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之英国
第二节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一、概况二、早期:狄更斯与萨克雷三、中期:现实主义及女作家群四、晚期:哈代概况1、政治经济形势2、主要思潮3、文学(1)议会改革(1832)工业资产阶级取代商业、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2)经济增长和垄断的形成(3)国内劳资矛盾和国外殖民主义(1)工联主义:承认雇佣劳动,争取“公平工资”(2)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增长导致社会贫困(3)曼彻斯特政治经济学派: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4)功利主义(边沁、穆勒):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趋利避害的利己主义,自由竞争是道德的实质。(1)现实主义小说传统A、海洋民族的流浪汉小说传统B、笛福的刻画、描写C、斯威夫特对现实的关注和讽刺手法D、菲尔丁的“滑稽散文史诗”理论E、理查逊感伤主义文学的悲观(2)主要思想倾向温和的人道主义、改良主义和悲观主义(3)女作家群CharlesDickens(1812-1870)出生于贫苦小职员家庭,父亲是海军小职员,十二岁时到一个鞋油厂做童工,父亲举债入狱,后因继承遗产脱困。上过两年多学,然后到律师事务所做见习生,学得速记本领并因此进入新闻机构做记者,得以了解广泛的社会生活,熟悉中下层人的生活状况。狄更斯自小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并受到父亲爱好戏剧和诗歌的影响。1832年狄更斯开始业余进行文学创作。主要为报纸副刊而写,医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其余作品还有戏剧、故事集等。伦敦的狄更斯故居1、狄更斯主要作品2、狄更斯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3、狄更斯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早期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ThePickwickPapers,1836-1837)《尼古拉斯·尼克尔贝》(NicholasNickleby,1837-1838)《奥利佛·特维斯特》(OliverTwist,1837-1839)《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1840-1841)《巴纳比·拉奇》(BarnabyRudge,1841)狄更斯早期作品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他相信善恶有报,对资产者怀着期望。作品常常采用流浪汉小说模式,以大团圆结局,有着较为轻松的幽默与温和讽刺色彩。中期主要作品《马丁·朱述尔维特》(MartinChuzzlewit,1843-1844)《董贝父子》(DombeyandSon,1846-1848)《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1849-1850)狄更斯的中期作品对资本主义金钱问题较为关注。讽刺性更强,对人道主义更加强调,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小说结构更加严谨。晚期主要作品《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1849-50)《荒凉山庄》(BleakHouse,1852-1853)《艰难时世》(HardTimes,1854)《小杜丽》(LittleDorritt,1855-1857)《双城记》(ATaleofTwoCities,1859)《远大前程》(GreatExpectations,1860-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OurMutualFriend,1864-1865)狄更斯晚期作品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对资本主义进行较为激烈的刻批判,充满忧郁、感伤情调,富于象征色彩,题材丰富戏剧性强。《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特维斯特》《老古玩店》《圣诞欢歌》《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双城记》《双城记》网状结构:得伐石夫妇马奈特一家厄弗里蒙家族卡尔登克朗丘狄更斯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1)工业化背景下普遍的道德沦落(2)中下层人的坎坷命运和悲凉处境(3)呼吁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宽容(1)流浪汉小说形式(2)痛苦、愤怒和幽默相结合(3)传奇性、神秘性和象征色彩(浪漫色彩)(4)人物形象的逼真刻画狄更斯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1811年出生于印度,父亲为东印度公司收税员。