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五、婴儿言语的发展六、婴儿气质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八、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二、婴儿动作的发展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⒉独立行走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⒉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lookingparadigm)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⑴习惯化范式(P162)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⑵重要概念——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剌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㈡婴儿感知觉的发展(P156-159)⒈婴儿视觉的发展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通过范兹(RobertFantz)的剌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⒉婴儿听觉的发展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阔限个别差异很大。⒊婴儿肤觉的发展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⒋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成4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⒌婴儿知觉的发展①形状知觉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②深度知觉吉布森(E.J.Gibson)等通过视觉悬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③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经典实验:视觉悬崖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④时间知觉时间具有非直观性,没有看得见的形式,也没有相应的感觉器官。对时间的感知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所以,在五六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也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㈠婴儿注意的发展①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是注意的萌芽;②3个月出现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③5、6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④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⑤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注意。㈡婴儿记忆的发展①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②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③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④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㈢婴儿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⒈其主要特点⑴直观行动性。⑵间接性和概括性。⑶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⑷思维的狭隘性。⑸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五、婴儿言语的发展㈠言语发展的理论⒈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班杜拉(A.Bendura)和布鲁纳(Brunner)。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新概念。⒉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乔姆斯基是转化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㈡婴儿言语的发展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词语的意思要靠声音表达。一般情况下,婴儿的言语发生在1—14个月。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吴天敏,1979;林崇德,2000)。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婴儿在1岁和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此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到3岁能达到100左右。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研究表明,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许政援等,1996)。六、婴儿气质㈠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㈡托马斯、切斯(Thomas&Chess1974,1982)的气质类型说他们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⒈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⒉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⒊迟缓型(占15%):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其余35%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㈠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J.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⒈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⒉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⒊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㈡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⒈安全型依恋(占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⒉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⒊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八、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①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②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③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为用“我”这一代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本文标题:婴儿心理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