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1)
广西大学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一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行政管理班级:专本衔接心理咨询121班层次:专升本准考证号:姓名:指导教师(签名):完成时间:2014年9月6日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进入了社会的全面转型阶段,加之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公共危机管理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在现代风险和危机意识以及危机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依法制定公共危机管理法规和应急方案,与社会其他组织和公众协调互动充分合作,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实施有效预测、预警、预报、监控和防范,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化解危机和进行危机善后或经济社会运行与秩序重建工作的全过程。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意思不仅可以预防一些公共危机所带来的危害,还能公共危机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公共环境。所以,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共治理结构改革势在必行。关键字:公共管理危机管理公共治理结构改革目录绪论........................................................................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和内容........................................................1一、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治理结构的相关概念....................................2(一)危机管理..............................................................2(二)公共治理..............................................................4(三)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5二、危机管理体系与公共治理模式..............................................6(一)危机管理体系..........................................................6(二)公共治理的转变........................................................7(三)小结..................................................................8三、危机管理与公共治理结构改革..............................................8(一)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新格局................................................8(二)建立参与机制、拓展社会参与............................................8(三)提高公众与政府的危机意识..............................................8结论.......................................................................10参考文献...................................................................11致谢.......................................................................121绪论(一)研究背景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进入了社会的全面转型阶段,加之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公共危机管理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就治理主体而言,该模式主张不仅包括国家,还包括其他公权力主体如行业协会、自治团体等,各种治理主体在公域之治中应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其次,就治理依据而言,该模式主张不仅包括国家立法,还包括社会共同体形成的规则甚至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议等;再次,在治理方式上,该模式主张依照公域之治的实际需要,在进行综合性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能使用非强制方式的就不用强制方式,能用双方协商解决的方式就不用单方强制的方式,能用自治的方式就不用他治,遵照先市场后社会、再政府的选择标准,实现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民主化和市场化;最后,这种模式主张,在宪政框架下,所有公共治理主体都应当权责一致,确保没有权力不受监督,没有权利不受救济,所有公共治理主体都要依法承担违法责任,尤其要确保过罚相当、罚当其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以“治理”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提出了多元的、自组织的、合作的和祛意识形态式的公共治理模式,打出了“良好治理”的旗帜。一种新型的行政概念应运而生,即抛弃传统公共管理的垄断和强制性质,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不再单单指望政府去做什么和提供什么,而是希望政府能充分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和能做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综合起来就叫公共治理,这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祛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这种新型的行政就是“治理”式的行政。治理理论就是这种新型行政在理论上的新发展。(二)研究意义和内容2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提高政府危机防御能力。将危机管理理念融入政府管理过程,制定有效的危机管理战略,不仅可以提高政府阻止危机发生、发展和降低危机不良影响的防御能力,持续有效地维持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第二,提升政府处理危机事件能力。危机管理包括政府在顺境、逆境中以及发展过程各阶段的管理内容,包括一整套预防、察觉和化解危机事件的管理机制,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第三,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政府部门要从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关注危机管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危机事件,否则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政权。第四,防止社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现代社会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关联性越来越强,必须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提高危机意识,缩减危机的影响和范围,防止社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等几个方面。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为公域之治模式的转换。世界范围内的公域之治模式的变革,应当对我国公共治理模式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公共危机管理是在社会面临不期而至的重大灾害、灾难或冲突动乱的危急关头实施的管理活动,是一种非常态的公共事务管理。因此,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必须秉持如下理念实施管理: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公共危机治理的第一原则和根本原则。公共危机治理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挽救遭受危机戕害或威胁的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必须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减轻公共危机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防范为先的理念。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主导部门和公众都需要保持警觉的防范意识,公共部门必须建构和完善危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机制,强化危机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资源整合的理念。公共危机应对和治理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迅捷充分地整合社会资源以回应挑战。四是国际合作的理念。防范和治理公共危机,各国政府都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进行充分合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实现资金、技术、救援以及教育培训方面的互助或资源共享。一、危机管理与公共治理结构的相关概念(一)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则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具体是指组织或团体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3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因应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它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对一个组织而言,可以称之为组织危机的事项是指当组织面临与社会大众或顾客有密切关系且后果严重的重大事故,而为了应付危机的出现在组织内预先建立防范和处理这些重大事故的体制和措施,则称为组织的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就是要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在危机中发现有利因素,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性,掌握处理危机的方法与艺术,尽力避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并且能够缓解矛盾,变害为利,推动组织的健康发展。危机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总结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机处理科学化、系统化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危机管理的要素有:1、危机检测危机管理的首要一环是对危机进行监测,在组织顺利发展时期,组织就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变的心理准备,建立一套危机管理机制,对危机进行检测。组织越是风平浪静的时刻越应该重视危机监测,在平静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杀机。2、危机预警许多危机在爆发之前都会出现某些征兆,危机管理关注的不仅是危机爆发后各种危害的处理,而且要建立危机警戒线。组织在危机到来之前,把一些可以避免的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另一些不可避免的危机通过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样,组织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把组织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3、危机决策组织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危机决策。决策要根据危机产生的来龙去脉,对几种可行方案进行对比较优缺点后,选择出最佳方案。方案定位要准、推行要迅速。4、危机处理首先,组织确认危机。确认危机包括将危机归类、收集与危机相关信息确认危机程度以及找出危机产生的原因,辨认危机影响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及后果。第二,控制危机。控制危机需要根据确认的某种危机后,遏止危机的扩散使其不影响其他事物,紧急控制如4同救火兵刻不容缓。第三,处理危机。在处理危机中,关键的是速度。组织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危机决策运用到实际中化解危机,可以避免危机给组织造成的损失。(二)公共治理“治理”一词在英语中对应的是“govern”。其词义可以追溯到古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操舵”一词,即控制、指导或操纵的意思,即指政府应掌舵而不是划桨。对于治理话语的结构,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论辩过程。“治理”有可以被理解为众多不同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认同,以便实施某项计划。治理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用法,即作为公司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作为善治作为社会——控制系统、作为自组织网络。如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体现的是“更小的政府”、“更多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等等。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公共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国际组织等治理主体,通过协商、谈判、洽谈等互动的、民主的方式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比,公共治理不再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订和实施政策,对公共事物进行单一化管理。它强调的是主体多元化、方式民主化、管理协作化的上下互动的新型治理模式。1、主体多元性在公共治理中,政府不再是治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各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国际组织及至公民个人都可以成为公共治理的主体。在处理公共事务时,不同主体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以便达到处理效率的最大化,
本文标题: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8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