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潘文国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月1980年三部有影响的著作James,Carl.ContrastiveAnalysis(1980)Fisiak,Jacek(ed.).TheoreticalIssuesinContrastiveLinguistics(1980)Hartmann,ReinhardR.K..ContrastiveTextology:ComparativeDiscourseAnalysisinAppliedLinguistics(1980)区分宏观和微观现在有必要进一步区分出微观语言学与宏观语言学。除了弗斯(1951)等少数例外,20世纪的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只是对语言符号的描写,而不关注这些符号的使用,也不关注这些符号所承担的信息如何受到语境的影响。对比分析采取的也是这样的研究方式。但是最近人们却越来越注意到语境对信息及其意义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关注宏观语言学。这里我不想对这一重点的转移作出解释,但不妨指出,这一转移与人们对语义学、对社会语言学、对话语分析、对言语行为理论与对民族学方法论的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是同步的。(James1980:27)向“纵向”和“横向”拓宽上节所述可以使我们看到宏观语言学的某些特点:1)关注交际能力而不是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2)试图从语言外部来描写语言行为;3)寻找语言组织中比句子大的单位。总而言之,范围的扩大从纵向来看是寻找大的单位,而从横向来看是将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这一扩大已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成果,其一是在形式层面,讨论句子如何组成更大的、超句子单位亦即篇章的问题,其二是在功能层面,观察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这就是话语分析的领域。(James1980:101-102)强调理论性将对比语言学从被迫为应用语言学服务的境况中解救出来,成为比较语言学下的一个独立学科,这一趋势现在正在形成。(Fisiak1980:3)如果对比语言学从必须为教学服务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它就能更自由地开发它的理论原理,从而从总体上为语言学作出更大的贡献。对比语言学理论上的结论有助于语言类型学和语言普遍性的研究,对具体语言和语言结构的对比描写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具体语言及其结构特性。(Fisiak1980:4)对比篇章学的应用范围(Hartmann1980:41)描写(description)整理(codification)应用(remediation)社团(community)CT1民族风格CT4语言规划CT7综合研究群体(group)CT2语域分布CT5双语辞典CT8笔译口译个人(individual)CT3个人风格CT6比较修辞CT9语码转换CT10外语学习1980年后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发展Krzeszowski,TomaszP.ContrastingLanguages:TheScopeofContrastiveLinguistics.1990Connor,Ulla.ContrastiveRhetoric:Cross-culturalAspects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96Oleksy,Wiesław(ed.).ContrastivePragmatics.1989Chesterman,Andrew.ContrastiveFunctionalAnalysis.1998Chesterman的贡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总结。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西方两种“对比研究”的首次合流。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从意义出发”的比较方法的复苏。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更深的开拓。吕叔湘的题词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见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1990赵元任的名言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见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199090年代以来的英汉对比著作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1993)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1997)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1997)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1997)张今、张克定《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1998)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1999)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1999)罗选民等《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2001)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2001)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2001)施康隆(RonScollon)《汉英篇章对比研究》(2000)90年代以来的英汉对比论文集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研究.1994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研究.1998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2000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2002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2004潘文国(主编).翻译与对比研究.2005杨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1990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6王菊泉、郑立信(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2004沃尔夫的言论“均质印欧语”(SAE,StandardAverageEuropean)是“语言相对论原则中的一个特例”(Whorf1940:214)当语言学家能够用一种批评的、科学的态度去检验许多模式差别很大的语言的时候,他们的参照基础便得到了扩展;在此以前被认为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其普遍性已被打破;一种全新的意义秩序进入了他们的视野。(Whorf1940:212)90年代以来国内对比研究的特色更强烈的学科自觉意识。更明确的学科定位。更强调学科的哲学基础。更强调理论目标的追求。对比研究分三个层次的思想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语言表层结构,第二个层次是语言表达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语言哲学。我这里说的宏观研究,就是这第二、三两个层次的研究。表达法表现一个民族认知世界的方法和规则。要考究这种语言的表达法是怎样形成的,那就要寻求其心理、文化和哲学上的根据。(刘重德1998b:2-3)2006年的新发展--潘文国、谭慧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在国际范围内系统总结了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历史。在“一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汉外对比史”的认识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二十世纪的汉语研究、特别是语法研究史。对对比语言学学科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集中进行了讨论,如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语言观、学科性质、学科的目标和范围、学科的定义等。对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方法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THANKYOU!
本文标题: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