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课件】(99张)
通史篇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通史体系建构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政治上,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外交上,废除旧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之上,同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积极出席国际会议,参与讨论和解决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重返联合国,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破冰。科技文艺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科技建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需要。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考点多维探究真题典例1.(2018·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资源勘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2.(2018·全国卷Ⅱ)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都是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故选B项。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故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排除D项。3.(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B项。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法制建设上,也必须与之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4.(2017·全国卷Ⅲ)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题中作品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了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情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描绘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风格,故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该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5.(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解析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6.(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题短板审题能力欠缺,不能抓住关键信息和材料主旨。例如本题中的时间是“‘一五’计划期间”,现象是“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就是说基本建设投资是固定的,住宅建设投资比重减少,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增加不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换句话说,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本题的设问是“表明我国”,根据以上分析和对选项的甄别可知,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的。如果这些信息没有抓住,就会错选B项,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非“平衡”;如果没有理解材料信息,就会选择C项;D项与材料无关,如果选择D项,说明基础知识不扎实,因为工业化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解法指导1审题中抓住关键信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空间我国、主语“一五”计划、主题住宅建设和其他非生产性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问题表明。2对应所学知识,与材料建立起联系。3甄别选项,与材料和所学相吻合。7.(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而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排除B项;“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排除C项;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排除D项。8.(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在教育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此时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到1952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俄语热”不能体现文化教育改革问题,C项错误。9.(2014·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10.(2014·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当时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生产短缺的产物。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样农民的经济生活就被纳入了国家计划体制,故选C项。1952年底,我国农村经济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故A项与史实不符;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属于经济政策,与农村政权建设无关,排除B项;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并不能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排除D项。回归基础一、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1.新中国成立(1)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2)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3)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向着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迈进。2.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之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②正式建立: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五四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前提: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②目的: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③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④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⑤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1)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毛泽东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等一系列冤假错案。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敌视政策。2.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1)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3)参加日内瓦会议
本文标题: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课件】(99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6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