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设计者:余峰学习目标:1.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疏通文意,明白文言文的意思。2.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重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学习过程:板块一默写词语,初识太阳板块目标:结合课文内容,默写词语,准确把握太阳在形状和温度上的特点。1.检查预习,听写词语,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第一组:车盖盘盂第二组:沧沧凉凉探汤①学生比划“车盖”和“盘盂”的样子。(“车盖”大,“盘盂”小。)②选一个形容秋天,选一个形容夏天,怎么选?(“沧沧凉凉”形容秋天,因为秋天凉快;“探汤”形容夏天,因为夏天炎热。)“探汤”表示天气炎热,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借助文下注释)2.划横线连接词语,学生猜测老师的用意。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师范读课文,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车盖——盘盂①“车盖”和“盘盂”都是用来形容太阳的形状,都是圆的,只不过“车盖”大,“盘盂”小。②把太阳比作“车盖”和“盘盂”。(如车盖,如盘盂)③都是一小儿说的,都是一小儿对太阳观察以后的发现。生齐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沧沧凉凉———探汤①“沧沧凉凉”和“探汤”都是用来形容太阳的温度,并且意思是相反的。②都是另一小儿说的,都是一小儿对太阳观察以后的发现。生齐读: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生齐读。板块二走近两小儿,感受“辩斗”板块目标:明白两小儿的观点及其依据,清楚两小儿辩斗的经过。师启发: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个现象,你们看到过吗?(看到过)看来一小儿说的是事实。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个现象,你们感受到过吗?(感受到过)看来另一小儿说的也是事实。师板书,加上大括号。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自由读课文,猜测老师的用意。预设:左边一组是日初出(早晨)时的现象(板书:日初出),右边一组是日中时(中午)的现象(板书:日中时)。师提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另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怎样就不一样呢?预设:一儿是从太阳的形状来说,另一儿是从太阳的温度来说,所以两小儿看太阳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现象也不同。指名读两小儿说的话。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形状的角度)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温度的角度)师总结:角度不同,现象就不一样,两小儿就是这么看太阳的。生齐读两小儿说的话。咦?两小儿说的都是事实。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是事实。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也是事实。两小儿看太阳的角度不同,最终得出的观点相同吗?(不同)如果余老师把这四个词擦掉,请你把一儿的观点写在这,另一儿的观点写在这。你说这两个地方,应该写上哪两个字好呢?近——远远——近老师阐述两小儿的观点。一小儿认为日初出时太阳离我们近,日中时太阳离我们远。另一小儿认为日初出时太阳离我们远,日中时太阳离我们近。师提问:日初出远还是日初出近呢?日中时远还是日中时近呢?怎么办?书上有个词,两小儿要——辩斗(生答)。(师板书:辩斗)“辩斗”的意思:辩论、争论、争辩。找到两小儿辩斗的话,自由读,反复读。指名上台表演,情景再现“两小儿辩日”。让我们看看他俩是怎么辩斗的,能否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两小儿的辩斗?师生合作表演“辩斗”。正当两小儿激烈辩斗的时候,谁来了?(孔子)喜欢这两小儿吗?(生自由发言)预设:两小儿说得都有道理;都很有趣;都很善于观察。指导学生再读两小儿辩斗的话。(齐读,分组读)你赞成谁的观点?(生自由答,师总结)总结: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其实两小儿的辩斗,在我们看来很简单,他们都是不对的。但是,在2000多年以前,在那个时候,两小儿能够这样去观察太阳,并且独立思考,敢于跟别人抛出不同的观点,而且敢于质疑,敢于辩斗,这是很让人佩服的。然而,就是两小儿辩斗这么一个简单的科学常识,孔子又赞成谁的呢?反对谁的呢?(孔子也拿不准主意,没法判断——“孔子不能决也。”)孔子是谁?(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问家)一个大学问家,连这么个问题,竟然还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要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生读)板块三猜想孔子的回答,感悟蕴藏的道理板块目标:明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听了两小儿的话,老夫子又会怎么说呢?想一想,老夫子可能会说什么,把它写下来。(可以用现代的话来说,也可以试着模仿文言文的口气来说)师生分别扮演孔子和两小儿,模拟他们之间的对话。师总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知乎,少知乎,其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拥有像孔子那样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智慧,“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智慧,明白了吗?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本文标题:部编版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4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