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技巧
龙源期刊网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技巧作者:张丹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9期【摘要】2009年上映的美国纪录片《海豚湾》运用了大量叙事技巧,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浓厚宣教色彩的纪录片。本文分析了《海豚湾》的主题、叙事结构及叙事策略。【关键词】纪录片《海豚湾》叙事分析一、主题分析纪录片《海豚湾》讲述了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振奋人心的故事:在日本太地町镇的海豚湾发生着这样的惨况——每年在这里有23000头海豚被日本渔民捕杀,日本当局对这一惨况进行隐瞒,导游路易·西霍尤斯①及他的朋友们为此做出大量工作,披露事实并号召人类停止残杀海豚,最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一些官员的职务被罢免,迫于舆论压力,2009年太地町政府同意只保留50条表演用海豚,其余数千条海豚得以生还。正如《海豚湾》宣传海报上的口号“持公义,凭勇智,举世支持”所言,影片站在了主持公道、正义的立场上,对捕杀海豚这一残酷事实进行强烈抨击。这正是影片的主题所在。片名“海豚湾”是影片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海豚湾”以海豚命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应当是一个生活着海豚的美好海湾。然而本片则讲述了日本太地町镇大量海豚被渔民捕杀的惨况。这正像影片开始时画面呈现出太地町镇的面貌——那里到处是与海豚有关的物件,如海豚雕像、海豚壁画、海豚状轮船、印有海豚花纹的地板等,同时画内音说:“如果你开始并不知情,你会以为这个小镇是个热爱海豚和鲸鱼的地方。”当然,事实并非如此。这种鲜明的对比一开始就使受众感到强烈的震撼,更容易使受众进入影片情境中去,也更容易引发观众对海豚的深切同情、对捕杀海豚的人类的憎恨及对自身的反思。毋庸置疑,与传统纪录片的直接宣教性相比,《海豚湾》的宣教性更为隐蔽,它以形象鲜活的画面令观众情绪高涨,从而获得受众的认同。这种手法是否与纪录片的精神相悖尚有争论,但它的确在展现给受众客观事实的过程中有所取巧。作品在纪录海豚湾的惨况时,还插入了导演及他的朋友们为揭露这一惨况而做出的种种努力:里克?欧拜瑞曾遭遇日本警察的询问,也曾遭到逮捕;导演寻求朋友们的帮助,秘密将器材运送到日本,并安放在海豚湾附近;导演闯入会场揭露日本出席IWC代表森下助二的谎言;里克胸前挂着放映海豚湾视频的屏幕站在日本街头意在让日本民众知道这一事实……纪录片的制作团队所作的不仅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揭露事实,同时以参与者的身份解决问题。这也是该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不同之处。二、叙事结构龙源期刊网《海豚湾》整个影片的主线是以时间为顺序讲述导演路易·西霍尤斯及他的朋友们发现海豚湾的惨况,搜集证据并揭露事实的过程。中间插入惨况加剧的原因——电视节目《海豚的故事》开创了价值数十亿的产业,导致大量海豚被捕获——等一系列镜头。还插入国际捕鲸委员会年度会议的场景、验证海豚肉是有毒的过程等一系列镜头。这些镜头给予《海豚湾》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框架。总的来说,《海豚湾》是以几组叙事段落拼凑而成的,这些叙事段落并不是松散的,而有其深刻的内在联系。比如正片的第一个段落讲述里克·欧拜瑞向导演及朋友们揭露日本太地町一个海湾的海豚大屠杀,这就为接下来的段落中他们调查事实、搜集证据、揭露事实等一系列事件做了铺垫。而起初有关国际捕鲸委员会年度会议的段落则为后来导演闯入会议拆穿森下助二的谎言做了铺垫。这些紧密联系的叙事段落使《海豚湾》成为一部叙事严谨而又极具说服力的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线索正像一条河流,支流错综复杂,但正是因为支流的存在才使影片最终拥有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叙事框架。单线索的叙事方式通过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将故事展现在受众眼前,能使受众很清晰地勾勒出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及结果。但对于一部92分钟的纪录片来说,这种叙事结构未免单调,难以吸引受众的持续注意力。而多线索的叙事结构能够带给受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受,将受众不时从主要故事线索中拉出来,介绍给他们更多的背景资料后,再把受众引入主要情节中,受众在不断的“拉”和“引”中,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影片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创作者尽自己的力量“惩恶扬善”的意图。