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庄暴见孟子》导学案[学习要求]1.掌握课本中重要的通假字、实词、虚词和句式2.加强朗读,把握各层次间联系3.学习对比写法,领会其妙处[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本课的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2.难点在于理解孟子在文中提出的思想[学习时间]二课时[导学]1.通读全文,结合注解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2.翻译全文,划出难理解的句子[导练]1.从注解中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①通,;②通,;2.在本文中至少找出2个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语句,并解释该词语的用法及意义①(,)②(,)3.在文中找出以下句式(每种类型至少一句)①被动句②宾语前置句③介词结构后置句[导思]1.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第一次是和的谈话;第二次是和的谈话。这两次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这一中心的?《庄暴见孟子》教案主备人:古维莹组员:林茂青、农志莹、潘瑾[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对比写法,领会其妙处3.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本课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难点: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基础知识复习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子舆,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2.课件二、课前预习检测1.字音王语暴以好乐庶几有诸独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管籥之音疾首蹙頞羽旄则王矣可得闻与2.齐读课文3.导学案:导思第1题三、知识归纳(一)字词整理通假字1.可得闻与2.今王田猎于此3.直好世俗之乐耳古今异义词1.王变乎色曰2.兄弟妻子离散3.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词类活用1.独乐乐,与人乐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3.今王鼓乐于此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名词作动词,称王一词多义1.见A庄暴见孟子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C父子不相见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E居有日,扁鹊复见F诚恐见欺于秦2.以A.王语暴以好乐B.暴未有以对也C.何以能田猎D.无以,则王乎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3.鼓A.今王鼓乐于此B.微风鼓浪C.一鼓作气D.噌吰如钟鼓不绝4.疾A.疾首蹙额B.天下之欲疾其君者C.疾风知劲草D.声非加疾也(二)句式整理被动句1.暴见于王2.他日,见于王补充:常见被动句形式:于:暴见于王受……于:受制于人见:徒见欺见……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所: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宾语前置句1.好乐何如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以上三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分别做“如”、“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句1.王语暴以好乐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3.今王鼓乐于此4.今王田猎于此省略句(举例)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治)乎!2.他日,(孟子)见于王,(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3.(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四、随堂检测:口头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点字词、句式的翻译)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3、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4、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第二课时五、文意理解(一)文章结构(读第一自然段)1.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为全文引子。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练习:“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A、正面提出论题。B、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制造议论悬念。C、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D、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读第二自然段)2.文章的正文部分即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可分为哪几层?这几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第一层“他日,见于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第二层“曰:‘可得闻与?’”——“不若与众”第三层“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通过前两层的铺垫,孟子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在最后一层阐述了自己的治国观点。(二)思考1、孟子见到齐王,从好乐谈起,谁知话不投机,齐王竟然变了脸色沉下脸说自己“直好世俗之乐”,齐王听到孟子说“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了脸色呢?猜猜看。答:第一、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情;第二、齐王羞愧,自己不应该喜欢世俗音乐;第三、齐王恼怒,庄暴不应该把自己好乐的事情告诉孟子。齐王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先王之乐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当孟子问到这件事情,齐王变了脸色,正面直接回答说我喜欢的就是世俗音乐,这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等于堵住了孟子的嘴巴,让孟子无话可说。——孟子的询问显出被动。2、“世俗之乐”与“今之乐”相同吗?孟子为什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这样说有什么好处?不同。迎合齐王;引起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缓和紧张气氛及齐王的抵触情绪);并且巧妙地把谈话从音乐引到与民同乐的政治领域。然后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今之乐有雅有俗,古之乐有雅有俗,跟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不是一个概念,孟子故意偷换概念,这叫借题发挥。激起了齐王的兴趣,引诱他马上说,我能够听听你的高见吗?此时,孟子已化被动为主动。两层铺垫,“不若与人”“不若与众”,这两个问题一问,齐王自然回答说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是快乐的,孟子在前面化解了齐王的抵触情绪以后,把主动权牢抓在手,给齐王两个答案明显的小题目,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在由音乐到快乐之间,有了一个巧妙过度,这叫诱敌深入。3、既然已经由音乐说到了快乐问题,那么孟子干脆就说,我来给你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下面他说的所有话,可以概括成哪两幅画面?悲惨图景太平景象(参见课件)结论:与民同乐(中心论点)推行仁政,人民归附,能统一天下。六、写作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齐王好乐——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众乐乐——与民同乐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思考:文章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中心的?2、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表达中心比喻论证:用音乐欣赏作比,给中心论点提供了论据。“独乐乐……不若与众”的比喻由“独”不如与“人”,与“人”又与“少”不如与“众”,步步推进,潜藏的结论自然是“愈众愈乐”,这就为中心论点“应与民同乐”设置了一个前提。对比论证:孟子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由于国君追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怨声载道的画面。紧接着又为齐宣王描绘了另外一幅对比鲜明的“黎庶安乐”图。通过对比自然归结出中心。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七、小结八、作业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练习一
本文标题:庄暴见孟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7485 .html