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对北京市中医事业发展的意见
对北京市中医事业发展的意见随着北京市经济战略结构调整和“新北京、新奥运”宏伟目标的确立,各项事业都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以切实打造首善之区、促进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忠实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医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卫生保健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中医事业对满足群众医疗需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指出: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对中医事业的投入,中医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卫生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作为依法增长的卫生、中医事业经费,在使用上要体现效益原则。一是要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期进行投入,完善各个环节,夯实发展基础;二是要重视实效,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不断扩大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发展布局和结构一定要合理,一定要符合当前实际,投入产出要成正比,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和争取花小钱办大事的特点,建设成果要显著体现出来,人民群众能得到更大的实惠,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浪费和重复;三是要把各方面目标结合在一起,既要满足宏观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又要满足政府提高效能的要求,还要满足事业发展本身的需要,更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只有把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来衡量,才能保证实施效果。一、当前北京市中医事业发展现状。1、机构建设情况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664所,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34所,中医专科医院13所,在医院中,三级医院7所,二级医院17所,由政府设置的中医医院26所,其中隶属中央的5所,市属1所,18个区县都有政府设置的中医医院。除中医医院外,全市县以上综合医院共设置中医科208个,占综合医院数的82.54%。全市中医病床7526张,占全市卫生系统床位数的10.5%,中医药人员总数10675人,占全市卫技人员的9.24%,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7475人,中药人员3200人。市属中医医院仅有一所,即北京中医医院。该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任务,院内设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全国中医皮肤病专科医疗中心、北京市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等,皮肤病的治疗是该院的优势项目,其他如针灸、肿瘤、疮疡、消化、肾病也有一定的水准,是重点建设的专科和学科。院内共设26个临床科室和70多个中医专台,并设有物理诊断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医技科室,有核磁、CT、ECT、螺旋CT、DSA血管机、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为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北京中医医院拥有正、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148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2.3%,其中国家级名老中医21人、市级名老中医2人,病床床位数为521张。在硬件方面与其他市属综合医院相比,处于中等偏下,与中央属中医院相比也存在很多弱势,其中矛盾最突出的是发展空间受限,不能充分满足社会中医医疗需求,就医条件还是很紧张。近年来医院基本建设力度比较大,对一些老楼及对外门诊大厅陆续进行了改造,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需要继续优化环境,提升对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资金供需看,目前中医院收入情况还可以,年事业收入在3亿元以上,医院积累形成的资金一亿多元,资金矛盾不是十分突出,但如果有较大的发展计划,还是有可能出现资金的相对短缺。目前该院拆除旧的小楼新建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已经通过规划审批,拟在2006年开工建设,建筑主体地上四层、地下三层(车库),建设中还要购置一些设备等,需要较多的资金。从大的方面讲,北京中医医院的问题主要还是在软环境的建设上,一是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人才的引进培养,三是科研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医院虽然目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发展后劲上表现出进步缓慢、横向比较不占优势的问题,尤其是与中央属中医院相比,软硬件建设都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是由于外部支持力度较小,另一方面自身优势没有得到突出也是一个原因,需要认真加以研究。2、北京市中医机构与外省市的比较从北京地区现有中医资源看,总量上与全国先进地区尚有一定差距,如广东、上海。与广东相比,中医院数量比广东的138所少91所,约占广东的34%,中医床位数比广东的19731张少12205张,约占广东的38%,中医药人员数比广东的30355人少19680人,约占广东的35%,因此从总量上约占广东的三分之一强;与上海相比,市属医院数量少3个,财政投入也低于上海。但与天津相比,虽然市属医院数量少3个,但全市的中医床位数约为天津的2倍,中医从业人员比天津多出约40%,财政投入约为天津的3倍,投入力度是大于天津的。北京作为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全国的中心,我们认为应该有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在内涵建设上,北京市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项目只有3个,而广东达到10个,省市级重点专科北京市为19个,而广东第二批即有60个,在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列入国家级的项目也大大少于上海的12个。另外在科研教育等方面北京市也没有优势(市属机构),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层次都不是很高,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有弱化的趋势。但北京中医的发展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历史积淀凝重,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南北医家精英荟萃,名医世家众多,有着很好的历史基础;二是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云集,汇聚了全国的大量人才,在科研方面有雄厚的基础;三是北京在全国的整体影响较大,有一定的权威,全国各地来京就医数量巨大,如果医疗水平再处于领先地位,将会起到很好的辐射效应。