三、叙事策略与某些纪录片零度写作的叙事策略相反,《海豚湾》的作者是介入到影片的拍摄中去的,它并未隐匿作者的身份和观点,反而让导演出现在镜头中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点更像是真理电影表现形式。当渔船追赶海豚时,导演的近景紧接着出现在画面中,他说:“成百上千头海豚被驱赶向海岸。我从没一次见过这么多海豚,它们都在逃命,逃离那道声墙。”导演的解说使受众的感性印象得到加固,无疑加深了画面对受众的影响力度,也使受众更能感同身受。此外,《海豚湾》的解说词大约有两万多字。这与纪录片《迁徙的鸟》没有添加任何解说词的表现形式是截然不同的。解说词的大量运用将作者的主观意图直接展现在受众面前,避免了受众对画面产生理解偏差,强化了影片的传播效果,但同时也使受众对纪录片的“纪录”特征产生质疑。《海豚湾》的作者拒绝旁观,这与他们的身份也有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热爱海豚并与保护海豚工作有关的人士。因此,他们强烈的使命感致使他们介入到影片中去。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为纪录而纪录”的影片,更像是作者为宣传自己的道德理想而创作的。影片叙事的故事化特征较为明显,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引导叙事进程,使得影片更具有可视性。可以说,《海豚湾》至始至终都在讲故事:讲述里克·欧拜瑞的遭遇,讲述导演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讲述他们揭露真相的过程等等。因为影片旨在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日本屠杀海豚的这一惨案,从而阻止这一惨案的继续发生,导演对影片收视率必定是有所考虑的。收视率越高,关注海豚命运的人类就越多,就可能有更多的海豚免遭屠杀。故事化的叙事龙源期刊网方式与生动的解说词搭配起来,使《海豚湾》摆脱了纪录片一向枯燥乏味的标签,也使受众有足够的耐心观看完这部影片,从而能使更多的受众接受作者意图。感性影像的运用在《海豚湾》中并不少见。如渔民捕杀海豚时,海豚身上流出了大量刺眼的红色鲜血、海豚的哀号声此起彼伏……这些镜头甚至令受众不忍卒视,强烈地刺激了受众的视觉与听觉。《芝加哥太阳报》评论道,“这么一部真实到残忍的影片的确让我们见识到了‘岩石的背面’。《海豚湾》绝对值得奥斯卡的肯定。”这些感性影像在使受众产生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自身的反思——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究竟可以多么残忍?当受众因此对捕杀海豚的渔民及包庇罪恶的日本官员产生愤怒,对海豚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事实时,《海豚湾》也就达到了它的目的。结语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利益至上的时代。利益驱使人们忽视道德、良心、信仰等在人类历史中一度占据重要地位的东西,而使人们变得不择手段。事实上,人类不止为了利益残忍地杀害海豚等生物,甚至对待人类本身,也变得愈来愈残忍。《海豚湾》作为一部激发人类同情心和使命感的纪录片,所采用的“过激”的叙事方式无疑是成功的,它唤醒了人类内心潜藏的向往美好、嫉恶如仇的情感,让我们开始反思自身的生存状态。但是就纪录片的客观性而言,《海豚湾》的叙事方式广受诟病。它虽然揭示了渔民捕杀海豚这一残忍事实,但并未揭示当地渔民的生存状态,也未深入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做平等的沟通交流,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们进行无情地批判。渔民捕杀海豚也许有更深层次的缘由值得作者发掘,因为获取利益也许并非全部缘由。正如英国某杂志的记者布伦丹·奥尼尔所言:“本片将日本人塑造成一群被抑制的、无法明辨是非的种族:屏幕上,杂沓的日本民众在五光十射的城市中心流动,这些人的移动、上下班,被简化成无意义的机器运转。”从这一角度而言,可以看出影片试图将这样意识形态强加给观众——美国的拯救者形象及日本捕鱼者等人的冷血形象。而这种宣传手法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参考文献①柴焰、郑鑫,《纪录片〈海豚湾〉叙事技巧探析》[J].《电影文学》,2011(5):70-71②付春苗、李超,《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故事化”理念》[J].《新闻界》,2010(1):156-157责编:叶水茂
本文标题: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6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