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工业用地与城市产业发展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产业发展【摘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在推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些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特定产业集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主要存在形式,在我过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特殊区域。文章从城市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出发,分析了城市产业发展的过程特点、城市产业发展对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布局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工业用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论证了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工业用地布局的关系,提出了产业发展的趋势、如何与工业用地布局规划相结合的理念。并对二者如何相互促进更好发展提出了对策。【关键词】工业用地布局城市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规划对策工业用地布局:“工业用地布局”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括“工业用地”和“布局”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解释工业用地布局概念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工业用地”和布局“进行概念界定。工业用地:按照城市中不同地块所承载的城市活动,城市用地的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居住、商务商业、工业以及城市设施用地四大类。本文中的“工业用地“指承载工业生产和工业产品储存等活动的城市用地,如各种规模的轻、重工业在内的制造业、批发业和转运、仓储用地等。布局:“布局”是指对相关内容的安排和布置,包括空间布置和时间安排两个层面的含义。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体积的“布局”主要指前者,即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针对不同研究内容,“空间布局”的概念又可分为空间功能关系组织空间结构设计、空间形体要素布置等;本文中论及的“布局”概念主要指空间功能关系组织和空间结构设计。此外,根据空间布局中的具体布置要素;空间布局又可分为产业空间布局、绿地空间布局、服务空间布局、居住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本文论及的内容主要是产业空间布局以及相应的服务空间和基础设施布局。目前学术界对“工业用地布局”这一概念界定较为模糊;为了方便在写作过程中明确对象,笔者在综合以上对“工业用地”和“布局”的概念界定,在参阅中队工业规划方面的理论著作后,将“工业用地布局”定义为“独立工况企业用地、工业园区用地以及城市工业用地在产业、服务和基础设施空间上的功能组织和结构关系。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集中了大量的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支撑机构,在此特定空间范围内共享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诸多产业要素,从而使产业和企业间产生共生效应,形成强劲、持续竞争力,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的现象。在产业集群中,除了企业外、还存在大量的组织和机构,如协会、商会、各类中心、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一个特定的产业园区往往就是一个产业集群区域。产业园区一般是按照产业集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通过集中配置基础设施并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或引导工业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向该地域聚集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园区通常具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具有不同的行政归属,并以不同等级的城镇为依托,以满足各种相关需求。产业集群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创业园区等众多种类的园区无不是产业区位理论或产业集群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产业园区是运用政府的力量造成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cluster)的一种实践体现,而产业集群是产业远去的一种本质特征。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产业集聚的速度和强度、数量和质量,而产业园区常常成为产业集聚的“蓄水池”,并由于它自身强大的制度优势形成渗透力较强的溢出效应,从此来建立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实现区域竞争优势的生产和持续提高。作为“承载工业生产和工业产品储存等活动的城市用地”的工业用地,目前主要以产业园区的形式来体现,产业的门类相对工业区更加齐全,相对结构也更加合理,配套也更加完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工业用地布局密不可分的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一、世界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从1951年在美国西海岸加州斯坦福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开始,世界上已有各种名称和类型的产业园区1000多个。这些产业园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世界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表1):产业园区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时间(年)发展状况第一阶段1951-1980缓慢发展第二阶段1981-1990快速发展第三阶段1991-至今扩散发展1980年全球大约有50个高科技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欧美13个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顺应全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崛起的时代潮流,高科技工业园区在全球迅速发展。1981-1990年10年间其总数达到641个,分布地域也逐步扩大到了34个国家和地区。进入90年代,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渐认识道现代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纷纷制定加速发展现代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工业园区的建设,呈现出日益加强的态势,数量和规模正不断扩大,建设的标准与质量逐渐提高。二、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1、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中国产业园区真正实践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为适应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和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迫切要求,我国开始了兴办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的探索与实践,从此揭开了中国产业园区的建设序幕。