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四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一)填空题1、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功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其发生顺序为、、、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2、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是。3、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和以及心理因素有关。4、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可表现为、和三种形式。5、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6、极点出现时,应注意和有助于减轻极点反应。7、稳定状态可分为和。8、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为主。9、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供能占优势。10、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超量恢复和消退等机能变化。11、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用使运动负荷控制在最适宜的生理负荷范围。12、适宜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3、适宜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4、应用生理学方法评定训练效果时,通常选择、和三种状态下的生理指标进行评定。15、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从事定量负荷时表现为:运动开始时,运动过程中机能反应,运动结束后。16、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从事极限负荷时表现为:运动开始时,运动过程中机能反应,运动结束后。(二)判断题1、赛前状态不利于运动员发挥正常的工作能力。()2、赛前状态一般在临近比赛时才出现。()3、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器官的惰性大。()4、准备活动能使体温升高,但不能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5、“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6、训练水平高低与“极点”出现的早晚和反应大小无关。()7、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宜的准备活动都有助于减轻运动中极点的反应。()8、真稳定状态保持时间的长短与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9、由于马拉松运动持续时间长,所以运动中机体主要处于假稳定状态。()10、稳定状态一般出现在短距离或较短时间的运动项目中。()11、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可延长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12、有训练者在安静状态和定量负荷运动时均表现出机能节省化现象。()13、长跑运动对慢肌纤维增粗有积极作用。()14、极限负荷时,有训练者最大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均明显高于无训练者。()15、优秀的长跑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16、短跑运动员出现“运动性心脏增大”的现象较为多见。()17、在评定训练效果时,用“基础心率”较“安静心率”更为客观有效。()18、有训练者与无训练者定量负荷的生理反应无明显差异。()19、与无训练者相比,优秀运动员在完成定量负荷时表现出较高的机能水平。()20、运动负荷越大,越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三)单选题:1、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安排应以什么变化为主要标志。()A、体温升高;B、血压升高;C、兴奋性提高;D、心率加快。2、优秀的长跑训练神经过程较高的是()A、灵活性;B、机能稳定性;C、应激性;D、兴奋性。3、有训练者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基础心率呈现()的变化趋势。A、平稳上升;B、平稳下降;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4、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是由于()引起的。A、压力感受性反射B、化学感受性反射C、条件反射D、非条件反射5、赛前状态运动员的体温变化为()。A、不变;B、降低;C、升高;D、变化不定。6、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A、防止受伤;B、缩短进入工作状态;C、推迟疲劳;D、加速恢复。7、“极点”产生在那种状态?()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真稳定状态;D、假稳定状态。8、“第二次呼吸”产生在那种状态?()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真稳定状态;D、假稳定状态。9、人体运动进入假稳定状态时,吸氧量与需氧量的关系是()。A、吸氧量等于需氧量;B、吸氧量大于需氧量;C、吸氧量达最高水平仍低于需氧量;D、吸氧量与需氧量同步增加。10、马拉松跑时机体功能水平主要处于()。A、进入工作状态;B、真稳定状态;C假稳定状态;D疲劳状态。11、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是()。A、运动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内脏器官;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运动器官;C、物理惰性大;D、运动时的空气阻力大。12、通常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反而会减少,原因是:()。B、心肌收缩力减小;B、心室充盈时间过短;C、心室收缩时间过短;D、心室收缩期过分缩短。13、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经过()状态后,机体便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状态。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假稳定状态D、疲劳状态14、通常易出现“极点”的运动项目是()。A、短跑;B、中长跑;C、体操;D、投掷。(四)多选题1、“极点”出现的迟早及消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A、训练水平;B、运动强度;C、准备活动;D、营养状况。2、“极点”出现后,采用哪些措施有利于消除“极点”?()A、停止运动;B、适当降低运动强度;C、调整呼吸;D、补充能量。3、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A、赛前状态B、准备活动C、进入状态D、稳定状态4、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包括:()。A、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B、体温升高;C、消化系统活动增强;D、心血管系统活动增强。5、不良的赛前状态表现为:()。