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中考生物1生物与环境复习教案
生物与环境课题中考复习1:生物与环境主备课型复习课使用补充课时序数第17课时使用者4.22教学目标:了解环境的含义;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及种类;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组成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教与学互动设计:一观察(10分钟)(在生物园及周边的范围内,观察生物生活与环境的情况。)要求三个小组分别观察不同的地方:草地、池塘、树林,让学生在自然界的实情实境中,具体考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虽然学生所观察的生物和书本上的例子不一样,但道理是一样的,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综述能力等都有帮助。以任一生物作为观察对象,尽可能多地列举它周围的环境有哪些?试着把环境中的因素分类,你把它们分成了几类?2.其中哪些对该生物的生活有较大(直接)影响的?这些因素叫生态因素。3.请你选定观察的范围,这个地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就构成了生态系统。你所观察的生态系统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4.就你观察的生态系统内,有无食物链现象?如没观察到,可生态系统的范围扩大,再找例证。二思考(可以同学之间讨论,也可向老师发问)(10分钟)由学生自己思考,发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讨论中解决。1.生物能不能离开环境?举例:2.生物能不能适应环境?举例:3.生物能不能影响环境?举例:4.生物周围的环境因素都是它的生态因素吗?为什么?(要求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5.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指的是哪些生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要求能简述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6.研究“生态系统”和“生态因素”这两个概念时,所站的角度是一样的吗?(不是重点,只是加深理解)(生态系统是站在系统以外,研究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而生态因素是研究某生物周围的影响因素)7.食物链是如何形成食物网的?你知道吗?结合书中内容,分组进行课外活动,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复习结合课外活动和以往学习的知识,学生自我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知识结合校园中的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课后追记得: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部分结构的功能。学会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本节内容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在初一阶段学习效果就不错;这次复习采取室外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中学到知识,学生兴趣浓厚。失:时间紧,练习没时间做,但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应加强管理。学生课后完成效果不好。专题二生物与环境自主学习1.任何生物的生活多离不开,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是与相统一的,同时生物的生活也影响。2.环境是指生物生存的和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称为,它包括非生物因素(等)和生物因素()。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内,与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它由部分和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和。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和总是维持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5.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都是以为起点,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者。食物链中的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者。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自然界各种生物通过而形成的复杂关系,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和流动的情况。思维点拨1.生物生存的环境的含义是什么?2.什么叫生态因素?分为哪两种类型?3.生物与环境的有什么样的关系?4.什么叫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5.什么叫生态平衡?6.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例题解析例1.某些地区有人大肆捕食农田中的青蛙,这种做法会()A.破坏环境B.破坏生态平衡C.破坏食物网D.破坏青蛙的生殖解析农田中的水稻是生产者,水稻害虫是植食性消费者,而青蛙是肉食性消费者。它们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昆虫→青蛙,一只青蛙每天要吃60多只害虫。大量捕作青蛙,害虫的天敌少了,害虫就会大量繁殖起来,危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实际上这种做法破坏了食物链,造成农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答案B例2.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D.阳光、空气、水组成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答案A例3.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A.生存地点B.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C.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D.生存地点和生态因素解析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生存的地点,更主要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它又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答案D例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生物依赖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以上都是解析自然界中,生物要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制约,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活下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如蚯蚓要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里,同时蚯蚓的生存也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和改良了土壤的结构。答案D题组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概念的是()A.一片热带雨林B.一群羊C.整个太平洋D.一个养鱼池2.人口迅速增长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其主要原因是()A.破坏了非生物环境B.破坏了生产者C.破坏了消费者D.破坏了分解者3.苹果在北方生长良好,能结果实,在南方生长却不好,起主要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A.湿度B.温度C.阳光D.大气4.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A.阳光→植物→兔→狼B.植物→兔→狼C.昆虫→植物→食虫鸟→鹰→蛇D.人→牛→草5.形成“酸雨”的污染原因主要是()A.大气污染B.土壤污染C.水污染D.噪声污染6.下列生物在食物链中属于分解者的是()A.腐生细菌B.山猪C.水稻D.蝗虫7.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适于生活在()A.极地B.水中C.高山D.沙漠8.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蛔虫B.蝗虫C.蓝藻D.腐生细菌9.在稻田生态系统中,下列哪项能使食物链遭到破坏,造成水稻遭受虫害而减产()A.连续干旱B.农药使用不当C.酸雨的危害D.大量捕杀害虫天敌10.一个长期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是()A.逐渐上升B.逐渐下降C.相对稳定D.先升后降11.下列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最容易维持生态平衡的是()A.荒漠B.草原C.池塘D.热带雨林12.下列能正确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的是()1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A.绿色植物B.真菌C.动物D.人14.下面关于生态平衡的论述,正确的应该是()A.生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保持平衡不变B.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内保持平衡不变C.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长时间内保持极为稳定的平衡15.当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这些物质应该有()A.营养物质、淡水、适宜的温度B.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C.淡水、营养物质、空气(氧)D.空气(氧)、阳光、营养物质16.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鱼总比草食性鱼的数量少得多。这是由于()A.湖泊中鱼的密度太大B.湖泊中氧气不足C.水鸟叼食肉食性鱼苗过多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二、非选择题17.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一方面,我们要防治,合理利用、土地和矿产等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积极宣传的重要性,培养环境意识,参与各种活动。18.下图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1)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2)对鼠有直接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直接影响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草、蛇、鹰等。(3)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4)在一段时间内,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非生物因素和各种生物因素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现象叫。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人为地大量捕蛇、狐,会导致鼠的数量。如果气候长期干旱,加上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生态系统的被破坏。19.如下图是地球上生活的两种狐,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中的B是,生活在非洲沙漠,能够通过较大的和其他器官,及时散失体内的热量,以适应的生活环境。(2)图中A表示的狐其生活环境较寒冷,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是较短小,尾巴和四肢也比较短小,被称为。(3)图中A、B说明了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要受到多种的影响,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必须,否则会被淘汰,从进化角度看,这是生物长期的结果。20.如图是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如果此图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那么流经此生态系统的能量从开始。(2)兔子奔跑的能量来自图中的;兔子排出的粪便来自图中的;狼排出的粪便来自图中的。(3)图中A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4)其他条件下变,当光线减弱,植物体内的能量将(增加或减少)。(5)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伴随着而流动的。
本文标题:中考生物1生物与环境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3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