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1.《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一、《金融的逻辑》简介作者简介: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曾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是目前华人领域公认的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之一。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的很清楚的经济学家。2008年,陈志武中文出版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成为当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财经读物之一。本书编写背景:此书是一本论文集,发表的时间从2003年到2009年不等,大部分都是作者2006-2008三年发表在各报刊杂志上的,各章节在结构上相对独立,因此,据作者所说,即使挑着章节读,基本不影响其可读性。二、内容理解与心得体会(含有一些文中观点、句子的摘要)《金融的逻辑》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的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时刻关注社会转型问题,并藉此审视中国社会的传统与未来。序言金融是什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的,等等。而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的问题,货币的出现对贸易、对商业化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创新。价值由未来的收益而定,而不是过去的成本决定。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在任何时期,金融交易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通过人格化的隐性的方式进行或是通过市场的显性的方式进行,在这其中,交易的基础是信用。彼此信任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不同时期信用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是以人格化的血缘关系为信用基础,而在法制健全的现代社会则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为形式。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而强大的主要推动力。第一部分资本化的逻辑1.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二十几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了中国的社会产业结构,使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市场化的改革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而美国之所以“更有钱”,正式因为美国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这是美国经济和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2.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随着文化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依赖金融市场,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家族家庭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也促使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金融产品也没有完全发展到位,所以中国人会对未来感到不安。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户主互惠式隐形金融交易被钱化后,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这不仅时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3.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掠夺对西方崛起的贡献有多大?以往大家都会有个普遍的认识,就是西方是靠掠夺金银财富而崛起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十六世纪从美洲大量掠夺回金银的西班牙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却逐渐衰落,而当时比较孱弱的英国却在十七、十八世纪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人没有像西班牙人那样掠夺美洲金银,英国反倒持久繁荣,社会稳定。作者根据对西班牙和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国家持久繁荣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4.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美国金融是因科技创新而兴起的。最初是交通运输技术。接下来就是贝尔的电话发明,以及之后的电力技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J.P.摩根进入华尔街,把美国证券公司的销售能力和投行理念提高到新的层次,他的最大贡献是把证券公司的业务从简单的证券经纪上升到包括行业、企业整合的策划与融资全套服务,他创新了现代投资银行的理念。之后,在过去的150年里,美国股市几乎是一部连续不断的股市狂潮史,这背后都是一个个创造财富的故事,同时也一波一波地把美国股市推向成熟。使它的定价和融资能力达到多方位的深化。第二部分金融的逻辑纵观历史,朝代更替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落寞。而现代金融技术使得现代国家难以重复过去的改朝换代规律,当让,这不是说明金融技术把革命问题根除了,而是,金融技术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是有积极作用的。本书通过对中国朝代替换原因的追溯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向我们解释了金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得出:一个国家是否能长久靠赤字家国债发展,跟其制度架构分不开。中国一方面应该减税,至少应该控制税负的增长,藏富于民,同时进一步让政府推出经济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民间创业与投资的回报;另一方面可继续依靠国债促进发展。但是,这两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政治体制必须先行,否则财政赤字和国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靠赤字发展就没有希望。通过对美国在金融推动下发生的社会发展的分析,作者提出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的观点,并且鼓励开放民间金融。紧接着分析了金融危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如何减少其发生概率,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三部分金融危机的逻辑美国借贷的消费模式的起点是缝纫机创新的经营模式。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缝纫机是第一个走进美国家庭的工业革命产品,但是当时每个家庭的年收入才500美元左右,而一台缝纫机却要65到150美元,起初只有少数富裕的家庭才能买得起缝纫机这样的奢侈品。为了让缝纫机的销量增加,1855年,当时最大的缝纫机公司I.M.Singer就改变了营销模式,让美国家庭先用上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这种想法看似简单,执行之后,使该公司1876年销售了26万台缝纫机,是其他所有缝纫机公司的总和。这就是借贷消费模式的开始。到1920年末,借贷消费、“先买后付”已经普及到美国各种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场。