资银行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依靠其成熟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全面多样的金融产品以及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中间业务方面,这方面的研究结论比较集中,普遍认为,外资银行同国内银行相比,中间业务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有个别不同的意见认为限于国内的市场条件,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短期内仍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如耿同劲(2004)。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阶段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1985年,有关部门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配合浦东开发,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又批准沿海七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1998年7月,中国宣布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在任何城市设立机构。截止到2004年4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4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2家营业性机构,其中88家已经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另外,外资银行还在国内设立了209个代表处,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截止到2003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969亿元(人民币),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4%,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重要性日显突出。外资银行在华设立机构的发展情况如下表所示:表一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设立的时间分布(单位:家)年份代表处分行支行合计19801119818191
本文标题: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DOC 29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