二、财政投入情况2001年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提出: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对中医事业的投入,中医事业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卫生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而卫生事业经费的增长又要求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所以在2001年条例颁布以后,财政对中医事业的支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使中医发展和中医工作得到大大改观。从全市财政投入情况看,2001年以来中医事业投入逐年增长,2001年全市投入0.86亿元,2002年为0.9亿元,比2001年增长5%(同期卫生事业费增幅为18.4%),2003年为1.1亿元,比2002年增长22%(同期卫生事业费增幅为46.6%),2004年为1.32亿元,比2003年增长20%(同期卫生事业费增幅为5.5%)。其中市本级2001年投入0.45亿元,2002年为0.58亿元,比2001年增长28.9%(同期卫生事业费增幅为14.9%),2003年为0.71亿元,比2002年增长22.4%(同期卫生事业费增幅为21.2%),2004年为0.9亿元,比2003年增长26.8%(同期卫生事业费增幅为25.95%)。市本级财政对市属北京中医医院2002年投入1131万元,其中人员经费1092万元,项目支出39万元;2003年投入2476万元,其中人员经费1574万元,项目支出902万元,比2002年增长119%,2004年投入2573万元,其中人员经费1739万元,项目支出834万元,比2004年增长4%。总体上财政对北京中医医院的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财政投入看,自条例颁布以来每年都有增长,市本级投入达到了法定增长的要求,但全市投入水平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区县一级政府的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在保证市级中医发展的同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全市的中医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市级中医机构建设看,由于市级机构少,北京中医医院本身效益也比较好,因此在资金的供需矛盾上并不是很突出,对其发展没有造成大的资金障碍,财政在安排预算时统筹安排,所以财政对北京中医医院投入的波动幅度比较大,但总的来说还是增长的。应该注意,区县对中医的投入增长低于市级水平,《条例》颁布以后,2002年区县财政总投入0.32亿元,2003年为0.39亿元,比2002年增长21.88%,低于市级的22.4%;2004年区县投入为0.42亿元,比2003年增长7.7%,大大低于市级投入增幅的26.8%。这里一方面是区县财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也有重视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区县办事业的责任被淡化,部分区县形成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导致区县财力投入的相对不足。三、影响北京市中医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1、整体发展规划不明确,不具体、不够细化。《条例》的颁布,对北京市今后一段时间发展中医事业提出了原则要求,明确了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但是还缺乏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全市中医发展规划没有有效建立,在中医事业的功能定位上还不是很明确,尤其是和北京市整体发展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如何有效结合在一起没有得到解决,统筹规划性较差,在具体工作中没有设计出全面系统的实施步骤和具体的建设目标,市和区县两级应承担什么任务、如何实现都不是很明确。2、中医高等人才仍很紧缺,中医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以及社会对中医的信任度和期望度相比,中医人才仍然相对缺乏,尤其是名医偏少,制约了中医治疗的普及和民众化,有的名医挂号费达到几百元,还供不应求。以北京中医医院为例,全院拥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有148人,而医院的日门诊量达到4000人左右,在某种程度上讲高级医务人员还是不够多,其他区县属中医院就更加如此。市中医局根据全市人才战略规划在“十五”期间实施了“125”计划,培养80名左右具有一定层次的中医药中高级人才,这对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我们认为是不够的,人才是软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应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同时我市在中医方面的教育、科研也比较滞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加以重视。3、资金投入与中医事业的全面、长远发展相比还相对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明显,基层中医投入力度不够。《条例》颁布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对中医的投入确实在逐年增长,其中市本级投入每年的增幅都在20%以上,且高于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也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在整体上做到了依法增长。但是在投入增长的同时对投入的结构欠缺统筹规划,资金使用的科学性论证不够,表现在资金使用比较分散,效果不明显;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在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要求下,中医事业费也适当向基层、农村倾斜,市对区县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了,2003年市对区县补助1300万元,2004年达到2570万元,增幅达到97.7%,占到当年市级中医总投入的28.6%,对区县中医事业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区县自身的投入则没有很大增长,2004年区县总投入只有0.42亿元,平均每个区县只有233万元,对医疗机构的建设起不到很大作用。4、名老中医传承机制不健全,中医人才后继乏人。目前,在名老中医带徒传承方面还不是很理想。受传统思想和中医理论实践特点的影响,多年来中医界一直存在着师徒传承关系,有的更是带有强烈的家庭色彩,一些验方及技术都是秘不外传的,在带徒中也经常不能无保留地传授,以致中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影响了中医技术的普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努力寻求一种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使中医技术能为更多的专业人员学到,更好地为群众服务。5、从北京市中医资源总量看,与满足社会需求相比,总体资源比较充足,但发展水平不齐是客观存在的,三级中医院市场需求旺盛,二级中医院就相对逊色,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发挥大的作用,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没有优势,这也和对综合医院中医科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在医院内部的地位普遍不高,虽然综合医院不依赖中医,但是中医辅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四、关于北京市中医发展的几点建议1、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中医道路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神奇和有效也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患者,是
本文标题:对北京市中医事业发展的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