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090812吴言生-六祖坛经与生活禅(黄光霞)
1《六祖坛经》和生活禅(2009年8月14日上午讲于黄梅四祖寺第七届禅文化夏令营)吴言生各位营员,各位有缘人: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六祖坛经》和生活禅的体会。我今天的分享会从六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是缘起,谈生活禅的时代背景。第二是解题,到底什么是生活禅?它有哪些基本的内涵,它的基本理论框架怎样。第三,简单地讲一下生活禅的理论渊源,讲一下生活禅和大乘佛教的关系。第四,讲生活禅对《六祖坛经》思想精华的继承。这叫“心印分”,以心印心的部分。第五,讲生活禅在当代社会接引大众、教化大众的方便。第六,讲生活禅在当代的弘传。这六点,每一点都可以讲上一天,我们把它浓缩在两个小时之内。希望大家用心去体会它。这样的话,我们对生活禅的基本内容就有所了解了。一、生活的历史时代背景东晋的道安大师在临终前跟他的弟子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就是说,在中国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如果我们不依靠国主,不依靠统治阶层的力量,佛法是很难兴盛起来的。上到皇帝,下到一个地区的主管官员,如果不借助他们的力量,佛法是很难兴盛起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状况。大凡时代昌盛的时候,佛教就兴盛。国家兴盛了,佛教也就会兴盛起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复兴的时期。这个复兴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恢复道场。因为受文革的冲击,我们的佛教道场一度遭到了巨大的毁坏。那么恢复佛教的一个表现,就是一些德高望重的高僧们,广结善缘,把文2革中被毁坏的道场一座座建立起来。这是道场的恢复,硬件的恢复。第二个是人才培养。被政治原因中断了的僧才教育,复兴之后也得到了重视。各个地方都在办佛学院,都在办各种各样的僧才教育机构。第三个就是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在2000年前后,中国的佛教界涌现了十几种杂志。道场恢复了硬件之后,都开始注重举办佛教的学术会议,举办佛教的杂志。第四个是落到佛教的根本——修行实证。佛教复兴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修行实证上。可以说,恢复道场、人才培养、文化弘传、修行实证,这四个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佛教复兴方面的四个大方向。但是在恢复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道场的恢复,佛教弘法不能没有道场,但是有了道场又如何呢?如果法师没有一套理念,没有弘法的能量,没有摄受力的话,道场你造得再大也没用,是个空壳。《论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个人有能量,有摄受力,大家认同你,你就能把事业做起来。如果你没有能量,再大的道场都没用处。在中国当代,可以说我们的道场不是太少,甚至可以说是过多了。很多道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是我们的佛学在这些道场里面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这就是人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有很多很多佛学院的举办,但是真正能培养出来龙象之才的还是很少很少。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老先生说了一句话:中国佛教最大的问题,第一个是缺乏人才,第二个是缺乏人才,第三个还是缺乏人才。过了这么多年以后,现在中国佛教的大问题大概还是这三句话,第一是缺人才,第二是缺人才,第三还是缺乏人才。在文化的弘传方面,我们佛教界也办了很多的会议,很多的刊物,但是刊物不一定都能坚持下去,很多会议也只是为了配合某个道场的落成、奠基、开光的活动,为了佛法弘传而长期办下去的也不是太多。文化弘传虽然是热热闹闹,兴兴盛盛,也是有问题。那么在作为佛教复兴根本的修行实证方面,纵观当代佛教界,有些山头或多或少存在着四气:俗气、阔气、官气、霸气。也就是说,佛教的修行没有在根本上培养道气,反而沾染了四气。这就不是八风吹不动了,而是八风吹得动,处处受到社会思潮的冲击。所以纵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佛教现状,在恢复道场、人才培养、文化弘传、3修行实证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真正有内涵、真正能够抓住根本内容的法门还是非常非常少的。这也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佛教表面上比较热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担当起它的社会责任的原因所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长老提出的生活禅理念,在中国佛教史上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也是广泛地被教内外的人士所共同认同赞赏的理念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为什么说生活禅是当代佛教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稍微回顾一下佛教的历史,回顾一下中国佛教的特质。太虚大师说过一句话:“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是唐宋以后中国佛教的标志性成果。唐代诸宗并起,佛教宗派非常发达繁荣。但是到了晚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禅宗以外的宗派需要经典、佛殿等硬件的配合,天台、华严等宗派在法难浩劫面前受到了重创。禅宗不讲究这些外在的东西,它注重的内心领悟。在其他宗派受到巨大打击的时候,禅宗以它特有的修行体验方式,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之所以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呈现出一枝独秀的状况,那是因为它跟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生活禅法,它不需要外在形式。到了明清之后,中国佛教总体上是非常衰败的。特别是民国时期,佛教的主要职能就是做超度做法事,可以说是从极高的层次沦落为超度亡灵的工具。整个的佛教界人才奇缺,僧侣素质下降,佛教在社会上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地位了。当时的禅门也是比较麻烦的。在内是禅净合一。所谓禅净合一其实是在很大程度上,禅宗被净土宗吞并掉了,没有禅宗的那一套修证了。对外则以经忏佛事来迎合俯就社会习俗。所以禅宗从明清以来已经失去了它实质性的内容。尽管这样,太虚大师看得非常清楚。他对整个中国佛教史,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实质作了一个非常透彻的分析。他就预言说,中国的佛教如果能够复兴,那么一定还是从禅宗开始的。在这样一个思考和观察的背景下,太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教”的口号。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太虚大师的理念并没有马上成为现实,但是太虚大师所指出的方向,开启了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道路。净慧法师的生活禅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提出来的一个理念。可以说,这个理念的提出完全符合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中国的佛教怎么复兴,中国的禅宗怎么复兴?生活禅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既具有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道路。净慧长老从小就在寺院里面生活,对佛教的感情很深。