A、准备状态B、起赛热症C、起赛冷淡D、适度兴奋6、体温适度升高对以下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A、提高酶的活性和机体代谢水平;B、增强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预防运动损伤;C、氧离曲线右移;D、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7、产生“第二次呼吸”的原因是:()C、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B、氧供应增加;C、“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降低,运动的每分需氧量暂时减少;D、补充适当的能量,疲劳得到消除。8、用于评价运动员对极量负荷反应的生理指标有:()。A、最大吸氧量;B、氧脉搏;C、肺活量;D、肺通气量。9、评价安静时运动效果的常用生理指标有:()。A、氧脉搏;B、基础心率;C、肺活量;D、最大摄氧量。10、与无训练者相比,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状态下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A、安静;B、定量负荷运动;C、极限负荷运动;D、最大负荷运动。11、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肌肉活动的复杂程度;B、运动员的训练水平;C、准备活动;D、假稳定状态。12、哪些项目运动员出现心脏增大的现象较为多见。()A、短跑;B、长跑;C、投掷;D、技巧。13、适宜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A、预防运动损伤;B、减轻极点反应;C、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D、推迟疲劳出现。(五)名词解释1、赛前状态2、进入工作状态3、准备活动4、“极点”5、“第二次呼吸”6、稳定状态7、真稳定状态8、假稳定状态9、训练效果10、运动负荷阈11、氧脉搏12、最大氧亏积累(六)简述题1、简述“极点”产生的原因?2、简述“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3、简述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4、依赛前状态反应程度的不同,如何调整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5、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6、简述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7、比较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区别。8、简述机体对一次运动负荷刺激的反应特征。9、简述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10、指出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氧运输系统的生物学适应特征。11、指出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运动系统的生物学适应特征。12、指出有训练者对定量负荷的反应特征。13、指出运动员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机体代谢和运动能力的特征。(七)论述题。1、比较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异同点。2、分析“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及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3、试述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方法。4、试分析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适应特征。5、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生理机能的变化有何不同?四、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2、自然形成的条件反射。3、比赛性质、运动员的功能状态。4、准备状态、起赛热症、起赛冷淡。5、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6、加深呼吸、适当控制运动强度。7、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8、有氧代谢供能。9、无氧代谢。10、耐受性、疲劳、恢复。11、“心搏峰”理论或“最佳心率范围”。12、骨密度增加等方面的变化。13、肌肉体积增大,横断面增大,肌肉力量增加。14、安静状态、运动状态、恢复期。15、机能动员快、生理反应小、恢复快。16、机体机能动员得快、机能反应大、机体恢复快。(二)判断题1、错2、错3、错4、错5、对6、错7、对8、对9、错10、错11、错12、对13、对14、错15、错16、错17、对18、错19、错20、错(三)单选题1、A2、B3、B4、C5、C6、B7、B8、B9、C10、B11、B12、B13、B14、B(四)多选题1、A,B,C,2、B,C3、A,C,D4、A,B,D5、B,C6、A,B,C7、A,,B,C8、A,B9、B,C10、A,B11、A,B,C12、B,C13、B,C(五)名词解释1、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塞前状态。2、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段机能变化称为进入工作状态。3、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4、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5、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6、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一段机能变化称为稳定状态。7、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8、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9、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人体在结构与机能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良好的变化称为训练效果。10、运动负荷阈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11、氧脉搏是指每搏输出量中所摄取的氧量,即每分摄氧量与心率的比值。12、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时间2-3分钟),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六)简述题1、“极点”的产生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或氧供不足,乳酸堆积,血液PH值下降的结果。此时,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层,使运动动力定性暂时遭到破坏,运动强度也暂时降低。2、随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产生“第二次呼吸”。3、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自然形成的条件反射。4、为了使运动员更好地发挥工作能力,应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态度;经常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可以调节赛前状态,对起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较小、轻
本文标题:运动生理学习题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2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