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考研政治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与基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5.哲学是世界观,但是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原因:第一,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第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科学依据,也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前提;第三,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7.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区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8.哲学的基本问题告诉我们一起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9.彻底的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可知论;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是不可知论。因为他们否认思维存在的统一性。10.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11.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12.唯物主义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用具体物质解释世界本原);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性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是其三个根本缺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13.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如,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心外无物(王阳明)14.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深化了的精神作为万物的神创者和世界的本原。如,理念创造一切(柏拉图);绝对观念外化为万事万物(黑格尔)道生万物(老子)理在事先(朱熹)15.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6.哲学的阶级性,是指一种哲学体现了那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17.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体现。18.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是:一是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19.辩证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轮。20.为什么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第一,历史根源,原古时代生产力和科技不发达,人们只得用乙烯那个的因素来解释自然之谜;第二,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符合反动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利用;第三,认识论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某一特征、成分夸大,就会造成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2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一,阶级基础是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第二,自然科学前提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三,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集中体现,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突出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23.马克斯主义哲学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是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以实践为基础,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正确揭露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班规律;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对旧世界的彻底批判精神。25.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具体表现之一。2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27.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第一,它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第二,它提供了关于宇宙的完整见解,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第三,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认识和运用的能力。28.现代西方哲学(包括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理论是指是唯心主义;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29.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3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第一,实质: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第二,客观要求:A。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B。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C。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思想精华。第三,基本要求:A。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B。必须始终站在时代高度,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C。必须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第四,理论成功:三次飞跃。31.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可观实在是各种物质现象的普遍本质和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3.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客观与主观;B。第一性与第二性。34.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抽象与具体;B。绝对与相对;C。一般与个别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A。指出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坚持了可知论;B。指出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C。指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D。指出物质范畴是哲学范畴,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两者不可分割。7.物质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等五种形式。8.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9.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运动是全体,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静止是局部,有条件的、相对的;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10.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事宜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任何事物与其它事物既相区别又相联系。2.联系的基本属性: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3.联系的意义:A。要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片面的观点;B。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基础之一。4.联系也有具体性、条件性。5.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6.系统的主要特征:A。整体性(系统的最主要特征);B。结构性;C。层次性;D。开放性7.系统和要素(或部分)的关系实质上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A.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它具有各部分所没有的新性质和功能;B。部分也不能够脱离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C。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8.普遍联系观点是系统观点的哲学依据;系统观点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化。9.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10.发展的基本属性:A。永恒性;B。普遍性。1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两者区分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内容符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1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包括:A。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C。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大众的根本利益,最后总会得到他们的支持。13.发展的实践意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因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此促进事物的发展。14.发展过程性内容包括:A.过程实质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B。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存在、发展和灭亡的过程;C。世界是无数具体过程构成的集合体,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D。前进和上升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15.发展过程的实践意义:看到任何事物都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增添新内容,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事物。416.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A.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基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与与同一性之中。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8.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世界充满了矛盾,事物即矛盾。20.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表现的多样性、差异性。要求我们具体事物具体分析。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A.它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有时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B.是科学地认识方法;C.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俄哲学依据。22.在同一矛盾内部,居于支配地位的是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2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25.矛盾观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B.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C.承认矛盾观点与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27.辩证法经历了:A.古代朴素辩证法;B.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C.现代唯物辩证法。28.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新增考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运用,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29.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3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社会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体现历史唯物论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31.全面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经叔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32.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持久性和连续性,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33.协调发展是指五个统筹,即处理五对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劳动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2.认识在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认识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认识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极其操作程序和方法。4.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和D.审美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5.经验论和为理论的错误:A.前者夸大感性认识,根本否认理性认识;B.后者片面夸大理性认识,根本否认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教条主义。6.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基本条件:A.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7.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基本条件:A.理论要尽可能正确;B.理论要联系实际,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C.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5
本文标题: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1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