他在18岁的时候,长老亲承虚云长老的教诲,对传统的丛林生活非常熟悉,对中国佛教的种种弊端4认识得非常清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师回到中国佛协,主持中国佛协会刊《法音》的主编工作。也因为在中佛协工作,法师得以非常全面地了解中国佛教的现状。中国佛教到底该怎么走,它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师父都有他个人的思考。正是基于对中国佛教历史的深刻反省,和对中国佛教现实的睿智观察,净慧法师就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想真正全面振兴中国佛教,必须走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道路,这是中国佛教的唯一希望;而想要振兴禅宗,就必须走生活禅的道路。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的总方向,而禅宗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大行其道,广为社会所认同,那就是因为它是适宜在生活中落实的修行法门,和现代人的根机非常契合,所以选择禅宗作为实践人间佛教的方便法门是非常契机的。从现在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禅宗已经进入一个转型阶段,当代禅宗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参禅,把生活和禅,把世间和出世间圆融在一起,打成一片。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心越来越乱,怎样在这个繁忙浮躁喧闹的社会保持一颗禅心,参禅悟禅,这就是当代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在1991年的时候,长老已经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到了1993年第一届夏令营,正式把生活禅在社会上加以推行。当时的第一届夏令营,赵朴老亲笔题词,并委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专程前去祝贺。第一届夏令营在生活禅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阶段。生活禅的理念提出,给中国佛教的发展,给中国禅宗的振兴掀开新的一页。十几年以来,生活禅夏令营在佛教界、在社会上都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生活禅的理念已经成为教界和社会各界的一个共识。这是讲生活禅时代的背景。生活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格局和时代环境下产生的,我们应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生活禅的内涵和框架我们这几天反复在学习生活禅,下面我们要进一步地强化它。根据师父的说法:“所谓生活禅,就是把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我们学生活禅,这一段话一定要非常熟悉,并且在你们回去了以后,要学会跟别人怎么介绍生活禅。首先,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的修行方法,则是5“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对于我们各位营员来说,“在生活中修行”这句话应该好好去体会。生活禅有四个要点,也是一定要记住的:“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生活禅的修行准则,是“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什么是禅呢?净慧法师提出:“禅是一种境界,禅是一种受用,禅是一种方法,禅是一种道路,禅是一种艺术,禅是永恒的幸福。”境界:超越烦恼的境界。受用:有了禅,人生时时刻刻都会充满着禅悦法喜。方法:解开烦恼绳索、脱掉烦恼枷锁的一个方法。道路:一条走向本心本性精神家园的道路。艺术:一种生活的艺术,为人处事的艺术,使生活雅化、提纯的艺术。它也是永恒的幸福。世间的快乐是有为法,这种永恒的幸福是我们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禅的具现显现方面,净慧法师说过:“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禅作为真、善、美的完整体现,它确实是无处不在的。”意境非常美。在生活禅的四个要点里面,“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信仰生活化。《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人烦恼太多太多,因此,起心动念、所说所为,都要用五戒十善的原则来要求自己。二是以信仰化生活。用你所体会到的生活禅的原理、佛教的原理,去影响他人,帮助他人提升人生境界,这样就可以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佛教讲“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环境,正报就是人的色身。依报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人心来的。我们提升了之后,还要去帮助别人,整个地来改善一下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将修行落实于当下”是生活禅的第二个要点。我们同学们平常都在学校里面上学,有的营员是在工作单位上上班。一提起修行,不一定非要剃了头到深山古庙里面来。师父很慈悲,给大家教了一个方法,当下你就可以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关键是心念。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念头上把自己弄得清清楚楚,6让自己每一个念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起即觉,觉而勿随。一个念头起来了,你就知道这个念头不好,这个念头是烦恼,这个念头会结一个恶的果实。如果觉察到它的话,你就不要随着它走,不要再想入非非,不要再随波逐流。念头一起来,当下地觉察到它是一个妄念,不要跟着它走,不要被它飘走了,这叫“觉而勿随”。在无明烦恼刚刚动起来的一念萌生之际,就用智慧的光芒把它给破掉,这样,我们的修行才可以落实于当下,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你走的每一步,你说的每句话,你做的每个动作,才都符合佛教的原则和思想。这是生活禅的第二个方面,非常管用,操作性很强。“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一点,师父后来又提出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么多年,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有一个方面极度匮乏,那就是“信仰”。物质越来越好,工资越来越高,人的素养越来越差;房子住得越来越大,人心是越来越空虚;交通工具、通讯工具越来越方便,人与人真正的交流沟通却越来越少。信仰的问题。由于信仰的缺乏,毒奶粉,毒大米,各种各样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生命的产品或行为都有人去做。这就是一个信仰缺乏的社会所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师父提出了“因果”二字。中国有句古话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法则是佛教最最根本的法则。因果的法则有四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想知道前世种了什么因吗?现在你所承受的状况就是你前世之因所结的果。“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想知道来世会结什么果吗?你现在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直接
本文标题:090812吴言生-六祖坛经与生活禅(黄光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4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