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祝)ppt
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祝国华•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又好又快”的内涵是:1、总量平衡;2、结构优化;3、资源节约;4、生态良好;5、民生改善。“好”与“快”的有机统一,现在强调意义重大,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大报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很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创新思路,简要概括为“一个转变”、“三个格局”、“六个体系”。一、“一个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关系等。•增长方式更多关注的是规模和速度;发展方式关注的是质量和效益。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表明我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对现实经济的把握更自觉、更主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针对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和“快而不富”的问题提出的。我国经济看GDP总量已经居第四位,但人均GDP在世界排在100位以上;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29位。看GDP增长速度很快,但其中相当大部分并没有转化为国民财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三驾马车”没有并驾齐驱,投资、出口比较快,而消费相对缓慢。•从投资看:投资所形成资本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2003年至2006年分别为41%、43.2%、42.7%和4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分别为40.9%、44.1%、48.5%和52.5%。•从出口看,2002年—2006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8%,比1979—2002年的年均增长15.2%快14.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66.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31.3%,贸易顺差逐年增长。2006年为1775亿美元,2007年突破2500亿美元。•从消费来看:我国的最终消费率由1992年62.4%下降到2006年的50%;居民消费率从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5年的3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55%;其中居民消费分别是55.1%和40.3%。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必须做到:•第一要坚持走内需主导型的发展道路。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的立足点,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关系到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第二要以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增势明显,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2.5个百分点提高到4.1个百分点。•第三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适应社会需求的增长,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近年来,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品产量高速增长,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工业增加值比2002年增长了57.9%,年均增长12.1%,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17.9%,快于整个工业5.8个百分点。•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从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1980年—2000年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到43%,我国为40%左右。•第一要顺应“离岸经营”的大趋势,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据预测,世界外包市场将以平均8.2%的速度增长,2007年,将增长到3063亿美元。2005年离岸外包业务约为340亿美元,2007年将增长到500亿美元。这对于我们是一个新的发展机会。•第二要围绕现有产业来延伸,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第三要围绕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第四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建立完善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五要培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实现的。2006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约54%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第一,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目前的不足30%向发达国家的70%以上提升。•第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要加大全社会的支持力度。•第三,管理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创新才能有质量增长。二、形成“三个格局”•形成“三个新格局”是立足新阶段,着眼新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三个格局涵盖了城乡、区域、社会经济结构,是更深层次的改革。(一)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趋势明显,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造了条件。•一是随着新产业的成长,推动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融合。一方面随着大工业长入农业和农业深加工发展,促使产业链相互对接,推动产业融合。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的社会化,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使城乡经济以资本为纽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城乡经济结合走向城乡经济融合。•二是城乡一体化在我国城市经济结构中已经具备了条件和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5:50.7:45.8,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0.3个百分点。•三是随着社会管理创新和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了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为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提供了条件。大量务工农民由过去在城乡之间“候鸟”式流动,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和固定居所,实现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从而真正跳出农业、走出农村、安居城市。•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新格局。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为38.3%。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为60.2%。这种情况,诱使农民更加主动选择走非农业的道路。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现象。•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要在城乡规划上一体化;二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体化;三要公共服务一体化;四要就业一体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五要社会管理一体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是从我国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新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是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目前,我国国土开发中的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平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36%,而人口只占全国的15%左右。日本三大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3%,人口占68%。相比之下,我国经济与人口分布不平衡。•二是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不平衡。许多地区产业集聚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加剧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境内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1/3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三是区划单元过大、功能性不强。一方面是区划单元过大,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仅划分东、西、中和东北四个空间单元。整个西部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自然、经济差异比较大,但仍要实施同一的区域发展政策。•发达国家的区划单元相对比较小,如德国国土面积只有35万平方公里,为编制区域规划,在全国确定了112个规划区。•另一方面,区划的功能性不强。德国根据就业需要在全国划分了271个劳动力市场区。而我国的区划基本上没有体现出功能性特点。•当前,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点,一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思路,“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三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我国不可能走农村人口向少数大城市规模集中的城市化道路。•四是要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近年来,城镇建设用地过快增长。1996年至200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214平方公里增加到22439平方公里,增长了11%;2001年至2005年,又增加到32521平方公里,增长了35%。一方面要适度加以调控,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承载率。(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报告强调,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平等保护物权的前提下,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基于经济发展的现实,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新阐释。•在目前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比重迅速上升。•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比2002年分别上升9.5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中,所占比重比2002年分别上升22.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一是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这里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必须建立在“活力”的基础上,而不能凭借特殊优势地位形成。•二是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2006年底,我国非公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95.7%。就业人员占全国比重8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62.3%,出口额占73.5%,总产值占65%,工业增加值占43.3%,缴税占33.6%。•三是要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通过股权合作、战略投资、企业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强经济的内在联系,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变化所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一)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一方面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拓宽公共财政覆盖领域,坚持统筹发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社会。另一方面,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丰富和拓展公共财政的内涵和外延,使公共财政手段更加灵活,作用更加积极有效。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科学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二是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机构体系,重点是提高银行业
本文标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祝)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