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答案[1]
1心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呢。2.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应客观事物的特征、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4.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实验者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项变量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6.心理现象又可以称为心理活动,简称心理。7.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8.心理学史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的科学。9.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二、选择1.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罗杰斯。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5.由实验者安排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自变量。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测验法。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冯特。8.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三、判断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方面。√2.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各自独立,毫无联系。×3.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反过来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4.既没有不带个性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的个性。√5.人的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因而无法进行研究。×四、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3.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4.调查法:同是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可用调查法。五、简答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现象研究的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人所共同具有的,但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各个人身上却存在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又会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2.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只有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有一定的情感,随着认识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它可以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可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对认识过程起阻作用。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活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2活动。意志使人的认识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第一,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提高人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情感,不畏困难,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意志薄弱,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3.个性心理包括哪些结构成分?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2)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3)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1)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观察的。有目共睹,有耳共听;可以得到共证的。(2)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测量的。即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2.发展性原则: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3.系统性原则: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4.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选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尤其不要对儿童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六、论述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与唯心主义作斗争(2)对邻近学科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2.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根据心理活动规律,影响人的心理(2)能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3)让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一、填空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元,它由核心颗粒和连接线DNA两部分组成。2.神经元主要有接受信息功能和传递信息功能。3.两个神经细胞相互接触的部位称突触。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5.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6.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8.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和延髓组成。二、选择1.下列属于第二信号刺激物的是:数字。2.心理学界认为,动物心理的真正出现是在腔肠动物阶段。3.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三、判断1.“鹦鹉学舌”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2.人脑的形成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3.操作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提出来的。×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5.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系统。×四、名词解释1.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2.反馈: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上级部位,叫反馈。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3.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五、简答1.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的类型,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由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人类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这是是人类所特有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六、论述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人的心理并不是大脑先天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动产生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就是在接触这些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活动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七、狼孩的实例说明了什么?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并不是大脑先天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动产生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印度“狼孩”卡玛拉虽是人的后代,具备产生人的心理的物质前提—一大脑,因为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脑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所以没有产生人的正常心理。第三章感觉和知觉一、填空1.知觉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4种特性。2.直观教学形式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等。?3.“戴着眼镜找眼镜”是因为感觉适应造成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总是把门知觉为长方形是知觉恒常性的表现。4.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的4种偏差是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5.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6.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二、选择1.人在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2.“一目了然”是由于知觉的整体性。3.视觉的适应有明适应、暗适应。4.“胖人宜穿竖条衣服”是利用错觉的原理。5.“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晕轮效应。三、判断1.各种感觉加在一起就是知觉。×2.感觉适应是感受性的降低。×3.“甜言蜜语”是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中的联觉。√4.“一日三秋”、“度日如年”是时间错觉。√5.“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是思维的知觉。√6.“我看见一朵红牡丹花”是感觉。√7.在知觉活动中,对象和背景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四、名词解释1.知觉: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组织、选择并解释感觉的过程。2.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认识过程的最初阶段。3.适应:感受性变化的普遍规律。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错觉:也叫错误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正确地、歪曲地知觉。5.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特征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它方面或总体特征去的现象。五、简答如何校正社会知觉偏差,正确对待学生?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过程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师爱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一)正确对待第一印象(二)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三)消除刻板印象教师不应依据刻板印象轻易地把学生归入某一个先进或落后的群体,特别是不能把顽皮的学生归入难以
本文标题:《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答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3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