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4学时
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直都是农民的眼睛。你要到农村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不管大人小孩他们的眼睛都瞪着你。他们的眼睛希望从你那边得到解决他们问题的答案;他们的眼睛告诉你,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都是希望能够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是一直激励着不断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的一个很主要的力量和源泉。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观宏瞩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超越一时,超越一域,实现农村改革和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突出中国所能走出的中国自己的道路。一、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一)中国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历程1.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在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3),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其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加机械化”的模式;当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后,到1959年就又被概括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可以说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认识。这同当时西方封锁我国,我们只能“一边倒”、学习和参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那时,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体农庄,是中国努力追求的方向。(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一大片,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全方位)20世纪60年代,我们逐步了解、研究了美国、日本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西方国家的农业在战后“确有很大发展”的事实,同时,也更多地知道了苏联的农业,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周恩来还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概括为实现“四化”: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这可说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第二阶段,它比第一阶段的视野宽了,不再把苏联模式当做农业现代化惟一的追求目标,也开始重视和借鉴西方农业现代化的好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就进入到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不仅要依靠机械、通用技术,更要依靠科学,依靠生物工程、尖端技术;把农业的根本出路,从在于机械化,提升到了在于科学,在于生物工程、尖端技术。第二个重点,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如何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环境、以及宏观领导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问题。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2.我国农业现代化时间进程总设计预期历时“百年”。按照邓小平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总设计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整个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表,是在21世纪的中叶,即从新中国建1949年算起,经历的时间大体上是一百年。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安排充分,时间打够,是邓小平重视历史经验的结果。2我国预计时间中,按农业现代化说,可以分为两段:现代化的启动阶段(不包括启蒙、酝酿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实施阶段。启动阶段,是指农业经济社会基础的变革,即从封建主义的经济社会基础变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基础。实施阶段,是指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温饱;小康;现代化。温饱(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提前翻番,全国基本实现了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这一小康目标到2000年也基本实现)——在实现小康,增强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国力的基础上再推进的,2050年实现现代化。西方习惯把“现代化”称为“工业化”。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或称产业革命),至今已历时200多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先后完成了工业化,也就是实现了现代化。但就联合国现有190多个成员国来说,完成工业化或现代化的国家还不足30个(如加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则不足40个)。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同工业现代化的完成,总的说是相互依托、相互结合的;不过,一般的国家,其农业现代化要稍晚于工业的现代化。那么,这些国家完成农业现代化所经历的时间有多长呢?以西方七国集团为例,包括它们进行农业经济社会基础变革的启动阶段的时间在内,其农业现代化所用的时间,大约是:英国200年左右(40年代),法国180年左右(70年代),德国180年左右(80年代),意大利180年左右(80年代),美国150年左右(40年代),日本120年左右(60年代),加拿大120年左右(60年代)。不过,尽管举世公认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但是它们其中没有一个国家自己宣称已经完成了农业的现代化。这表明,农业现代化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一个动态性的目标,其内容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的。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实现农业现代化后,紧接着又于1950年前后提出了“农业科学化”的目标,达到这一目标又经历了约50年的时间。其农业科学化的内容开始是“绿色革命”,遗传育种、杂交;60年代推出农业科学化目标,实施科教兴农,形成了以科教为基础的、新的农业科技教育、研究和推广的一整套体系,迅速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70至80年代农业科学化又发展到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即从生物防治、生物制种到转基因技术、农业信息网络;90年代发展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航天遥感技术相结合的“精确农业”。现在,美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5%以上。当然,美国的农业现代化、科学化也并非十全十美,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从美国可资借鉴之处是很多的。积极大量地引进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正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优势。我们应当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3.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释义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从实践上讲,这条道路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渐进式”——“三步走”战略。温饱(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提前翻番,全国基本实现了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这一小康目标到2000年也基本实现)——在实现小康,增强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国力的基础上再推进的。这说明,农业现代化是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依存、协同前进的。现在,党中央对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已作出新的决定,即把50年左右实现现代化的这一大步,规划为新的“小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3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20年再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步,2020年到2050年前后,再比2020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农业以及整个国家的四个现代化。这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是个充实、丰富和新发展。“小三步”战略具有历史意义。二是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不变。中国通过农村改革,在80年代初期,建立起“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承包经营。一条是不搞土地私有,一条是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这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至今坚持实行了27年(83-2010),经受了考验和检验,并且一步一步地得到稳定、完善和发展。【到1982年底,选择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队达到90%,基本上覆盖了全国。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正式概称为“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10月,中央正式决定重新建立乡政府(即废除了人民公社)】。三是依靠科技,发展先进生产力。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中,逐步认识到并认真依靠了科技的伟力。实践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为改革开放的中国走上腾飞之路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从全国总体上讲,也是持续进步,实际上也是在不断上新台阶的。四是搞活、开放——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已经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引进来”、“走出去”以及跨国经营、到国外办企业等外向型农业经济,有很大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将更加开放,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农业将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更广阔天地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大环境中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综上所述可知: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二)未来40年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十大问题一粮食安全问题。我国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85公斤,属于世界较低水平,粮食产量波动性大,区域性调整仍在艰难地进行。2009年与1998年相比,东部沿海地区6个省市粮食平均减产幅度40%(其中,北京-57%,浙江-49%,上海-48%,广东和福建-34%,天津-30%),减产2000万吨。粮食安全如何与工业化、城市化共同推进,如何与全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相结合,提高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国家战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二土地保持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关首先看中国土地与人口关系。最令中国人自豪的一句话叫做: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这里的两个比例数字直接说明了中国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中国土地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13亿人口以及将来增加的人口能够生存的目标,这就是中国国情所要求的一种保障。为此,在1996年中央提出保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是根据我们国家的人口和将来粮食生产的情况确定的一个目标。所谓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这样推算的,“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生命得保障线,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中国目前粮食平均亩产320公斤左右,按此推算,人均所需耕4地至少为1.15亩;由此,要确保目前及人口高峰期16亿人口的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是底线。”(资料来源:央视《国情备忘录》)中国人口数量现实要求粮食总产量与人口的增长同步变化,这是个基本规律。这同样是中国基本国情所要求的,粮食的增长必然要求耕地面积的扩大或单产数量的提高,但是,我们看到中国要扩大耕地面积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只有从提高单产数量上做出极大地努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农业经济政策历来非常强调加强农业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农业设备和粮种基因转化的原因。其次看中国耕地质量。根据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根据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等因素综合调查与评定,优、高、中、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呈现以下基本特征:其一是总体偏低。我国耕地平均等别为9.80等,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其二是集中性。我国耕地分布集中特征显著,沿燕山、太行山、大巴山(即我国地貌的第二阶梯前沿)以东地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耕地。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测算并确定了全国52片耕地集中分布区域,这些地区耕地约10亿亩,其中6亿亩可灌溉。其三是复合性。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全国52片耕地集中分布区,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漳州市耕地3007365.6亩(300多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57%,高于全省平均11.66%的水平,人均耕地0.69亩,与全省平均值相当,人均占有量不高。耕地中灌溉水田2185999.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2.68%;望天田62747.8亩,占2.08%;水浇地11310.1亩,占0.37%;旱地708475.1亩,占23.55%;菜地38832.9亩,占1.29%。与福建平均水平比较,本市灌溉水田、旱地、菜地所占比例较高,望天田和水浇地比例较低。全市耕地主要集中在低丘、台地以及盆谷、平原上,主要分布在漳浦、龙海、平和、南靖、诏安等县
本文标题: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4学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7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