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山西生态产业发展战略21.生态产业的内涵及其意义•1.1生态产业•定义: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集团)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次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3•生态产业实质:是生态工程在各产业中的应用,从而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三产业等生态产业体系。•(大自然生态系统是设计最节俭、严密、精确和牢固的,并且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生物种内间:互助、斗争;种间:捕食、竞争、共生)4•生态工程•是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双双受益,着眼于生态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促进人与自然谐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从追求一维的经济增长或自然保护,走向富裕(经济与生态资产的增长与积累)、健康(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文明(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繁荣。5•可持续发展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者是GroHarlemBrundtland,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6•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生态产业建设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7•1.2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及现代科技方法组建起来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西方生态农业,主张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低投入,不用化肥农药,减少机械使用,不再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和经济收入,排斥现代科技的应用。极力强调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8•中国生态农业从农业的持续与协调出发,充分吸收现代石油农业强调农产品数量、效益、规模,以及注重应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特点,同时吸收西方生态农业在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减少污染,降低化学能使用等方面的优点。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9•(1)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中国的生态农业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把提高生产力及效益作为基本目标。而西方生态农业更加注重生态的可持续性,对农业的产出与商品率并不关注。•(2)现代科学与中国农业的传统经验相结合。中国的生态农业并不否定现代高新技术,并将废弃物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等与中国传统农业重视有机肥投入和其他适用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而西方生态农业限制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特别强调生态学基础。10•(3)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而西方生态农业则更注重自然调控,反对人为干预。•(4)综合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生态农业是一个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涵盖了农、林、牧、渔、加工、贸易等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又因中国地域辽阔,因此,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强调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11•1.3生态工业•中世纪以来,人本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与利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煤、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等为驱动力,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也标志着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由农业社会主要利用地表资源发展到工业社会主要利用地下资源(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以大书特书,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所形成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主宰”的观念、征服自然的人类行为,也带来了诸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12•传统工业中,社会生产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中,被利用的仅3%~4%,而其余96%则以有毒物质和废物的形式被重新抛回自然界。工业国家每人每年要消耗大约30t物质,其中仅有1%~1.5%变为消费品,而剩下的则成为对整个自然界极其有害的废物。即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因此,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要求从传统工业范式向新的工业范式过度,确立“生态工业”范式。13•生态工业是指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4(1)工业生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工业生产经营由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2)生态工业在工艺设计上十分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废热废气能源化,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工业体系。15(3)生态工业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工业的环境对策,并将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转到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的轨道上来,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规划、组织、管理工业区的生产和生活。(4)生态工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模式。161.4生态第三产业生态第三产业,就是要推行适度消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变生存消费观(物质、精神消费)为发展消费观(物质、精神、生态消费),建立生态住宅。所谓生态住宅,就是符合生态要求,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住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原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2)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3)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4)宅址选择远离污染。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172.生态产业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2.1客观因素任何人类环境都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之上的。环境:所谓环境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作为这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我们常规所说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类。人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具有物质的、能量的、自然现象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18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必须指出的是,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时带根本性的。人类要改变环境,都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其大前提,谁要是超越它,势必一事无成。19环境功能特性: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的动态系统的开放系统。系统的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和交换――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的时空时度内,系统是平衡的――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20环境平衡就是保持系统的有序性。保持开放系统的有序性的能力,称为稳定性。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越复杂,它的稳定性越大,越容易保持平衡;反之,系统越简单,稳定性越小,越不容易保持平衡。因为任何一个系统,除组成成分的特征外,各成分之间还具有相互作用的机制。这种相互作用越复杂,彼此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弱。这种调节的相互作用,称之为反馈作用。正是这种反馈作用,使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系统本身的稳定和平衡。21环境够成为一个系统,是由于在各子系统和各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构成一定的网络结构。正是这种网络结构,使环境具有整体功能,形成集体效应,起着协同作用。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和各组成成分功能之和。22由于人类环境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便显出其对人类活动的干扰与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特性: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能对其它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其保护,从整体上看是没有地区界限、省界和国界的。23有限性:地球的独一无二,空间有限;人类环境的稳定性有限;资源有限;容纳污染物的能力有限,或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有限.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的能力。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任何污染物对特定的环境及其功能要求,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容量。纳污能力:环境容纳污染物的量为其纳污能力。24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从而环境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称为环境自净。人类发展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越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25不可逆性:环境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存在两个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利用物质循环定律,可以实现局部的恢复,但不能彻底回到原来的状态。26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仅影像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27•灾害放大性:某方面不引起人瞩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及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28•2.2人为因素•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反思,原始农业意义的重新发现•规模化农业的效率,种子革命及其价值评估•工业革命以来的环境忧虑,人类生存环境劣质化,黯淡的未来《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世界环境大会293山西生态产业的觉醒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大量开采、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超越了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已经难以为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迫切需要和愿望。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产业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排空)煤层气、焦炉煤气、炉渣、中煤河煤泥、化工废渣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这些“另类资源”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客观的发展空间,也昭示着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303.1单一煤炭经济的脆弱性及面临挑战山西省是全国典型的能源大省、资源大省和污染大省,特别是煤炭资源的长期高强度开采,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严峻挑战。按照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评价,山西省区域发展水平排名11位,但区域可持续发展总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支持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支持系统、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区域环境水平等均在全国排名后10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31•煤:是古代植物经煤化作用形成的固体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煤炭资源特性的认识逐步深化:煤是由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及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不仅可以作为燃料,而且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及其某些稀有矿产的来源,享有“工业的粮食”和乌金的美誉。从油气勘探的角度,煤也被认为是烃类的源岩和储集层。323.1.1节能减排压力山西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
本文标题:山西生态产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