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第一章绪论1.简述木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木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木构建筑优点:1)取材方便、易于加工2)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木材成才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2)木材易引发火灾,是比较大的缺点,历来比较重视消防,重视中用水中动植物作为装饰3)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4)易腐朽、易遭受虫蚁等破坏2.简述中国木构中穿斗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示。(按照结构体系,木构建筑可以分为哪几种?)P3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联系起来,形成一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拱把柱子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小,用于江西等南方地区,徽居一般用抬梁与穿斗相混合。。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较好,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斗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用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大规模建筑。井干式:最古老的形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以圆木或者矩形六边形木材平行层叠,接头用榫卯交叉咬合,主要用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用材量大,面阔和进深都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一般用于盛产木材的林区。3.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斗拱的演变:P4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米左右。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斗科”或者“斗拱”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阑额清:柱头科、平身科)、角科额枋4.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真实: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有机: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割,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的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单体立面:造形趋于程式化:三段式:屋顶、屋身、台基单体剖面:木结构艺术造型合理——线的动态感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独具特色的第五立面:通过屋顶以及总平面的视觉感受间:四柱之间的空间;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是中国木构建筑平面、空间和结构的基本单元。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依次为“次间”、“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侧脚:角柱向外倾斜使榫卯结合紧密,柱子的中心线与柱脚的中心线发生了位移生起:在檐部和脊部有中间低两边高起的做法,是构造与艺术的结合,凹曲面是为了防水及通风。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5.P6屋顶的等级排列,以及主要屋顶轴测、立面、平面图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囤顶,了解组合方式有:丁字脊、十字脊、勾连搭、重檐顶(用两种屋顶形式设计建筑)6.建筑群体的组合:P7-8以院落组合,单体平庸而群体优势显著,一般沿纵深方向发展,主轴线旁有平行的次轴线7.庭院的围合方式P88.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是穴居和巢居。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干阑式9.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10.按照发展模式中国古代建筑分: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11.工官制: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l周—秦(司空):国家最高的工官,因为主管人居空间而得名l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l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l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或少府;l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l清康熙以后:内工部大匠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和少监12.有关建筑的著作和匠师1)鲁班:春秋鲁国,公输班2)伍子胥:春秋末,吴国(原为楚国)吴阖闾城(he,lv)(公元514年)设计者,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的建成过程中,“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大城周四十七里,陆八门,天八风,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3)李冰父子:战国,都江堰排灌水利工程4)李春:隋,赵州安济桥5)宇文恺:隋大兴城的规划修建者《明窟图说》6)喻浩:五代,擅长造塔,《木经》已佚7)李诫:北宋《营造法式》,北宋的官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8)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汴梁(开封)的情景9)米芾:北宋,将叠石之法用瘦、透、皴、漏四字加以概括10)刘秉忠:设计元大都,郭守敬,也黑迭尔(阿拉伯)11)蒯祥:明代北京城规划及故宫建设。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12)计成:明代,《园冶》13)样式雷:清宫廷建筑世家,雷发达是第一代14)《鲁班经》(《营造正式》)(天一阁本)明代15)《工程做法则例》清,《营造法原》清,姚承祖16)《考工记·匠人》(《周礼·考工记》)齐国官书,发现的第一部有关建筑的书籍,记载了西周之事(王城规划、城门、墙、宫殿内部尺度、工程测量等内容)记载周朝礼制,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原始社会:1.浙江余姚河姆渡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2.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住房共分为五组,中间有一个广场,每组以一大房子为核心,居住老弱病残,对偶制,其他小房则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3.龙山文化:家庭的私有,住屋形式:面积变小,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地面采用白灰面,防潮。材料出现土坯砖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周:1.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简图及各部分名称。p22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门、堂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的空间,周围有檐廊环绕。1)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外廊),石砌暗沟(卵石叠筑)房屋基址下面设有排水陶管2)最早发现的两进院落,最早用瓦的建筑,第一次见到前堂后室的格局,第一次出现用“屏”建筑3)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4)布局为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制度,男左女右。2.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3.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平整光滑4.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那些发展?1)地面建筑的发展,并出现了两种基本结构形式2)城市有了一定发展3)建筑开始出现群的概念和院的空间形式4)技术上出现瓦、三合土抹面春秋战国:1.城市建设高峰,高台建筑普及2.建筑技术发展:1)铁器:斧子、锯、凿,平榫该进成燕尾榫,不易脱落2)筒瓦、板瓦广泛使用(使雨水可以分流)3)砖的出现:主要用于地下秦:1.陕西临潼秦始皇陵:1)规模庞大,2)建筑群体采用序列式,在平面上伸展的方式,平面伸展的空间意识。3)建筑是意识的象征,陪葬“兵马俑”是当时军队的状况,表现“入世”的观念。4)采用轴线2.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P131图: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最早的建筑平面图。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汉:1.明堂辟雍(图):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2.建筑技术:1)木构技术趋于成熟,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斗拱普遍使用。2)屋顶形式丰富(除硬山顶外,其他在汉代均已出现)3)砖石结构类建筑兴盛:p29、p30,券拱、穹隆顶在西汉出现4)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阙:p31(图)阙——门通道两边的附属建筑3.一池三岛(山):汉代建造园林的一种模式,模仿东海中的三座仙山,以求“长生不老”,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4.东汉:佛教传入。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魏晋南北朝:佛教建筑兴盛,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1.陵墓:厚葬(汉代)——薄葬,享受现实2.佛教建筑兴起:佛寺、佛塔和石窟。1)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塔,十二边形十五层密檐式砖塔2)佛塔的类型:(各自的代表及建造地点、年代)密檐式塔:西安小雁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楼阁式塔: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苏州报恩寺塔,泉州开元寺塔,单层塔:河南登封慧善寺净藏禅师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3)河北定兴北齐石柱、萧景墓表p34(图),柱上刻经文——经幢,一种新的建筑类型4)石窟类型:塔院式:在印度称为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的形象)佛殿式:窟中一般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僧院式:在印度称毘珂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5)最早的石窟: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最早,公元3——4年)甘肃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栖霞山千佛岩隋:1.河北赵县安济桥p35(图):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空腹桥),李春。安济桥在建造上也有其独到的特点:桥身为单拱,跨度大,而弧形平缓,既节约石料,又便于行人和车辆行走;敞肩拱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排水面积,减少了水流阻力,而且又节省石料,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的稳定性;采用拱纵向并列砌筑法,每道拱券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节约木材,又便于单独修补;桥台基址没有特殊设置,采用天然地基2.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3.隋大兴城:宇文恺,发明比例尺、制作模型唐:1.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都料:唐代出现的一种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的技术人员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2.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3.佛光寺我国现存唐代最大的木结构建筑。金箱斗底槽。五代:基本处于停滞时期,材料上面有所发展,出现砖木混合结构,砖叠涩、砖斗拱相继出现砖木结构:苏州虎丘塔、杭州保俶塔、砖木结构: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灵隐寺双塔铁塔:广州光孝寺塔、东西铁塔北宋:1.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2.《营造法式》——李诫,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3.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规定把“材”作为造房的尺度标准,“以材为祖,材分八等”。清代以“斗口”为模数,分为十一等。4.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打破里坊制,所有的街道是向外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汴梁5.堆山叠石(在城市环境中人为建造山水)园林6.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皇祐四年,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基近方形,平面呈十字形,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两间歇山顶抱厦,均以山面向前7.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辽:承接唐
本文标题: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8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