而借贷消费这种消费意识,从一开始的被社会道德舆论抵制到当时逐渐被美国社会接受认可,以至于现在融入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和每个人的心中。实际上借贷的消费模式也是一种合理分配消费能力的方式。在一般人20岁左右的时候是其收入最少而开支最大的时期,而在其退休之时则是其收入最大而开支最小的时期,如果能把未来的用不完的收入用在缺钱的今天,则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当今,这种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模式是当今中国需要借鉴和引用的,在之前中国经济都是投资驱动型的模式,所以中国只能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市场,只能依靠外部的需求来发展经济,而实际上,靠内部需求的经济模式才是当今金融经济模式的主流方向。中国应该也正在不断朝着这方面发展。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中国式的监管,并不能够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代价,实际上这个代价再用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国际分工中,我们只能做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跟金融发展落后、金融创新没办法放开手脚的关系很大。金融市场没办法发展,国内消费的增长就会很难,带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代价就是必须靠出口来拉动增长。因此,我们不应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是对的,即使会付出代价,金融创新也是我们必走的路。第四部分股市的逻辑正如作者所说“到目前中国股市还是一个基本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市场,这不仅迫使证券监管部门和司法、执法权力机构继续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使它们无法作为独立的裁判和执法者出现在证券市场上,国家作为大股东有太多的相关利益;而从根本上使中国股市无法在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方面起到实质作用。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是形成势力群体从而促使法律发生深刻变革的最有益的推动力,而消费品市场则不然。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有别于西方的显著特点就是:司法系统并非独立于行政系统。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司法权和行政权实际上还是被政府所掌控的,并没有相互独立。中国法律传统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强调行政处罚与刑事裁决,缺少民事责任以及程序法方面的规范。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法律是统治者用来加强其统治权力、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经济发展越来越要求司法独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要求和推动了中国法治的创建和变革,尤其是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也成为“成文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阻碍证券民事诉讼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一般来说股份分为三类: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而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公开上市交易。而无论何种股票,股票持有者都有现金流权和投票权。现在一个典型的股份公司的股份分布基本上是三种股各占1/3.国家就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约2/3的股份。所以,若民事诉讼判决向中小投资者赔偿损失则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使法院陷入两难境地。另一个阻碍证券民事诉讼的原因是意识形态问题。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所得的收入才是正当的。而在2002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党员持有股票而获得的收益甚至是不合法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合法收入观与股东权益保护理念是相悖的,这也是中国证券和公司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的部分原因所在。除了法律原因,还有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每年固定的上市配额的审批权力的限制使得审批上市的权力价值非常高,从而给受贿等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其实,从一开始,中国证券市场就不是为股东股民而设立的,而是为了国有企业融资而产生的。这也为后来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出了难题。所以中国为了发展健康稳定的证券股票市场,必须要积极推动对应的法律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第五部分文化的金融学逻辑这是我认为本书最具新意的地方也是最引发我思考的地方,这一部分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了我国的三纲五常、儒家文化以及孝道等传统文化,给我很大的震撼,也让我有了对中国文化不一样的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使我们对孝道的膜拜无以复加。“养儿防老”的观念由来已久,但书中的观点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养儿防老”背后的经济意义——人养儿子对自己未来的投资,人老了,不能劳动获取收入的时候,就需要靠这前期的投资——儿子,来解决老后无法劳动赚钱的生活。投资的风险(儿子不养老子)如果发生的话,终生的投资就打了水漂,所以历代统治者以及儒家学说都一再灌输孝道,来保证老子的投资,这样一辈繁衍下一辈。当然,我们不能说不应该对父母尽孝,而是应该看到,古代的孝道加载了太多的经济含义,由于人老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所以只能投资自己的儿子,靠血缘关系,来保障一辈子的生活。而家族也不仅仅是亲情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合体。一个大家庭里的某个兄弟一时有难,需要大量的钱,则家族的每一份子都要出一份力。当然,以后如果你自己一时有难处,其他成员也有这种“隐形义务”来帮助你渡过难关。这种看似和谐的组织的危险之处在于:大家这种隐形相互帮助的契约只有血缘的约束力。西欧和中国古代不同的是,较早地认识到了经济交易并不是“非血缘不可”,较早地把经济交易从经济功能从家族内剥离出来,这间接给西方发展后来证券金融所需要的契约机制提供了机会。从美国等国家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出,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仅就我们关心的自己生活的问题来看,金融证券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让我们可以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在钱可以带给我们最大效用的时候,可以有钱花,而不是一会儿饿得要死,一会钱多的无处花。金融证券正是通过调整我们的一辈子的消费水平来提高我们整体的幸福感,提高社会福利。对于老百姓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国家是否能够通过金融证券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进而反过来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金融在中国以及美国等国家社会发展,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并揭示
本文标题:1.《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6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