4岁时父亲去世并为他留下一大笔遗产。6岁回到英国接受教育并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赴欧洲大陆游学,在巴黎学过绘画。1833年他存款的银行倒闭,他一下子成了穷人,但他反而在奔波中变得充实和快乐。先后任杂志专栏作者,撰写了大量作品。1847年开始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名利场》,生活得以改观。1851~1853年在本国及美国举办《18世纪的英国幽默作家》等文学讲座,后又任杂志主编。1840年妻子精神失常,为了生活他勤奋写作,累垮了身体,1863年死于伦敦。(WilliamThackeray,1811~1863)《名利场》:一个没有英雄的故事《名利场》剧照BACK现实主义文学及女作家群简·奥斯丁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勃朗特三姐妹丽莲·伏尼契出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全家都爱读流行小说,文学藏书甚丰。20岁左右开始写小说,一生共发表了6部长篇。奥斯丁终生未嫁,有过两次失败的恋情。1805年父亲去世后,先后跟随兄长弗兰克和爱德华生活。1816年健康状况恶化,1817年7月病逝。(JaneAusten,1775-1817)奥斯丁的小说主要有:《傲慢与偏见》(1796)《理智与情感》(1795)《爱玛》(1814)《曼斯菲尔德庄园》(1812)奥斯丁作品以乡村小镇为背景,以诙谐轻松的笔调和敏锐的观察力描写了其中的绅士淑女的爱情风波,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体现了作家对世故人情以及人性的细致体察。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中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傲慢与偏见》以版纳特太太如何嫁出自己的五个女儿为线索,描写了几种不同的婚恋形式。其中达西与伊丽莎白时作者描述重心,一个是淑女,开朗、活泼有个性精神,一个有财产地位,但谨慎、傲慢。最终他们都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幸福地走在一起。作品透露出婚姻的复杂性:地位、财产、外貌、性情等精神和现实因素相互作用。幸福的婚姻不能偏执一端,而应该考虑周全。原名伊丽莎白·克莱格雷恩·斯蒂文森,父亲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周岁丧母,在一个偏僻小城的姨母家长大。深受父亲和姨母虔诚的宗教信仰的影响。14岁时她到附近小镇的女子学校学习。22岁时与曼彻斯特教会副主持威廉·盖斯凯尔结婚。夫妻俩相互支持,她的作品都是在丈夫鼓励下写成,而她也经常帮助丈夫的慈善工作,对经济萧条时期的劳资矛盾较为关注,尤其了解当时处境较为艰难的产业工人的生活与思想。(MrsGaskell,1810~1865)主要作品:《玛丽巴顿》(1848)《克兰福德》(1853)《北与南》(1855)《妻子与女儿》(1856)盖斯凯尔夫人关心社会问题,尤其是宪章运动,其小说大多围绕劳资矛盾问题,并着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基督教的仁爱精神,描写工人和企业主之间的恩怨及其消解。有钱人如何许诺改善工人条件,兴办福利,建慈善机构等等,提倡相互宽容,反对暴力斗争。原名玛丽.安.伊万斯,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在乡村长大,16岁就操持家务。爱好读书,自学历史、哲学和宗教知识,通晓拉丁语等六七门语言。少时虔信宗教,后来接受了自由思想的影响。三十多岁与曾经做过翻译和杂志编辑,后与有妇之夫路易士相爱并同居,在其鼓励下开始写作,一举成名。1878年路易士去世。两年后与小她20岁的约翰·克劳斯结婚,同年十二月病故。艾略特有着甜蜜的爱情生活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她知识丰富,勤于写作和思索,对宗教信仰、人性和理想的人际关系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GeorgeEliot,1819-1880)主要作品:《亚当·比德》(AdamBede,1859)《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MillontheFloss,1860)《织工马南传》(SilasMarner,1861)《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1871-1872)第一部真正的小说《亚当·比德》发表后,一年内再版了七、八次,《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织工马南传》的发表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艾略特小说突出宽容、和解等理想的人际关系,除了英国小说传统中的人道主义因素外,也有浓厚的因果报应、宿命和悲观主义色彩。正因为其宗教思想,作品也带有说教意味。