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理解文章大意。2、了解“之”“与”的用法及“扳”“称”“宾客”等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励青少年要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争取早日成才。教学重点:了解“之”“与”的用法及“扳”“称”“宾客”等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抓住文章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理解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非常重要”。教学准备:学生查工具书,认字记词,疏通课文大意。查阅“天才与勤奋”的名言。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成长,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说到成长时,我们就会联想到人才、天才。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人才,甚至希望自己是天才。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你知道吗?那些名人又是怎么说的?谁能来用名人名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呢?(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梅兰芳: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格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遗憾的是,很多人即使知道这一道理,自恃聪明,仍不能勤奋努力,结果沦为蠢才,庸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二、作者简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听过这首诗吗?知道作者是谁吗?谁来介绍一下作者呢?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被罢相。“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老师纠正和补充个别字词的读音,以及个别语句的停顿。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lì)邑(yì)扳(pn)谒(yè)称(chèn)泯(mn)2、朗读时要注意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余闻之也/久。3、“伤仲永”的意思是什么?替方仲永感到惋惜。四、翻译课文,解决重点。1、让“小老师”代替我,完成课文的翻译。2、老师纠正和补充重点字词的解释,个别句子的翻译。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文闻:的,助词于:环谒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词类活用: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五、分析课文,领会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童年时期: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五岁时“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4、齐读并背诵课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六、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要求: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7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