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新文化运动一轮复习课件
材料:一位农村少女绝望地伫立在田间,她的祖祖辈辈都坚守在这块土地上,过着贫穷又落后的生活。随着近代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她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她就是当时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为了改变她贫弱的困境,许多人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地主阶级给她带来了新巧的饰品,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困窘生活。资产阶级分别拿来了西方贵妇的裙裳和时髦大方的洋装,可惜不合尺寸且不伦不类,无法穿着。这时又来了一些年青人,他们积极探索,想要她走出去见识广阔的天地,学习西方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她的行为及思想……(1)地主阶级带来的“新巧的饰品”指什么?资产阶级带来的西式贵妇裙裳和洋装分别指什么?(2)新来的年青人有哪些,他们带来了什么,掀起了什么运动?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基本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发展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青年学生成立的社团和创办的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1915-2015)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发布祭孔告令。28日,他身穿古装,率领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1915年12月率百官到天坛举行祭天大礼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材料一:材料三:这段话反映了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继续反封建,改造国民思想,以巩固民主共和(2010·广东文综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D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活动中心旗帜主要内容前期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办(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梳理知识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敬告青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六项希望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活动中心旗帜主要内容前期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梳理知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个人求学简历1915年时陈独秀(1879-1942)清末秀才,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36岁李大钊(1889-1927)曾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参加过反袁斗争。26岁鲁迅(1881-1936)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影响,后赴日本留学。34岁胡适(1891-1962)少年在上海求学,后留学美国,是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24岁根据表格,概括指出新文化人士的共性。接受新式教育、具有新思想的青年。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活动中心旗帜主要内容前期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梳理知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北京大学?北大教坛,既有旧式学者:辜鸿铭;也有新思想的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辜鸿铭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一生积极主张纳妾和缠足,但由于他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西方文化,蔡元培也邀请他来北大执教《英国诗》和《拉丁语》。“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油画原名《宽容》现名《北大钟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和理念的思想实质是什么?实质:让各种学术观点自由发展,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旧文化的阵地,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质A、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B、听任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C、让具有各种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授D、倡导和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思考:“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活动中心旗帜主要内容前期梳理知识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和科学北京大学(前期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活动中心旗帜主要内容前期梳理知识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北京大学(前期的指导思想)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青年杂志》第一卷第5号材料二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旧道德:主要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探究:1、为什么要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2、你如何认识运动中的批孔活动?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片面的、偏激的。3、现在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系统提出文学革命的“八不主义”,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三大主张”,即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文学是新思想的传播载体侧重文学形式的改变侧重文学内容的改变实践典范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活动中心旗帜主要内容前期梳理知识后期五四运动后逐渐宣传马克思主义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北京大学(前期的指导思想)序号被崇拜者票数1孔子1572孟子613孙中山17…………表1: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序号被崇拜者票数1孙中山4732陈独秀1733蔡元培153…………14孔子1表2:1924年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上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意义?儒家传统思想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儒家传统思想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材料一:材料二: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既然得了这个觉悟,就发了个大愿,要做那‘自觉觉人’的事业,于是就办了《新声》”(半月刊)。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学习思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2012·福建文综卷·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57页(2012·上海单科卷·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们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词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材料三全面的文化转型。尤其是白话文的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继续。“继续”的主要含义是A、继续反封建B、继续向西方学习C、继续反对尊孔复古D、继续主张民主共和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主要“新”在()A、深入钻研和传播马克思主义B、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思想C、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D、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巩固: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钱玄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拓展提升:中外社会思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社会思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中体西用”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打倒孔家店”,完全否定儒家文化袁世凯等“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封建天主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减少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积极影响局限性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的偏向,具有片面性。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总体评价:①性质:③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特别是白话文的使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基本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发展要求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说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
本文标题:新文化运动一轮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5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