艾略特小说把悲剧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并且开辟了英国小说中的心理分析传统。(理查生作品可以看成西方心理小说的萌芽)在她之后,心理小说逐渐成为英国小说主流。,对哈代等人有较大影响。与狄更斯、萨克雷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个最伟大的作家。主要描写磨坊主的一对儿女的故事,哥哥汤姆自私保守,妹妹曼琪天真善良,其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为兄长不容,曾被赶出家门。在河上涨大水之际,曼琪不顾前嫌和生命安危去救援受困的哥哥,以人性的光辉打动了兄长的“铁石心肠”,可惜的是最终都淹死河中。勃朗特三姐妹出生于贫苦牧师之家,母亲早逝,留下六个年幼的孩子。三年后,大姐二姐相继病逝。夏绿蒂和艾米丽曾在布鲁塞尔学习过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办学校,但未如愿。主要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来自于父母的藏书和整个家庭热爱读书的习惯,主要的外界信息是所订的报纸。虽然环境简陋孤寂,庄园几乎与世隔绝,但却给爱好幻想的姐弟几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热衷于编纂甚至表演自己喜爱的故事作为娱乐。文学想象空间弥补了他们人生的孤苦不幸。四姐弟曾经自办“小杂志”,对自己的活动、作品进行记录和评介。1835年至1839年间曾先后多次给英国著名杂志编辑和湖畔三诗人写信自荐,1846年三姐妹曾自费出版诗集,但均遭冷遇,反响平平。1847年三姐妹化名出版《简·爱》、《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一举成名。作为贫困牧师家庭的三位年轻女性,在出版商被迫公开他们的真实身份后,让世人惊讶不已,口耳相传,几近神话。遗憾的是,除了姐姐夏绿蒂外,两个妹妹都人生辉煌之后很快英年早逝。(CharlotteBronte,1816-1855)(AnneBronte,1820—1849)(EmilyBronte,1818-1848)百多年来,《简爱》影响巨大。它描写了一个纯粹的、排除一切现实附加物的浪漫爱情故事。这种以独立、自我尊严感和双方的相互理解、信任为基础的感情,一扫流行小说中的门第、金钱纠缠,像一缕原始、自然的旷野清风,净化和感动着世人尤其是青年男女的灵魂。小说通过设置一个生活困窘、无权势地位同时也相貌平平的形象来否定感情世界的现实附加物的,说明真正的爱情甚至伦理关系是建立在独立公正的个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相互的沟通的基础上的,它只与心灵世界相关。通过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生活挫折和家庭不幸,作者展示了世俗婚姻的痛苦,相比之下,独立而纯洁的爱情则预示着真正的幸福。与《简爱》相反,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则从反面揭示了金钱门第观念给爱情带来的巨大痛苦和心灵灾难。它虽然时一个变态复仇的故事,但所有仇恨都来自于爱情的受阻。而受阻的原因不是感情的破灭,而是来自于爱情之外的现实附加物的强迫。《简爱》:爱情的崭新形式1、“纯粹心灵的爱情”:“我爱你,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我们灵魂的相通。”2、“女权主义者”的爱情:“清高”、“独立”、坦率而真诚的个性而非“情意绵绵”,这与一般的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和灰姑娘模式都有不同。《呼啸山庄》:爱情的独特体验1、痛苦来自爱人对爱情的坚守。(凯瑟琳力图拯救希斯克利夫)2、“失恋”之后复仇心理和行动。(扭曲的心灵像拉满的弓箭)3、模糊而错位的复仇对象。(凯瑟琳并没变心、林敦多少无辜)主要贡献1、以从文学史看,正如《维特》与《罗密欧》一样,《简》与《呼》都出色的展示了爱情中心灵世界的风雨。2、从人类心灵历程来看,《简》与《呼》的成就在于描写了人类爱情体验的领域,并通过这种新领域的探索折射出时代环境发展和西方人的心灵发展进程。3、另外,在描写上,荒野西风的辽阔、孤独,庄园石屋的坚固、冰冷;宁静神秘的外部环境与喧嚣复杂的灵魂世界、传奇浪漫和冷酷现实都形成鲜明对比。只不过在结局上《简》更温馨,而《呼》则悲凉。父亲是有名的石匠,父母都喜欢音乐且重视教育。16岁开始做建筑学徒,同时苦读。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言才能,通古希腊文及拉丁文。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广博学识。受当时的进化论影响,在宗教方面成为怀疑论者。25岁写诗,1866年开始小说创作,1874年与爱玛·拉文纳结婚。在爱玛的鼓励下,连续创作了多部作品并获得极大成功,他从此放弃建筑行业。1912年,爱
本文标题: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之英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7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