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
1知识点高频考点考查频次要求掌握程度“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独立意义的人6掌握发展的人7掌握独特的人6掌握具体要求因材施教2理解公平公正4理解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发展性和差异性,依据中学阶段的发展特点,恰当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2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出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①顺序性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②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③不平衡性(又称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3④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⑤个体差异性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承认人的各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备考锦囊:考试大纲中要求,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我们在识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时,可以从“两独一发”三个角度着重去记忆。“两独”即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一发”即“发展的观点”。(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中学生在生理上处在青春发育期,个体生长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学生的心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不够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又比较差。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凸显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叛逆。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中学生不仅处在生理发展的巨变时期,也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4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必须受到重视,使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中学生共同发展。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5书本教师观的知识点知识点高频考点考查频次要求掌握程度现代教师角色转换学生发展的促进者6掌握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2掌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掌握行为转变尊重、赞赏4掌握帮助、引导学生1掌握专业发展的要求终身学习意识3掌握勤于反思5理解加强交往2理解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职业与专业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二、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的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管理者的角色(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1)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3)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控件的广延性教师劳动实践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6师劳动的空间,这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5)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6)个体性与群体性从劳动首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习惯上称这次课程改革所设计实施的课程为“新课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的。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以适应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过程。(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7高自己的知识水平。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教师应该培植起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
本文标题:《综合素质》-重要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0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