结合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大体上可以将中国的产业园区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发展阶段,即1985年3月至1991年底,这一阶段其实是在经历了1979年到1985年之间经济特区的国度之后的真正实践的起步。1985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办“深圳科技工业园”,标志着我国大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诞生,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园区。在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之初,建设具有特区性质的开发区被视为是为当时特定的发展目标服务的,是探索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目的是为了扩大就业和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我们及时抓住了扩过公司的生产向全球转移的机遇,建立了工业园区,发挥了低成本的优势,参与到新国际劳动分工中去。第二阶段———数量膨胀阶段,即1991年底至1997年底,这一阶段在园区数量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扩大。该阶段起始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终止于亚洲金融危机。在1991年和1992年,国家相继批准了50多个科技园区,并在此基础上准备了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一大批工业园区,使得我国园区经济大规模发展。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一批有名的产业园区,如江苏的苏州工业园区等。但同时全国各地市、各县区甚至于乡镇、农村都兴起了“开发区热”形成了新一轮的征地圈地高潮。第三阶段———平稳调整阶段,即1998年初到2002年底,起始于党的十五大,终止于党的十六大。这期间有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收缩银根造成大量匆匆上马的园区由于资金不到位而闲置或搁置。经济复苏后,有的园区得以重新启动,但发展势头不猛,但绝大部分已建成的园区在此期间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四阶段———清理整顿和“重新洗牌”阶段,即2003年初至今,起始于国务院对全国各类开发区的清理整顿,据统计,在全国5000多个开发区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占4.64%;经省级政府部门批准的有1019家,占20.38%。园区建设达到了混乱的地步,园区“圈地”成风,围绕园区引发的社会问题颇多,针对这一现状,在这一阶段关停了很多不合格的园区,减少园区不良竞争的数量;重新调整园区,以整顿为动力对园区进一步规范,提高吸引项目的环境条件和设施水平,为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模式考察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概而言之有三种路径:○1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2以市场为主导的内生型发展模式;○3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互动的即内生型与外生型相混合的发展模式。从国内运作较为成功的产业园区看,其发生发展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而各种模式也无所谓优劣之分。哪个产业园区选择哪种模式最终都是根据所在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与园区本身的内外部系统环境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3、我国产业园区的主要类型目前,我国的产业园区主要由以下几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在开放城市划定一块较小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将诶够,成为所在城市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工业园:类似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但它的设立更灵活,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数量非常庞大,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出口加工区:将加工贸易分散型转变为相对集中型管理,给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经营环境,孤立扩大外贸出口而设立。此外,全国各地还有相当数量的依托现代生态技术、环境技术和新型食品加工技术进行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区。不同的产业园区有着不同的功能及产业定位,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所有园区中,目前成长效果最显著的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数量最庞大的是工业园,全国各地到处遍布,其他几类园区数量较少,起步较晚,但由于享有特殊优惠政策,具有特殊功能定位,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三、现代产业园存在的问题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的机会不平等。各类产业园区行政级别不同,造成审批权限和所能享受的政策条件差异巨大。在不恰当的政绩观和地方利益驱动下,造成了园区的恶性竞争,形成了巨大的浪费,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进一步助长了产业园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土地经营。这是我国产业园区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近几年国家级工业园区已达上百个,同时还有数不清的省级以下产业园区。由于全国各类产业园区快速推进,农村耕地被占现象非常严重,城市外延无序扩大导致农村经济被挤压和遭破坏,甚至威胁着今后的粮食供应能力。不计环境成本。产业园区是各级地方政府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片面的市场机制结合着片面的政绩意识,在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下,驱动各类产业园区在建设中不计资源环境成本,而追求短期利益的污染转移式招商引资行为,更是极大的冲击着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统一协调。实际上,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基本上没有从内涵中解决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还是传统的末端治理的环保理念。园区企业间没有形成共生体系。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尽管也有较高水准且共同的用水、电、热及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但是同一个园区内的企业间的关系如同现代高楼公寓里的邻居,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中创新,企业呈孤立状态,取法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企业间缺乏诚信,交易成本高,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因此,很难建立起园区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因而难以形成促进废料再生利用的现实途径。四、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工业用地布局是紧密相关的实际上,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园区的设立和开发建设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际联系的影响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
本文标题:工业用地与城市产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