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1《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知识体系:(1)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本质-功能-历史。它主要包括教育技术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和作用以及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2)有形的物化技术——媒体-资源-环境。它主要包括教学媒体种类和功能、教学资源的类型与功能以及媒体、资源和学习环境的设计。(3)基于教与学理论的技术——教学策略与学习技术。它主要包括基于几种典型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技术。(4)基于系统方法的技术——教学系统设计。它主要包括教学体统设计的基本模式和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是一门教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中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20世纪初,幻灯传入中国,这是中国电化教育开始的标志。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电化教育初步发展阶段,但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致使电化教育未能快速地发展起来。“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的电化教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建立健全了电教机构,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电教网络;形成了一支专职、兼职电教队伍;配备了相应的电教设备和器材;编制了相当数量的电教材料;开展电教理论研究和电教实验。21世纪至今,学科名称从“电化教育”变为“教育技术”,确定了教育技术的学科体系,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技术进入系统发展阶段。技术在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技术提高了人类与自然的交互能力,同时也使自身获得了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和全面发展。技术使得人类从复杂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的学习和研究等智力活动,进而获得全面发展。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二是技术可以引发社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变革;三是技术可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教学媒体含义:教学媒体是承载并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其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学媒体的种类:按表达手段对媒体的分类——口语媒体、文字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按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对媒体的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作用媒体;国际电信联盟对媒体的分类——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学习资源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人员、资料、设备、活动和场所,可以把学习资源划分为设计的学习资源和利用的学习资源。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含义及种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即将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成为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可以存储、加工、传递及呈现的多媒体信息。数字化学习资源按照与学习内容的相关程度可以划分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支持工具与平台、Internet学习资源。基于资源的教与学设计的一般流程(SUCCEED模式):1、选择和确定主题和信息需求;2、发现潜在的学习资源;3、收集检查和选择合适的资源;4、从选定的资源中找出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5、对信息进行评价、解释、分析和综合;6、以恰当的形式来呈现信息;7、确定整个过程的效果。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过程:1、确定题目;2、确定应用此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要达到的目标;3、制作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需要的素材;4、规划版面。专题设计网站的设计过程:1、确定专题;2、选定网站内容;3、选择与设计信息资源;4、专题学习网站功能设计;5、专题学习网站基本结构。学习环境概念:学习环境是影响人类学习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学习环境的基本功能:1、学习环境是学习发生的条件;2、学习环境是课程实施的条件;3、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事件。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概念: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的、能够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系统。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类型:1、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校园网络环境;2、以传统班级授课为主的多媒体教室环境;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室环境;4、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环境;5、以信息利用为主的电子图书馆;6、以交流与合作为主的虚拟学习社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作用:1、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2、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3、能够扩展学习的时空。理想的学习环境的基本标准:1、物理环境的标准——能够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能够满足安全需要;2、社会环境的标准——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地学习氛围、归属感;3、规范环境的标准——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符合学与教过程的规律、体现民主与自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2、学习的“尝试错误”的过程;3、学习是学生观察与模仿的过程;4、学习是操作强化的过程。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技术:1、行为塑造教学技术;2、程序教学技术;3、有效强化教学技术;4、适当练习教学技术;5、观察学习教学技术。行为主义操作强化理论的基本观念:行为主义操作强化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不断反馈与强化等途径促进学习效果,认为学习过程是“操作+强化”的过程,即在所期望的行为发生时给予强化。运用强化教学技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应用强化程序原则2、合理应用积极3强化与消极强化原则3、灵活性原则;斯金纳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即时强化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5、最低错误率原则。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2、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过程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对外界信息接收、加工、存储、提取的过程。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根据加涅对学习内部过程及其所受的外部事件的影响的表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教学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1、利用刺激的变化引起学习者注意;2、突出刺激的特征促进选择性知觉;3、选择恰当的编码方式促进语义编码;4、提供线索帮助提取;5、告知行为类型和目标形成反应及预期;6、运用激活和选择策略完成控制过程。先行组织者及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不巩固,教师有意识地为学习者设计并提供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抽象性与包摄性较强的引导材料,这种引导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的内容起到吸收、固定作用。这个引导性材料成为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技术称为先行组织者技术。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应用过程:第一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阐明本课的内容,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使学习者注意到相关知识和经验。第二阶段: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明确知识的结构,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保持注意,呈现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第三阶段: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提示新、旧概念(或新、就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个体对信息进行积极建构的结果;知识是个体与情境互动的产物;知识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学习是情景性认知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是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是创设能提供认知工具、蕴含丰富资源、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中去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的过程;教学是建立有助于交流、协商的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学生观、教师观、师生角色。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主要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4支架式教学包括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进行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一种工程技术。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演变:1、媒体观;2、朴素的系统观;3、狭义的系统观;4、标准的系统观;5、教学系统设计观。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辨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学生(学习者)特征的方法:1、查阅学生一般特征方面的材料;2、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特征(特殊特征和一般特征);3、通过安置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内容的领域:1、认知领域;2、动作技能;3、态度和情感。学习内容分析方法:1、比较法;2、归类法;3、分解法;4、建构法。比较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通过比较可以揭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概念;2、用学生熟悉的内容与学习的新内容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新内容;3、通过比较,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4、从学生的角度看,比较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归类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通过归类揭示事物的共同特征,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2、通过归类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记忆;3、归类是发现和总结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目标技术的作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目标控制和管理的教学技术。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它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东西,也是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成果;2、教学目标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动机的因素;3、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起规范作用;4、教学目标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一个教学目标包括ABCD四个基本要素:即对象、行为、条件、标准。A(audience)表示明确教学对象;B(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即行为;C(condition)表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及条件;D(degree)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2、研究性学习模式;3、研究性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过程:1、教师提出学习任务;2、形成合作学习小组;3、小组内成员分工;小组内成员协商讨论;5、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1、进入问题情景阶段;2、实践体验阶段;3、表达和交流阶段。探究性学习基本结构与程序: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5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1、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2、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3、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4、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5、要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教学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1、按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分类——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按教学评价的标准分类——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3、按评价的对象分类——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1、测验;2、调查;3、观察。面向学习资源评价的基本标准:1、教育性。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2、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3、技术性。看其传
本文标题: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5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