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新集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新政字[2011]号关于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报告县发改委:我镇位于凤台县西部,距离凤台县城16.5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愈7万人,行政区域面积66.95平方公里,是全县镇域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新集镇作为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本着“以商促镇、以路扩镇、以市兴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201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增长450%;财政总收入完成8430万元,是上年的4.5倍;全年招商引资4.5亿元,为上年的4倍;农民纯收入6520,比上年增长10.1%。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尽早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推进全镇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广大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特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特此报告附件:新集镇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二Ο一一年九月十日新集镇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要求,现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基本情况新集镇位于凤台县西部,距离凤台县城16.5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愈7万人,行政区域面积66.95平方公里,是全县镇域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新集镇作为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本着“以商促镇、以路扩镇、以市兴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201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增长450%;财政总收入完成8430万元,是上年的4.5倍;全年招商引资4.5亿元,为上年的4倍;农民纯收入6520,比上年增长10.1%。新集镇作为全县发展战略“一主两副”的副中心之一,以煤炭采选、农产品加工、运输服务业为依托,举全镇之力打造综合型、工矿型新城镇。目前,全镇进城经营的个体户和民营业户已达563家,新增注册1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5家,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民达1.2万人。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农民新村建设、农民住宅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村镇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科学规划,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镇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基本措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新集镇本着“以商促镇、以路扩镇、以市兴镇”的发展思路,围绕依托矿区建设提升镇域经济力、立足“扩权强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挖掘民间艺术彰显文化号召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感等具体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尽快缩小二元化差异。1、依托矿区建设,提升镇域经济力凤台县是我国煤电能源大县,亚洲深井开展第一大县。全县第一座煤矿国投新集一矿座落于新集镇。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依靠有利的政策支持,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两型城市”,全力推进“3651”发展工程,以“务实、创新、团结、高效”的新集精神凝聚人、引领人,以“生态、文化、和谐”为发展主题,全力推进全镇经济实现大发展、大跨越。依托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一矿、安徽楚源工贸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提升镇域经济力,提高人均收入;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特别是凤台惠邦食品有限公司、凤台银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规模工业,为镇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加快省级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为外地企业在新集镇落户,为小型企业在新集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加快实现煤电化、矿山机械、建材、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的“百花齐放”;继续推进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利用采煤沉陷区探索新型水产养殖经验。2、立足“扩权强镇”,奋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扩容、品味提升、基础完善、管理人性是新集镇规划城区和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按照以东朱、郭郢、王集、胡马、大庄五村为中心,左集、胡岗为次中心,其他重点村为节点的村镇建设发展思路,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符合新集实际,具有新集特色的村镇体系。加快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推进污水处理项目申报进度,明确自来水厂施工周期,借助煤矿的辐射作用,牢牢把握“扩权强镇”试点镇的机遇,奋力推进进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绿色生态园林城镇。3、挖掘民间艺术,彰显文化感召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地方的魅力所在。新集镇是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也是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的发源地,利用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陈巷村打好文化牌。紧紧抓住传统文化优势,以花鼓灯艺术为基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增强群众文化活力,形成全镇群众都学花鼓灯、跳花鼓灯的浓厚氛围。充分展示新集镇靓丽形象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淮河岸边的这支汉民族文化奇葩在新时代的深邃内涵。同时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做到经济、文化两相顾、两促进。4、实施民生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思路,提升标杆,把项目、财力和精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大力实施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和供养等民生工程是全镇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加快完善农村综合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保护地耕作和动植物保护体系,抓好动植物良种创新、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加快健全城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权益同一化。(三)实现目标通过实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使全镇贫富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建立,基本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初步形成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第一步,到2012年,小城镇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公共基础建设明显加快,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73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东朱、郭郢、王集、胡马、大庄五村为中心的区域框架基本形成,左集、胡岗次中心规划落实。第二步,到2014年,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煤炭采选、农产品加工、运输服务业等为支柱的第二、三产业比重有明显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与县城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第三步,到2020年,全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镇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进步,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三、主要任务(一)加快形成小城镇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推进全镇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充分考虑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合理确定区域开发强度。营造与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要求相衔接的政策环境。贯彻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完善乡镇、村规划体系,按照本地主体功能定位,统筹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环保规划,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环境保护要求,建立各类规划统筹协调的新机制。(二)加大老村庄改造力度。在全面完成无形改造的基础上,加快老村庄改造步伐,配套解决好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被征用后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将安置新区建设与老村庄改造相结合,将老村庄土地置换和新区建设用地相结合。按村民自治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农村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三)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调整、建设、改革、提升”的思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素质教育推进及质量提升工程、师资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及实验设备配备更新工程等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将凤台十中打造成为凤台地区硬件设施一流、师资力量一流、学生素质一流的市重点中学。(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减少农民就医自费项目、扩大用药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合作医疗统筹层次。通过建立统一的新农合管理制度,加强对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工作的管理。同时,要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异地参合、异地结报工作,方便市内跨县区流动人口就近就医。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镇卫生院为纽带、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医务人员互派交流工作,加强农村医疗人员培训和医疗设备投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14年中心村卫生室达到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标准。(五)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惠民文化体育工程,加强镇、村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服务功能。支持农民兴办文化演出团队,引导城市文化体育组织到农村拓展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实现广播电视等文化共享服务“村村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支援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性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信息服务。健全城乡邮政服务体系,在全镇行政村分期分批建立适应当地农村发展水平,满足农民邮政通信需求,配套设置邮政设施能够及时安全接转邮件报刊的新型村邮站,基本实现邮件接转到户,妥投率达到100%。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重点发展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家庭经营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4年80%的农民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七)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及推广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各类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建设,支持引大、引洮工程配套建设,增强抗旱防汛能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小型提灌站、集雨工程、库塘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八)建立新型土地利用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项目实行差异化供地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布局。规范和严格管理农村宅基地,盘活和高效利用宅基地,推广节地型住宅标准,鼓励农村居民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九)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监测。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建设工程,加大小舟湾、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力度。建设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城镇园林化、通道(水系)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加强污染综合治理,以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养殖业废弃物无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为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及小水电、风
本文标题:新集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6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