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帮扶工作5年发展历程回眸
1巴马瑶族自治县总工会帮扶工作5年发展历程回眸在2006年以前,巴马瑶族自治县还是个经济基础相对较落后的贫困县之一,职工思想也比较传统、闭塞,困难职工问题也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困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给工会帮扶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一、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2006年11月巴马瑶族自治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给困难职工带来了福音。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的创新之举,如今已是硕果累累。据统计,全县自2006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以来,累计筹集助学资金24.17万元,资助了278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帮助204个困难职工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17.22万元,其中生活救助131人,救助资金9.33万元,医疗救助73人,救助资金7.89万元。至此,工会帮扶工作已经形成了送温暖工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金秋助学活动“三大品牌”,一个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帮扶活动社会化的工会帮扶工作格局基本形成。1、建立领导机制。县总工会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会主席任组长、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副组长。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配备有2名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各自分工职责,使我县帮扶工作常年有人抓、有人管。2、建立帮扶工作机制,为困难职工提供保障。我县现有职工1.2万人,其中困难职工近1100人,占职工总数的9%。帮扶对象不断扩大,为认真落实上级工会和党委的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困难职工新期待,切实解决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我们主动转变思维,积极调整2思路,借助帮扶工作平台,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围绕困难职工在就业、生活、子女上学、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帮扶内容不断拓展,帮扶方式不断创新,工会送温暖工程由此真正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运作。赢得了党政肯定、职工认可和社会好评。3、“送温暖”活动取得新的成效一是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到目前为止,已建立困难职工档案1196户,并实行网络动态管理;二是坚持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为做好一年一度困难职工春节慰问工作,2006年以来,我们通过号召基层工会组织广大职工捐款、上级工会补助、县总工会争取部门支持、财政拨款等渠道共筹措资金102万元,走访慰问117家困难企业1800多户困难职工、劳动模范和农民工家庭,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三是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调查摸底和再就业培训,多渠道实现帮扶工作。至今,全县已实现再就业680人,其中:从事“4050”公益性岗位的有220人,个体经营130人,其他就业330人。免费为下岗、失业职工举办电脑、电焊、氧焊、烹调等技能培训班共4000多人次。4、会员优惠基地建设、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有新的突破县总工会积极开展情系职工、服务会员活动,从工会组织有能力承办的内容着手,建立会员优惠服务基地,提高会员证的“含金量”。一方面,经过积极协调沟通,确定了县人民医院、民族医院、妇幼保健院为会员优惠医疗服务定点单位,并规定每年7月份起,凡是在这三家医疗单位进行体格健康检查、妇科检查、辅助就医检查(B超、心电图、放射、检验)的均可凭工会会员证享受收费规定的八折优惠。与此同时,县医院还同意每年为全县劳模免费体检一次。另一方面,扎实推进了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保障工作。7年来,累计参保单位150个,参保职3工达8816人,累计份数12812份。给付互助保障金达到了30万元,发放慰问金0.9万元,发放临时医疗救助金4.25万元。使68名患病职工减轻了医疗负担,缓解患病职工家庭的经济困难。如广厦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李东蓉,2010年被百色右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乳腺癌,须进行手术医治,医药费共开支7万多元,公司为其垫支5万元多的医药费,她自己感觉压力很大,再也不好意思向公司开口借钱,在这关键时刻,县总工会送去了医疗救助金2000元和互助保障理赔15000元(共计17000元)到她手中,她才下定决心继续化疗,现病情得到好转,她又回到岗位上继续上班。象李东蓉这样只是上千个受惠于帮扶中心的困难职工的一个缩影。帮扶中心通过兴办职工互助保险等活动,在国家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险之外,为困难职工再构筑一道补充保险屏障,在社会救助体系中发挥拾遗补缺、救急济难、排解矛盾的作用。5、工会履行维权职能有了新起色(1)、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十几年来,共接待职工群众来信来访30起80人,其中集体签名来信3起派代表上访20多人次。对职工的每一次来访都能做到有人交办、有人答复,有人处理。如:县广厦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卢兵因被解除劳动关系而上访,我们通过多次与其主管部门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督促,使这位职工的公职得到了恢复。又如:广厦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2名内退人员,要求一次性领取工龄经济补偿金及相关费用,经调查,这一要求并不违背河政发[2003]86号文件有关企业改制的规定。经协调,在2006年7月底前全部兑现了18名符合内退人员的经济补偿金。十几年来,信访处理率达100%。6、积极参与全县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改制中,对每一个企业的改制方案能认真审核,把好程序关,并对职工合理、合法的要求和建议、主张,能积极向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使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4采纳,从而保证了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了职工队伍的稳定。至今已有13个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案,在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上得到了通过。其中:巴马制糖有限公司、广厦水泥有限公司已经兑现了职工经济补偿金。二、主要做法和措施在实施帮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不同群体,围绕突出问题,坚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整合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帮扶。我们开展了“三走进”帮扶活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根据上级党委的要求,县四班党员领导联系帮扶了22个企业,每个处级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子、认穷亲2户以上。全县22名处级干部联系特困职工48名。县总工会干部职工也帮扶困难企业5个,困难职工7人。这次活动,为困难职工送去慰问金(品)1.58万元,其中:处级干部送去慰问金(品)1.44万元,县总工会干部职工送去慰问金(品)1400元,切实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扩大了帮扶范围,增强了帮扶能力。⑵、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和支持。县委把工会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列入了全县“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同时,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还联合下发了《巴马瑶族自治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工作意见的通知》,从而得到各单位党组织的协助和配合,使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帮扶工作的新局面。县财政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县财政将“送温暖工程”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同时,县财政还给予帮扶中心硬件建设5万元,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启动资金3万元。(3)、借助机关力量,实施政策帮扶。一方面,我们要求劳动、民政等部门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优势,实现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被5联困难职工的广覆盖。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广大干部深入企业宣传《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督促企业整改未签劳动合同、合同不规范、五项社会保险不到位等问题,推动企业落实职工合法权益。目前,通过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通过信访接待、解决劳动争议、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积极参与解决职工权益被侵害案件,将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借助帮扶中心最直接了解困难职工实际情况、思想动态的优势,及时收集、整理、上报相关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构建起一条职工群体反映诉求、排解矛盾的绿色通道,从而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减压阀”的作用。机关资源得到整合,政策帮扶的成效进一步凸显。三、存在问题一是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政策依据和法律依据不够规范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理由不够充分,做帮扶工作腰杆不够硬,底气不足,开展工作难。二是劳动力市场就业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职工群体之间的收入仍然存在差距,广大职工特别是普通职工收入长期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几点建议县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是一项涉及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工作领域宽、政策性强、原因复杂、需要资金多、解决问题难的民心工程。要使该项工作做好、实践好,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各级工会组织精心组织、积极运作,才能提高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和整体化水平。一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问题。困难职工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存在,工会要搞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必须有法律的支持。建议上级工会组织及时向立法机关和政府呼吁,以法律法规形式6把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对象、手段、主体、动作模式和经费来源进行明确。二是关于帮扶整体格局的问题。帮扶工作是政府的职责,要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的问题,必须要不断拓宽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渠道: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制度,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信息支持。要建立大帮扶的组织体系,坚持要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工会动作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帮扶中心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整体水平。(1)注重投入抓好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中心的整体水平。(2)注重抓好软件设施建设,实现困难帮扶中心管理制度化、规范建设,不断提高中心的管理水平。(巴马县总工会覃冬梅)
本文标题:帮扶工作5年发展历程回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